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碩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學科。增強創新意識,培育創新能力,健全創新性人格,這就是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主要內容。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激發、相互驅動、辯證推進、螺旋上升的過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行動中,我們應該高舉起創新教育的旗幟。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已經成為擺在每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之一。怎樣才能跟上時代改革的步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筆者就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學習和教學工作實踐,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鼓勵創新精神,重視創新個性的培養
要從小培養學生敢于沖破常規習俗,大膽嘗試探索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與創新志向。要鼓勵學生不要怕犯錯誤,鼓勵學生在錯誤中學習。一些教師不允許學生犯錯誤,一犯錯誤就斥責,這是窒息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影響極大,一個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談道:“教師在創造性動機、智力、好奇心測驗中成績中等以上,他們的學生的創造性能在三個月以內有顯著提高,而那些成績中等以下的教師,其學生便沒有進步”。教師往往會偏愛心理類型和自己一樣的學生。有創新才能的教師喜歡有創新能力的學生;缺乏創新才能的教師則不喜歡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如果教師有很高的創新才能,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將會取得極好的成績;如果教師很缺乏創新才能,那么創新能力低的學生成績就比較好,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反而會被埋沒。按理講,教師應該喜歡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卻不大喜歡具有創新個性的學生。原因是這些學生或者由于精力充沛、好動好問、被視為“淘氣”、“調皮”;或者獨立思維能力強,不墨守成規,思想行為常超出教師意料;或專注地鉆研、為創新吸引、不善交往、對課堂學習不感興趣等,因而往往得不到教師的喜愛。研究創新思維的德國心理學家海納特說:“許多調查表明,創造型學生的形象是被否定的。”確實,如果不改變對具有創新個性的學生的錯誤態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就只是空談而已。所以,教師應改進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創新意識來自于問題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瓦特發明蒸汽機,都起源于質疑。可見,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膽略,是一切優秀人才必備的品質。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們要激發學生產生疑問,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鑰匙,這是創新的起步。
提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教學中,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時要著力引導他們在實踐中掌握質疑的基本方法。
如:從課題質疑,從標點語文論文符號質疑,從中心思想質疑,從語言運用質疑,找原因質疑,找依據質疑,抓聯系質疑,抓關鍵句質疑,抓矛盾質疑,尋實質質疑,聯想質疑等。例如《第一場雪》中有這樣一句:“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上,則掛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教師可引導學生抓矛盾處質疑:憑我們平常的感覺,凡是毛茸茸的東西,一般不會發亮,那么這句中“毛茸茸”的銀條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東西———比如一團棉花———它就不會“沉甸甸”,但是課文中為什么又說“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教師還要允許和鼓勵學生對書本上現有的知識和結論作獨創性的發現,甚至發現課文的不足之處,并設法加以彌補,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啟發創造想象,誘發創新思維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期的創造力更多的是以創造性想象來表現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所提供的語言信息,喚起頭腦中的有關表象,給學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聯想的空間,讓學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輻射。例如教學 《小壁虎借尾巴》一課,學生了解了一些動物尾巴的用處后,可以告訴學生,人類研究動物尾巴的用處來為人類服務,比如人們根據魚的尾巴、鳥的尾巴設計的船只的舵、飛機的機尾都是用來掌握方向的,然后啟發學生根據自己所知道的動物尾巴的用處來進行輻射想象和聯想,從中受到啟發,設想發明某種事物來為人類服務。
這樣從模仿入手,通過相似要素的組合,進行適當的開拓和延伸,使學生的想象更具體、更合理。
四、訓練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培養創新能力
所謂發散思維,就是一種廣開思路、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思維方式。它是從已知客觀事物出發,沿著不同的方向和途徑,運用不同的思考方法,突破習慣的思維模式,從多角度多側面進行思考,產生多種多樣的、獨特的、不同認識的思維過程。不少心理學家認為,發散思維與創新能力有直接關系,是創新思維的核心。因此,老師就要給學生提供鍛煉發散思維的機會,安排刺激發散思維的環境。如我教《烏鴉喝水》一文時,一起討論完課文中 “烏鴉就喝著水了”之后,此時大多數同學認為課文內容理解完了,沒有什么可想的了。我問了一句:“聰明的你還能給烏鴉想出其他的方法喝著水嗎?”有的說:“可以把瓶子扳斜,擱到石子上,這樣水就往瓶口斜,烏鴉就喝著水了,這樣做又快又好。”有的說:“烏鴉可以用石子打掉瓶口,然后喝水,因為烏鴉渾身長著羽毛,用不著怕割破皮。”……一口氣學生都結合自己的思考說出了不同的解決辦法。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之成為高水平、高素質的跨世紀人才。
培養并發展發散性思維。
總之,語文是一門極富創新內涵的學科,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挖掘,系統訓練,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鼓勵他們廣開思路,大膽想象,勤思好問,敢于質疑,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創造性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