糜丁書
【摘要】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學生由過去主要聽從教師講授,從學科的概念、規律開始學習的方式變為學生通過各種事實來發現概念和規律的方式。
【關鍵詞】歷史;探究;學習方式;認識與思考
實施新課改以來,廣大歷史教師和教研人員對歷史課的探究性學習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驗,找到了一些比較成熟的方法和路子,正如火如荼的展開探討與爭鳴,本人作為教研員自然也加入這一行列,現將本人在教科所指導教學實踐中的一些認識與思考寫成文字,就教于諸位同仁。
一、教師教學設計準備工作
1.探究性學習研究堅持的原則。主要包括:針對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全體性原則、鼓勵創新原則。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制定合理的教學設計方案,使之目標明確、方法得當、重點突出、過程清晰、內容準確,課時合理等,以學生為本,隨著研究進程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設計方案。
2.研究調查學生情況。學生是研究性學習的主體,其熱情的高低、活動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強弱將直接決定此項研究的成敗。為此,必須對學生的知識現狀、能力層次、生活環境作出正確的評估。
3.分析教材,精心設問。認真備課,仔細研究揣摩教材的每一個細節,包括問題的設置、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要提出的問題、教師事先預料到的和未預料到的。教師只有精心準備,熟悉教材的每一個環節,才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4.查找材料。由于現有歷史材料的容量較大,又由于篇幅的限制,每個問題不可能都要詳細講解,而學生學習的歷史知識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梗概。要了解歷史的全貌,光靠教科書上的內容是不夠的,必須借助于各種資料,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具有廣泛性和流暢性。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認真備課的同時,還要花費時間去查找與教學相關的資料,然后經加工整理后讓學生閱讀;或者教會學生查閱資料方法,讓他們課下去查閱。
5.分類指導。學生雖然有了閱讀材料,但怎樣使用它,還需要教師加以指導,這樣才能發揮材料的作用,使之為教學服務。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落實到位,共同發展,教師針對每個學生實際加以指導。
二、探究性教學設計在課堂上的實施
課前的精心準備是上好每一節課的基礎,而且每一節課都要圍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個目標進行,采取的教學方式雖多種多樣,但這個教學目標是要時刻落實的。
1.新材料,新情境。新穎的材料,誘導新的遐想,產生創新的沖動。設計探究性問題,必須選取新材料、設置新情境,使學生能在情境中展開自由的翅膀,在思維王國中翱翔,從而啟動創新思維。重復課文的材料、情境,不僅會使課堂教學活動枯燥無味,也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想象。
2.舊材料、新角度。其思路就是要求學生以新的角度去探究舊材料中蘊含的新因素。同一個材料,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事物的多個不同側面的組合,反映了事物的整體性,也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對于一個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從不同角度考察得出的不同結論的組合,也就反映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全程的事件或鮮活的人物,才能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涉及多層次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積極思考探究,既能啟迪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又能使學生全方位地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
3.新觀點,引爭議。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有關內容,向學生介紹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并闡述新觀點,點燃其思維火花,引導其對問題進行爭議、評價,也是設計探究性研究問題的良好方法。如對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等的評價。這些問題不必急需出結果,教師也不必作出唯一的結論。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決問題,以培養其把握歷史規律、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的創新能力,也是教給學生學習的好思維方法。
4.多聯想,新認知。聯想是創新的基礎。探究性問題就是要引導學生學會聯想、學會創新,發揮其聯想功能而進行知識遷移:從舊認知中衍出新認知,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又一渠道。
三、歷史學科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幾點思考
1.必須有勇于接受挑戰的教師。對于教師而言,一般對接受性學習這一教學方式早已駕輕就熟,習以為常。開展探究性學習,對其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因此,教師要有接受挑戰的勇氣和能力,必須具備:
(1)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教師要以新的教育理念來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歷史教師要認識歷史教育的根本任務不僅是讓學生記住一些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歷史學習的方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并從中受到啟迪。
(2)知識更新的能力。在當今知識信息急速膨脹、更新的 時代,教師耍認識到自身的知識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樣具有絕對優勢,教師需要自覺地去學習、擴充、掌握新的知識信息,不斷改善和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以跟上教育改革發展的步伐,適應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需要。
(3)指導和激勵學生進行探究的能力。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要能夠對學生從選題、設計方案、收集處理運用資料,到撰寫小論文或主持主題發言等每一個環節進行指導。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表不同的見解,激發和保護學生的探究熱情,為學生營造探究學習的寬松環境。
2.必須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資源。到目前為止,歷史探究性學習在獲取資料信息方面還局限于校內圖書館和因特網,盡管圖書資料和因特網信息量很大,但畢竟以紙上的、文字的東西居多,實物史料接觸較少。因此我們應結合學習內容,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到博物館、展覽館、歷史遺跡遺址、名人故居等處去閱讀歷史,感受歷史,探究歷史,以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師生對歷史的感性認識。
3.必須進一步改革現行評價制度
(1)對歷史學業的評價,要有利于探究性學習的實施在歷史教學中
為了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性學習,歷史學業的評價,應作導向性的調整,即加大對探究性學習內容評價的比重;即使是接受式學習評價,也應減少單純的記憶性試題,增加思維能力題,或者嘗試采用開放性的試題,使學業評價為提高學生的能力服務。
(2)對教師的評價,要關注其主導的過程及作用
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對教師的評價應關注其主導的過程及作用,即關注教師設計學習任務的適度性、組織探究活動的條理性、指導學生的有效性等,以促使教師施展自己的教學智慧,使教學成為富有創造性的活動,必須徹底改變現今唯平均分、高分率和升學率為標準的教師考核和評價制度。
參考文獻:
[1]胡興宏、“關于學校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構想”《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1期
[2]戴文君、“淺談初中歷史課程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試教通訊》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