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以實現素質教育是我國21世紀教育發展的重大決策,由此引起了對應試教育模式下的教育環境改革。過去對校園的認知只是建立在“教育空間”的簡單思維上,忽略了教育環境的“空間教育”內涵和環境空間本身具備的教育功能。隨著對于人類大腦研究的不斷發展,人們已經明確了教育環境是一個集情感、智力、視覺為一體的空間綜合體,它可以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因此研究基于價值觀養成研究校園環境藝術設計具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價值觀養成;中小學校園;環境
中小學校園環境是指校園內的建筑、室外景觀、道路和綠化、室內環境、主題雕塑、墻面文化等構成的學校視覺環境體系。校園環境的重要性在于受教育者在校園環境中的知覺與體驗,美好的體驗是教育成敗關鍵因素之一,因此環境中彰顯的積極的人文精神和核心價值觀尤為重要。
一、關于價值觀和價值觀養成教育
(一)價值觀
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十八大報告24個字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價值觀養成教育
價值觀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良好行為及習慣的教育。針對中小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主要是以養成愛國及傳統文化意識、對自然及科學的自主探索興趣習慣、獨立個性、與人的溝通交流及協作性、愛護環境意識習慣、誠信與公正行為等。
二、目前中小學教育環境研究的現狀和趨勢
歐美等國家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一系列對于教育環境的研究的探索,至今已取得相當多成功經驗并出版有多部專著。如美國布拉福德?珀金斯的《中小學建筑》,書中介紹了歐美學校的建筑新形式,深入講解了學校建筑空間結構、設備、音響、交通和安全方面的問題,并闡述了使師生充分感受舒適愜意氛圍的設計原則。美國近年來針對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進行了許多實驗,在建設新型學習環境方面引人矚目。如亨利福特博物館和韋恩縣的地方服務機構聯合建立地方高中,韋恩博物館為學生提供觀摩100萬件藝術品和科技產品的機會,包括托馬斯?愛迪生發明的燈泡,懷特兄弟的自行車商店等,而且由一些資深學者為學生講解。這項革新創造出一種引人注目和示范性的學習環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98%學生畢業并且平均測驗成績高于其他高中4倍多。日本上世紀90年代開始推行綠色學校概念,綠色學校建設的宗旨是針對環境惡化,在校園設施和運營方面要減少環境負荷,在教育方面要有助于開展環境教育。倡導學校設施要有利于:學生向環境學習以及有利于提高人的環境意識。日本設計師長澤悟和中村勉的《國外建筑設計詳圖圖集10 --教育設施》站在建筑規劃和建筑設計的立場上對日本新建學校建設案例進行了解述,倡導以后的學校建筑是新型的更具教育氛圍的學習空間。
我國的新型校園建設起步較晚,校園從規劃和空間功能設計劃分上都存在流于形式而缺乏細節深化,同時在空間的開放性、交互性上不能完整貫徹現代教育理念的育人精神。普遍的研究不足表現在:校園設施先進但缺乏交互、開放性,不足以培養學生的開放學習、協作溝通;獨立探索、認知空間功能不被重視(圖書室、科學實驗空間);室內外交流空間設計細節缺乏親切友善性;圖書、實驗、娛樂功能空間與教室距離過遠,不具親和性和課堂開放性;景觀綠化、雕塑、陳設一應俱全但缺乏啟發性。
三、環境設計原則及內容
現代教育理念之下的中小學校園環境設計應當遵循的設計原則為:環境的自然健康的生態性;教育理念與室內外環境表現風格、形式的整體性;功能空間的多元性;功能空間的開放性、交互性;功能空間的民主性;環境設計的藝術性;現代教育的科技性;環境內涵的人文性等。
基于價值觀養成的環境設計應用主要包括三點內容:
第一點是校園的整體環境風格。即根據學校教育理念、目標定位進行對應性的校園環境設計整體風格特色研究,例如博物館特色、科技館特色、植物園特色、文體特色、地域特色等環境設計。
第二點是校園的功能空間區塊劃分,包括各種室內外教學活動空間、知識儲藏探索空間(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等)、娛樂游戲空間、舞臺表演空間、多層次交流空間、自然景觀空間等。
第三點是依據整體環境風格而進行的校園空間深化設計研究。即針對室外景觀、道路和綠化、室內環境、校園雕塑、校園色彩、視覺導示系統等的細節深化設計研究。如景觀中的流水、植物元素運用;鼓勵交流溝通的室外開放性的草坪、亭榭、走廊;鼓勵動手探索學習的科技實驗空間;傳統優秀文化的展示陳設;圖書館以及教學空間的書香氛圍營造;依據年齡而設計的視覺導示系統的趣味活潑性。
基于價值觀養成教育的中小學校園空間環境設計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空間環境對學生感知自然、人文、科學的影響力評價;空間環境對學生自由自主探索、張揚個性的鼓勵度評價;空間環境對學生平等合作、交流的影響力評價;空間環境(形態、色彩、聲音、材料、工藝)對中小學生感知的審美體驗性評價
四、結束語
總結以往的建設設計實踐經驗,校園環境建設首先要從價值觀養成教育為基本出發點,環境設計首先要提出如下三點:我們將要為學生建造什么內涵的教育環境?這個環境會以什么樣的空間形式教育、影響、服務于學生?畢業時,學生除了認知這個教育環境,還將從環境中獲得什么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從理念上更新對校園的環境理解,對當代中小學校園環境規劃設計提出基于價值觀養成的空間環境教育的思考方向。綜觀各國先進教育經驗,我國今后的中小學校園環境設計將會趨向于更新理念從價值觀全面養成教育入手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包括:營造自然生態校園環境以形成美好的環境教育體驗;全面利用教學資源的綜合開放式空間設計,以方便學生的自由探究性學習和協作性研究;整體特色校園趨勢如博物館特色、植物園特色、科技館特色以營造自主積極學習體驗環境等。對于以上列舉的趨勢在我國尚沒有系統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因此基于價值觀養成教育基礎之上進行中小學校園的空間環境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以更有效完善并實現積極的教育空間環境設計。
參考文獻:
[1](日)大掘 浩.關于完善考慮環境的學校設施.《教育委員會月報》.1999年第4期.
[2]郭書盛.當代臺灣中小學校園建筑及21世紀轉型的新趨勢——人文與生活教育反思.
[3]布拉福德?鉑金斯.中小學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