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
中國是詩的國度,可大量的古代詩歌卻使詩歌教學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在有限的詩歌教學時間里,語文教師該怎樣處理好“教師——教材——學生”的關系呢?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嘗試。
一、聽——感官上的認識到心靈上的升華
聽名家詩歌朗誦不僅從感官上對詩歌進行了初步的認識,更能在心靈上捕捉詩歌的情感基調,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感情。名家詩歌朗誦往往配以與詩歌相協的背景音樂。優美的朗誦和背景音樂,既能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又能使學生進入詩歌描寫的境界。這樣提高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的同時,也把學生帶入詩歌描寫的境界,令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在心靈上感受到詩歌最近距離的觸摸、最深切的涵義、最瀟灑的內容。還有加上詩歌畫面再現的,那樣最能帶給學生心靈的震撼,使學生對所學詩歌刻骨銘心,久久回味。教師朗誦如果不錯的話,可以嘗試配樂朗誦,效果有時可能更好。
二、讀——用“美讀”讀出詩歌的“三美”
古人曾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蘇軾也有“三分詩,七分讀”的說法。新課標中關于讀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學詩歌就是要讀,多讀,而美讀法就是一種很好的讀詩歌的方法。
美讀不同于干巴巴地讀書,美讀要求我們投入極大的感情,讀出詩歌的“三美”:即語言美、意境美和音樂美。古人在《毛詩序》中就有“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的說法。葉圣陶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提出了美讀的定義。其中音樂美是詩歌區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最最特別的特質。我們要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把握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這就是詩歌的音樂美。
美讀可以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意境,真實地體會到作者彼時彼地的真情實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藝術的感染和哲理的啟迪,并由此達到“入境”的狀態。所以在詩歌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要求學生有感情的美讀。要做到這一點,還要有幾個方面的準備:
1.知人論世。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他的“知人論世”觀就是說要對作者及作品的寫作背景有所了解。有了了解,學生才能讀出讀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鷗”的凄涼之意,“悠然見南山”的散淡之心。
2.進入角色。
在“知人論世”之后,學生接下來就要進入角色,將自己化為詩歌生命的一部分,仔細品味、體驗,與詩人產生共鳴,這樣才能在朗讀時體會到詩人的喜怒哀樂,從而加深對整首詩的感悟和理解。我們要用美讀;要用美讀來品味揣摩蘇軾、李白的豪放,杜甫、辛棄疾的雄渾,柳詠、李清照的婉約。
3.創造情境。
在現今課堂上,學生可能因為膽怯,怕讀不好被人笑話等等原因,不愿意當眾讀詩,這時候,我們需要創造條件多給學生當堂誦讀的機會,開詩歌朗誦會等、詩歌朗誦比賽等,多讓學生參加、體驗一下讀詩,讓學生有所收獲,有所成功。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讓學生愛上讀詩,愛上美讀。
三、品——鑒賞詩歌
詩歌教學重點要教會學生如何鑒賞詩歌,并通過鑒賞來提高審美能力。新課標對于學生鑒賞文學作品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詩歌之美,是所有文體中最感性,最動人的了。短小精悍的語言,高度地展現出豐富的情感和美麗的畫面,面對古人浩如煙海的雋心而出的詩句,我們如何指導學生鑒賞?
1.背景知識。
在詩歌鑒賞前,教師向學生講解一下詩歌的背景知識非常重要。背景知識包含:詩歌本身的格律等常識、詩人、寫作背景等等。也就是詩歌鑒賞中所提到的“知人論世”。有了這些背景知識,學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全文,更好的去品味、揣摩全詩。
2.把握意境。
鑒賞詩歌需要把握詩歌的“意境”。“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聯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其中“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我們要通過意象的分析進入其中,體會詩歌中的優美意境。
3.會找詩眼。
所謂“詩眼”,是一首詩或一句詩中最精彩最關鍵的詞句。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說:“眼乃神光所聚”,這表明“詩眼”是全詩神韻的集中表露。所以鑒賞詩歌要學會抓詩眼,要引導學生會找詩眼。詩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兩種,“句之眼”通常是一個字或一個詞,而這些字詞又多為動詞,因為動詞能表現事物的發展變化、矛盾斗爭,最能體現詩的意境。像王安石的《江南春絕句》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綠”便是詩眼;宋祁的《玉樓春》中“紅杏枝頭春意鬧”,“鬧”就是詩眼。
總之,中國古代詩歌鑒賞不是一件可以急于求成的是,教與學都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