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一
摘要 分析了失地農民社會支持網絡對其職業轉型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其職業轉型的對策。
關鍵詞 失地農民;社會支持網;職業轉型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08-02470-02
Empirical Study on Influencing Career Transition to Landless Peasants of Social Support Networks—Taking Wuhan City as an Example
LI Yuany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3)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soil support networks on career transition of landless peasants we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is,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career transi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Landless peasants; Social support network; Career transition
失地農民的職業轉型,是國內外學者們在失地農民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而社會支持網對失地農民職業轉型的影響也受到了學界關注。從既有文獻來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多數學者指出了社會支持網對失地農民職業轉型的重要性。華金·阿郎戈認為社會支持網作為一種社會資本,可以在職業轉型過程中彌補人力資本的不足,從復雜的社會網絡中提取有效資源為職業轉型提供相關信息。彭良軍等認為社會支持網有利于職業轉型,失地農民可以利用社會網絡中豐富的社會資源,并憑借與其成員的特殊性關系而實現職業轉型[1]。而Zhao[2]則認為社會支持網對職業轉型的雙重作用,既有利于就業前的自我調整又對直接職業選擇有著負面作用。梁偉[3]等認為失地農民問題實質上還是農民權利問題,近些年社會支持呈下降趨勢影響了職業轉型。
其次,學術界一直對失地農民的社會支持網給予廣泛關注,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社會支持網作為社會網絡的一種形式,更側重于為個人提供情感性、工具性、社會交往方面的幫助。國內很多學者主要參考了Mart VanderPoel關于社會支持網的測量方法,使用個體網的提名法,針對實際情況,主要研究失地農民的情感支持網、經濟支持網和就業支持網。李飛[4]等主要研究支持網的結構,表示失地農民的社會支持網表意性支持力度較強,工具性支持力度較弱,關系紐帶以親緣關系為主。朱冬梅[5]等在研究社會支持網的規模后,認為失地農民由于社會支持網規模小、支持力度有限,嚴重阻礙了職業轉換。Wood[6]主要研究失地農民獲得社會支持的過程,以及城市化進程或失地農民運動中社會支持變遷或重塑的狀況。
還有學者為解決失地農民職業轉換問題提出相關對策。沈小紅[7]等認為擴張與延伸社會支持范圍是失地農民職業轉換的主要手段,并還應加強關注過程中的政府行為。白二龍[8]通過社會網絡分析,提出加強社會網絡對失地農民的就業支持、生活補助、心理撫慰和情感支持。通過提供就業信息、信譽擔保和資金支持來幫助失地農民進行職業轉型。
從總體上看,既往的研究中以單獨研究失地農民社會支持網和失地農民職業轉型的較多,但是將二者聯系起來的文獻還很少,更多以定性研究為主,較缺乏社會支持網絡對失地農民職業轉型影響的定量比較研究,也較缺乏其中各要素對失地農民職業轉型的具體研究。因此筆者通過對湖北省武漢市200名失地農民的調查數據,定量分析了社會支持網對失地農民職業轉型影響,并通過SPSS軟件模型比較了失地農民社會支持網中弱支持網與強支持網對失地農民職業轉型的影響力,驗證了相關假設,同時提出了促進失地職業轉型的建議。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筆者研究數據來源于課題組對湖北省武漢市郊區失地農民的調查。2013年5~6月,課題組在湖北省內武漢市郊區開展了對當地失地農民職業轉型狀況的調查。
1.1 抽樣方法
為了保證樣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調查采取了簡單隨機抽樣和多段抽樣結合的抽樣方式。首先在湖北省武漢市內,按照簡單隨機抽樣的方式,對每個區進行編號,然后通過抽簽的形式獲取樣本區的代碼。然后,在被抽中的樣本區中,再次通過簡單隨機抽樣的方式獲取樣本鄉的代碼,再依次獲取村的代碼。最后在樣本村中,根據抽樣的便利性和經濟性原則,在樣本村集中居住區尋找樣本,開展結構式訪談,抽樣情況見表1.調查員采取結構式訪談的形式,按照問卷內容,收集相關資料,針對失地農民共發放了200份問卷,獲得有效問卷185份,有效回收率為92.5%。
