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新課標體現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等方面都較原來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這場改革給我們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而同時也給我們教師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遇。新課標強調“一 "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其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對學生進行創造素質的培養,形象直觀、豐富多彩的美術教育課堂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陣地。那么,如何發揮美術教育的獨特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呢?在幾年來的教學改革實踐中我探索總結出以下幾點方法:
一、增加欣賞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學生藝術思維的形成和審美素養的提高離不開對藝術形象的大量感知。作為美術教師應主動將優秀的繪畫、攝影、木刻、剪紙、布貼等美術作品及各種手工藝品,通過課堂或設置專門的美術角展示給學生,或帶領學生到生產、銷售、展覽各種美術作品及手工藝品的地方參觀,從而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藝術感知,為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作提供充足的來源,要善于啟發和引導學生,通過總結提示、作品分析、啟發聯想等形式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養成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的習慣,形成對各種藝術作品中美的強烈感受力、洞察力和鑒賞力,從而為學生從事美術創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我平時十分注意收集一些新穎、獨特、富有創意的美術作品,比如雜志上登載的一幅名家名作、獲獎作品、佳作欣賞等,我總是認真地剪貼起來,或配合課堂教學,或在課外活動時間,在班里的美術角上巧妙地展示給學生,并配合一些簡單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欣賞和理解作品。如我在班里展示世界攝影大師博伊德.韋布的作品《畜欄》,畫面是一群橫倒的長頸鹿擁著一個地球儀,在一片蒼茫的黃色背景的襯托下,長頸鹿如在海中遨游,又像在空中飛翔。我問學生:“長頸鹿在做什么?”啟發他們大膽想象,他們有的說:長頸鹿在救掉到海里的地球;有的說:長頸鹿在馱著地球遨游太空;有的說:長頸鹿在親吻它們可愛的家園——地球……我對孩子們天真大膽的想象給予充分肯定,鼓勵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奇妙的想象,創作出與眾不同的形象。果然,孩子們作品中小動物的形象生動起來了,有躺著的,有奔跑的,有在水里游的,還有在天上飛的。
二、指導學生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創造的前提,如果沒有對生活深入細致的觀察,作家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藝術家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我覺得,在美術教育中我們不能單純在課堂上指導學生觀察和臨摹現成的作品,而應著重引導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養成善于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培養孩子運用自己觀察和思考的結果進行獨立作畫的技能。要注意配合課堂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觀察與思考作業題,并盡可能地組織帶領同學們多方面地接觸和觀察所描繪的對象,使學生通過自主的觀察、思考、對比、分析,掌握對象的特征,創作出豐富生動的形象。讓學生畫樹就帶領學生到植物園里、大自然中觀察各種各樣的樹,撿拾樹葉,觀察樹形,撫摸樹干,辨別樹的顏色變化。讓學生畫小雞、小鴨、小貓咪等小動物,就帶著他們到動物角,或在自家養一養小動物,觀察它們的形態特征和生長變化,問他們“小雞是什么顏色的”、“小鴨怎樣捉魚”、“貓咪的眼睛會變嗎”等有趣的問題,鼓勵他們認真思考,并給他們放關于這些小動物的出生成長、生活習性的錄像片,使他們掌握豐富多彩的生物學小知識,養成觀察事物的濃厚興趣和良好習慣,開闊學生的思路,激發其創作熱情,啟發其創造性思維,為孩子們進行獨立自主、靈活自由的創作打開方便之門。
三、注重課堂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創造欲
教學過程是整個課堂教育教學的精髓。它的成功與失敗關系到整個課堂教育教學的成敗。傳統的教學過程即:看圖;臨摹書中或是老師的教學范畫,看誰畫的最像、最精彩。而新課程改革后,則更注重學生的個性創造,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就此做了以下幾點:
引導創造。美術課本身雖然具有一 定的感染力,能激起學生的創作、創造興趣。但是這樣的興趣也是短暫的,如果教師不能很好的因勢利導,就很難甚至不可能引導學生創作出最佳的作品,也將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因而,引導學生創造在教學過程中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如:我在上一 年級《我在空中飛》這課時。我在課前在一 張整開的紙上了畫一 個非常可愛的小朋友。當我把這張畫展示在小朋友面前的時候他們非常興奮,都說好可愛。就此我因勢利導用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創作。如:畫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會看到什么等等。而學生能回答出千奇百怪的答案。這些答案不就是我們要達到的目標嗎!有了這些答案學生的創作就有了資料、有方向、有了內容。
發現問題。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是非常強的,尤其是中高年級的同學。往往一個好細微的事情他們都能看出很多的問題。如老師的一個不經意的動作、表情、話語;學生間的一個有趣游戲等等。他們能提出很多自己的見解、意見,而且他們會為有這樣的事而感到樂此不疲。而這些見解、意見正是他們第一手的創作資料。如:我上五年級《我知道的職業》這課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許多不同職業的人物圖片。然后讓學生說說他們都看到了哪些人,他們都有什么特點,讓他們在比較中發現問題。如:工作的性質、衣著打扮、語言舉止等。此時學生將順理成章地由這些問題中發現創造的資料,有了這些資料來創作還會有多難嗎!
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即創造的過程。創作出來的作品的優劣即是解決問題的好壞。整個教學過程我們由激趣導入到創造的引導,再到教學過程中問題的發現,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創造的問題。因而,解決問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在此環節中教師的知道作用也尤為重要,如在學生創造過程中的適時提醒、個別交流等。這樣學生才能創造出有質量、有價值的作品。而我們教學的目標即為學生很輕松的在循序漸進學習過程中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有價值的作品。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運用一些其他學科的優點來陶冶學生的創造情操,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的創造空間,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我在教學中運用最多的應屬與音樂的融合了。音樂和美術同屬藝術的范疇,他們之間有許多可以融合的地方。如音樂中音符的高低起伏、快慢相間的組合形成有旋律、節奏的音樂。美術也是如此,不同的個體,通過變化、創造組合在一起,才能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畫面。
當然還有其他的學科也是可以融合到我們解決問題當中的,如舞蹈、文學等等。這些都要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的運用—總結—再運用—再總結,直至成熟。
四、確立正確的評價方法,鼓勵學生的創造思維
在這幾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明顯感到對小學生來說,贊揚多于批評遠勝于批評多于贊揚。英國教育學家洛克說:兒童一旦懂得尊重于羞辱的意義,尊重于羞辱對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分量的一種刺激,保護它,發展它可以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學生一聽到老師夸獎他畫的好、畫的漂亮、有價值,他就會很高興、興奮、激動,心里就會有一 種成功和充實的感覺。表揚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肯定,會讓他們更有信心地去大膽的創造。因此,我每節課都會留下一定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作品評價反饋。主要以學生自評、互評的形式,有時我也會提出點建設性的意見供他們參考。在這過程中,學生互評的作用最大。因為他們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他們會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他同學作品中的不足。
如:一個學生畫了創作畫《我在空中飛》,畫面中的下方空的太多了。其他同學很快就指出了這個毛病。我就問:“那你覺得這張畫應該怎么修改呢?”“下面再畫一 些樹木、小動物或者是小朋友在一 起做游戲就更好了。”這樣畫面就會更加豐富了。瞧!這就是創造性評價的不同之處。
總之,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時一課所能完成的,要求我們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一點一滴、長期不懈地努力。要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和創作的主題,用全面的引導、積極的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動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深化素質教育改革、培養全面發展的創造性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