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張秋龍
摘要 基于勞動生產率最優化模型和土地生產率最優化模型,分析各自最優化的影響因素,進而提出我國農地適度經營規模目標的確定方法:應當根據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及糧食供給現狀,合理平衡勞動生產率及土地生產率之間的關系,從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實施農產品價格補貼政策、建立完備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3個方面著手,提高農戶規模經營的效益,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
關鍵詞 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
中圖分類號 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08-02425-02
基金項目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人口結構變遷視角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研究”(CX2013B407)。
作者簡介 王強(1988- ),男,河南汝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林企業管理。
收稿日期 20140201
在現實社會中,任何事物的發展目標及評價標準決定了該事物發展方向及路徑,對于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問題也是如此。現如今,國內外學術界對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目標及評價標準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始終未形成統一的定論[1]。在現有文獻中,土地生產率、勞動力生產率和資金生產率是衡量農地適度規模經營效益的3個主要標準。楊雍哲認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應以追求土地產出率為基本目標[2]。但是也有學者認為要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基本目標。阮文彪等則提出要兼顧土地、勞動力、資本生產效益的綜合衡量指標[3];林善浪提出在保證勞動生產率不變的前提下去追求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才是適合當前我國國情的[4]。
那么,從我國現實的生產經營現狀及農業資源的稟賦來看,確定怎樣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目標,將決定我國未來的農業發展道路及發展方向。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以我國基本國情和現代農業發展規律為前提,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為目標,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然而,擺在研究者面前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權衡二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操作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筆者基于不同的模型從微觀和宏觀的角度分析,指出如何在我國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中權衡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
1 農地適度規模經營規模確定的理論基礎
1.1 勞動生產率優化模型 模型假設及說明:①以單個農戶為基礎,并且農戶是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②該模型的主要內容是測算出農戶在追求收入最大化的基礎上農戶經營土地的適度規模。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礎上,考慮農業生產中的基本要素——土地、勞動力、固定資本和可變資本,對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進行了修改,得出農業生產函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