1.2 操作化與量化
社會網絡是失地農民職業地位獲得的重要途徑,那些網絡資源豐富的失地農民,更加容易獲得相應的職業。社會支持網是個體能從其中獲得各種物質的或非物質的幫助或資源的社會網絡。良好的社會支持網,能夠幫助個體有效的實現職業轉型。
根據研究需要,依據社會資本理論,厘清社會支持來源的不同渠道,將其劃分為正式支持網和非正式支持網。其中正式支持網包括政府、職業中介、招聘廣告、勞務市場、學校分配等弱關系,非正式支持網則包括家人、親戚、朋友、鄰居、老鄉等強關系。
在具體操作中,首先,根據社會網絡的定義,用網絡規模、網絡密度、網絡趨同性與異質性、網絡構成等指標,對失地農民在求職過程中的社會支持網作一個直觀的了解。并分析他們在職業轉型過程中支持網的選擇情況。然后,根據分析結果,對失地農民職業獲得的正式支持網和非正式支持網作進一步分析,并得出結論。調查對象基本信息詳見表2。
2 數據分析
該次問卷調查主要采用滿意度量表測量。量表中將政府、職業中介、招聘廣告、勞務市場、學校分配等弱關系和家人、親戚、朋友、鄰居、老鄉等強關系分別進行滿意度調查,每個問題分為5個不同程度的滿意度,即“非常滿意”、“滿意”、“不清楚”、“不太滿意”、“非常不滿意”。5種回答分別記為5、4、3、2、1。最后通過計算每個問題的得分,來比較失地農民對該支持渠道的滿意度,從而判斷出失地農民在職業轉型中對不同社會支持因素的依賴度,并最終得出各因素對失地農民職業轉型的影響。在進行數據處理時,采用Visual Foxpro錄入數據,之后采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通過對數據的處理,得到以下結果(表3)。
通過對比表3中10個要素的平均分可以發現,強關系在失地農民的職業轉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大多數的失地農民來說,他們更容易受到身邊親人和朋友的影響而選擇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特別是家人和親戚等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他們之間更加容易進行信息的溝通并建立信任關系。這也與筆者在實地調查中所見到的情形相吻合。在調查中發現很多這樣的情況,一個村子里的失地農民大多數都從事一樣的工作,甚至有的在同一家企業里工作。而那些正處在職業轉型中的失地農民也十分傾向于投身這個行業。
但是在實地調查中發現,這種強關系在失地農民職業轉型中并不總是起到積極的作用,一些失地農民在職業轉型時本可以獲得更好的工作,但是因為這種強關系的影響,最終失地農民還是放棄了那些選擇。也就是,強關系在有些時候阻止了失地農民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在弱關系中,筆者發現勞務市場、招聘廣告和職業中介對失地農民的影響也相當的大。在市場化不斷完善的今天,市場因素對于失地農民職業轉型的影響在不斷的加深,農村勞務市場不斷地正規化、規?;?,越來越多的職業中介開始進軍農村勞動力市場,職業中介之間激勵的競爭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與此同時,農民的市場意識也在不斷地加強,他們也開始更加主動地與勞動力市場進行聯系。隨著市場作用的加強,政府安置和學校分配對于失地農民職業轉型的影響逐漸下降,失地農民的職業轉型越來越靈活多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因素對失地農民職業轉型的影響一定會越來越大。
3 總結與建議
通過研究社會支持網對失地農民職業轉型的影響,筆者發現目前實地農民的職業轉型過程正在朝著越來越健康的方向發展,但是在失地農民職業轉型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些需要完善和警惕的地方。
3.1 加強勞動力市場監管
從數據分析中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失地農民已經逐漸擺脫對于政府的依賴,開始通過市場來進行職業的轉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在這個過程中不在重要。恰恰相反,政府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市場的監管,嚴厲打擊勞動力市場中的違法違規行為,為失地農民的職業轉型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3.2 提高農民風險意識
無論是通過數據分析還是實地走訪,筆者都真切地感受到親友對失地農民的職業轉型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但是也必須警惕這種影響可能造成的后果。如在實地調查中所發現的全村幾乎同職業的現象,在市場出現波動時,這種跟風似的職業轉型極有可能導致他們集體的失業,并使這一地區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政府特別是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