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強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農村初中議論文閱讀的重要性及難點所在,闡述了閱讀教學的一些個人見解,并從幾個方面談論了閱讀教學理念,提高教師閱讀教學素質;指導閱讀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關鍵詞】議論文;閱讀教學
初中議論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我十幾年教學經驗和教訓來看,初中學生學習議論文,相對學習記敘文和說明文來說,困難要多得多,學習之初,甚至還會出現不得要領的狀況。學習程度一般的學生尚且不說,即使是學習程度比較好的學生,在初學議論文的時候,也往往會出現一些“盲點”。
因此議論文是初中語文課程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同時在我市每年的中考中占現代文閱讀的三分之一,既是文體考察的傳統內容,更是是考查學生創新、分析、認識等思維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議論文內容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考閱讀練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議論文不僅是學生的難事,也是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要花很大的氣力來翻越的一座高山。同時也是初中教學中最后翻越的那座高山,翻過去,才會一馬平川。但如何提高學生議論文閱讀水平呢,我與各位同仁探討以下幾點個人初淺認識,望多多指教:
1、以文質兼美的議論文激發學生興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更好地引導學生,教師只有先豐富自己,將知識轉化為自身的教學營養,所以教師必須廣泛地閱讀,從中選取一些文質兼美、貼近學生生活的小文章,時代感要強,要符合學生的生活,讓他們覺得離自己的生活是很近的。在八年級下學期或更早一些時候提早引入,這樣既可以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又可以對他們的思想有一定的指導性。對議論文的教學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過去教材中出現的那些典范性的文章也可拿來使用。比如《懷疑與學問》、《想和做》等。歷年中考題中的比較典型的試題,我們也可以拿來,作為輔助,提早介入。不一定是做練習,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介紹或分析。到九年級時,再接觸課本中的文章,學生就不會有畏難情緒了。教師要積極大膽引導學生走出課本、深入生活、深入社會,讓學生潛在的能力得到充分激發。
2、以走進議論文文本提高學生的解讀能力
每一位教師必須注重40分鐘教學。有的教師愿意以做題來代替教學,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學生不但沒有極強的興趣學習,反而還會產生厭學情緒,起了反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教會學生靜下心來閱讀文本,積極分析文本的能力。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閱讀,目的在于讓學生認識到細讀文本,是理解文章并開始解題的前提、基礎;讓學生掌握議論文閱讀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必須先學會通讀全文,然后迅速理清思路,勾勒出全文各段展開的思路;通過以上的訓練,最終讓學生面對內容不同的每一篇文章,能從基本規律上去把握它,把文章切分成一塊一塊,然后又能以一條線輕松串接起來。
我在教學實踐中越來越認識到:只有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靜下心來讀懂文本,才是提高學生語文閱讀素養,也是提高應試解題技能的根本途徑。
3、以閱讀規律與方法的點撥指導教會學生閱讀
如果能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學會自己解讀文本,就可以把一篇議論文很清晰地分解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大部分,抓準“中心論點”,分析段落的“中心句”,找出“論據”,明確各段“論證角度及方法”,理清“論證總體思路”,獨立作出這些解讀之后,再去做題,學生會覺得方向明確,不會被題目拖著走,不會被題目的變化所困擾。同時必須教會學生不能忽視文章的整體性,不能管窺蠡測,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斷章取義。要從文章的整體出發,于高處大處著眼,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層層確定。惟其如此,我們的理解才不至于失之偏頗,謬誤叢生。
這個時候,我們再教給學生一點純粹用于答題的所謂“規律、技巧”,從形式上給學生一些可以遵循的模式,以利于其答題方向明確、分析到位、表述準確。規律性的東西需要學生自己總結,教師不可以越俎代庖,可以帶著他們分析,答案是要讓學生自己說出來的。因為只有自己反復推敲,反復錘煉,形成的東西才會深深地刻在學生的頭腦中。
4、以學生的實際為出發點增加寫作練習提升議論文寫作水平
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這種運用不僅體現在閱讀上,更體現在作文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必須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初中學生世界觀已初步形成,對事物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對于身邊事,我們可以適當的引導學生,激起他們說話的欲望。比如說:中學生該不該在校內帶手機?你對上網有什么看法。如何看待勤奮和天資的問題等等,不一而足。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不一定在一開始時就必須寫出來,可以先激起他們“說”的欲望。有話可說,才可能有話可寫。在說的過程中,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激起他們寫作文的興趣。
其次要摘抄范文,其根本目的就是學習借鑒別人,從中積累經典寫作素材和寫作經驗。只有做到"讀書破萬卷",才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效果。否則,就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在教學時,我們由教師選定要閱讀和摘抄的文章,保證了文章的質量和文體的需求與難易程度。學生在訓練中提升了自己的閱讀品位,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也在欣賞評價中學習借鑒了別人的優點。在這種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鑒賞水平。摘抄完范文之后,不能僅僅止于此,而應該進行交流,在交流課中,我讓學生說出選用本文的原因,你最欣賞本文的那一點,是語言,還是結構,抑或是讓你扼腕嘆息的思想?而后班中進行討論,要讓學生不僅知道文章好,更要知道文章好在哪里。
再次,在分析完一篇文章后,要讓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或鑒賞,寫出200~300字的反思或收獲。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我一般是先讓學生寫提綱,對學生的提綱教師要進行點評,而后再讓學生對此進行拓展,形成一篇600字的小文章。有了前面的鋪墊,對學生來講,這就不是太難做到的了。有時學生還會有一種想寫的欲望。天道酬勤,勤能補拙。只有多讀多練,堅持不懈,才會熟能生巧,運筆自如,真正學到本領。
總之,這種寫作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信息整合(歸納概括)能力、作品鑒賞能力以及對文章的審美能力,當然還有學生的書寫水平、寫作心態和興趣等等。一箭多雕,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