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霞
在課改如火如荼進行的今天,從教育行政部門到奮戰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乃至家長、社會人士,都對新課改傾注了很大的熱情。而這種熱情的產生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我們的后代能在學習活動中有所收獲、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學以致用,從而為將來培養高精尖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新課改理念的實踐者,我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大膽嘗試,現展示出來以供同仁們探討。
一、關于數學教材的預習
我們都知道“溫故知新”的重要性,同樣,課前讓學生搞好預習與“溫故知新”同等重要,因為我們現在采取的是班級授課制,教師在課堂上面對的是幾十名學生,對于新知識的傳授,往往由于時間及內容所限,特別是一些中下生,有些知識在課堂上往往掌握的不是很理想,而較高質量的預習則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同時,預習也是課堂教學的前奏,前奏如何直接影響到授課效果。但預習不是簡單的讓學生預習新知了事,而是要交給學生一定的預習方法,讓學生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進行學習,這樣才能有效果,才能使學生逐步養成預習的好習慣。通過嘗試,我認為做好數學新知預習要做到以下幾點:(適用于4~6年級)
1、交給學生“讀”教材的方法。我們現在使用的是北師大版教材,教材的設計伸縮性比較大,學生往往從教材中不容易抓住學習的重點,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要讓學生明確從什么地方入手,重點要看什么。我的做法是先讓學生把教材內容整體看一遍,然后重點理解“淘氣”、“笑笑”所說的話、教材中帶彩色的相關內容。有情境圖的,要理解好情境圖為我們呈現的是什么,嘗試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
2、教給學生“寫”教材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在通讀教材的基礎上把不懂的地方劃下來,能請教別人的請教別人,無法請教的留待課堂上聽老師、同學的講解;同時要求學生通過做3~4道相關的練習題來檢驗預習情況。在第二天上學后,利用一點時間讓學生之間交流預習情況,在交流中加深了學生對新知的理解。通過上述堅持不懈的操作,學生的預習能力會不斷提高,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與學生掌握新知的效果。
二、關于鉆研教材。
對于教材的鉆研,已經有教育專家在這方面有了理論上的闡述。在這里我就不一一列舉,我就從自己是如何實踐的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我們都知道,教材鉆研的如何,直接影響到授課的效果,面對新課改的教材,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比較好呢,我感覺,首先應該自己先認真對教材的內容通覽一遍,這個“通覽”,包括對要講授的知識的閱讀,也包括以前所學的與本知識相關的知識體系的通覽,有必要的情況下,對今后要學習的相關知識也要有所了解,這樣,知識的前后銜接心中有數,在設計本課的教案時才能胸有成竹。才能不會發生知識講深了或講淺了的情況。其次,在上述做法的基礎上認真閱讀教師參考書中對本課知識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認真揣摩。因為教參中的話語很簡練,在研讀中必須展開來想,想到先前的知識,想到教材中情境圖的設計意圖、想到練習題設計的目的、想到學生的實際,進而想到解決相關問題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式,這樣,我們對教材的理解一定會科學、有度。設計教案來就會得心應手。
三、關于課堂問題設計。
1、結合學生實際來設計問題。我們面對的學生由于多種原因的影響,素質是不一樣的,但我們的課堂教學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我們的教學宗旨是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而課堂問題的設計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課堂學習。我們在設計問題時必須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學生的基礎、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學生的生活背景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設計的問題才會有針對性。
2、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來設計問題。“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設計的問題的形式與方法是不一樣的。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要結合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問題,不能不同的知識設計的問題形式千篇一律。
3、問題的設計要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我們新課改的目的,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要使學生在對知識的學習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在經歷中進行觀察、探究、合作、交流,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針對這一理念,我們的問題設計就要突出其“價值”,不能為提問題而提問題,一堂課教師的問題一大堆,看起來環環相扣,但所提出的問題思考價值不大,學生完全被問題所包圍,看似學生學的很投入,實際上學生的思維根本沒得到發展,這樣的問題不提也罷。我們在設計問題時就要做到:想一想,為什么要提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提出的最終目的是什么,要達到什么效果。提出怎樣的問題才能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同時又能很好的解決本課的重點知識,突破本課的難點知識。
四、關于課堂教學
(一)巧設導語,引向預習的自主探究
導課應該怎樣導,關鍵是抓住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導課方式,教師要注重設疑,留下沖刺的助跑,引導學生去預習、激發他們探究的的欲望,以學生預習匯報的形式導入新課,一人發言眾人思考,促使人人都去思考、促使全面參與,在預習匯報交流中進入新課。
(二)巧妙創設教學環節,促使學生思維動起來
1、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對學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明顯的表現出對所學內容必須理解、必須掌握的心理傾向,因而就學得十分積極主動,也很有成效。教師在課堂上要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
2、聯系生活實際去學習。《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的內容應當源于學生生活,適應未來社會生活需要和學生發展需要;課程內容應當成為學生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的生動素材。”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聯系生活實際教授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數學的活動中。著名的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
(三)讓學生動手去操作
新課程標準之下的數學教學提倡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在活動中發現問題、總結規律,去碰撞思維的火花,進而概括上升到理論,再用理論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學的是活的數學,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避免死記硬背。在教學中,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矛盾,就必須讓學生直觀地操作,“直觀”具有看得見、摸得到的優點,最能直接說明,總是能幫助理解,總是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關于中下生
做教師的都有感觸: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最頭疼的就是班級的中下生,因為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比較慢,如果課堂上忽略了他們,常此以往,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逐漸消失,成績就會越來越差,也就違背了“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那么怎樣做才能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呢?通過實踐我感覺:首先,在課堂上,我們要關注他們,給他們發言的機會,因為一堂課上,教師提出的問題往往都被好學生“承包了”,中下生很少有機會發言,就是偶爾有的發言了,由于錯了,下一次就沒了發言的勇氣,教師在課堂上要抓住這樣學生發言的機會進行引導鼓勵,這樣堅持不懈,其他學生就會受到感染,發言的積極性就會提高,學生能主動發言了,說明他在認真聽課了。而認真聽課的結果必然使成績上升。其次,課堂的學習小組要搭配均衡,要使好的學生能真正發揮帶頭的作用,引導中下生在小組合作中積極參與,但前提是教師必須把小組科學劃分,引導一段時間,并注意對表現好的小組進行鼓勵。再次,要注意引導中下生做好課堂教學的前奏工作,既課前預習,教師應該對中下生的課前預習逐個進行引導,當他們掌握了預習的方法后,把預習與課堂學習結合起來,相信,他們的學習消極性就會少一些,因為他們在此過程中增加了自信,有了自信就會有學習的熱情。最后,成立課后學習互助小組,利用學習互助小組進行互相幫助,以此提升他們對知識掌握的牢固度。
以上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一點感悟,我相信,盡管教學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程,但只要有心,就一定會在其中有所收獲。我堅信一句話: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