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燕
【摘要】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系,初步學會運用所學 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隨著新課程實驗的不斷推進和發展,數學課堂教學與生活越來越緊密,數學生活化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連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還原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中,讓數學變得可感知,可觸摸,變得可親可近,從而幫助學生把數學與生活緊密銜接起來,提高數學能力。
【關鍵詞】提高;小學生數學;應用能力
一、從身邊生活實際中,設計問題情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教育是要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因此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創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教師應善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是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食物中感悟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領略數學的無窮魅力。如在教學《小數乘法》時,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段有趣的小故事:毛爺爺賣蘋果,他賣的蘋果是每千克1.5元,有一位小朋友討價:“老爺爺,這蘋果太貴了,5元錢3千克賣不賣?”老爺爺說:“不賣!”聽完這一小故事后,同學們都笑了,于是,老師問:“你們笑什么呀?”同學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故事中的數學情景充分激活,學習氛圍越來越濃……老師恰到好處的做出小結:看來不學會小數乘法的知識是不行的。上述教學把數學研究的對象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到親切,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從生活實際中,提出問題,讓學生提高思維能力,一位數學名人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無論是課堂的教學活動中,學校的學習環境中,還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從在著值得研究的數學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向學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問題,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教學“連乘應用題”時,多媒體出示一幢有3個單元,每個單元有6個住戶的樓房。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后,再口述一個條件:每個住戶每天丟棄2個垃圾袋。若問:你能不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學生會提若干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如:“這幢樓共有多少個住戶?這幢樓所有住戶一天共丟棄多少個垃圾袋?”等等探索性問題。在這一教學中,既有利于學生憑借生活經驗主動探索,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又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原來枯燥無味的應用題有了“應用味”,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和親切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探索精神,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從生活實際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回歸生活是新課程的生長點,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教師要創造條件,逐步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養成事事、時時、處處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如學習了“利息”的知識后算一算自己在銀行存的壓歲錢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等。通過數學化實踐,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實踐活動,實踐問題,讓數學又回到現實生活中。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了解數學知識的價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在數學實踐中,我們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問題,讓多彩多姿的生活成為數學知識的源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欲,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的數學問題,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大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路徑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計算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讓學生樂于學、樂于做,教會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方法,達到算得對、算得快的目的。講究訓練形式,激發計算興趣。如,在教學乘法的口算、筆算時,課前可以用游戲的方式進行乘法口訣的訓練,或者采用男女競賽的方式訓練;課上用卡片的形式讓學生口算,用小黑板視算,或者聽算。以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或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小故事激發興趣。教學中,適時地列舉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或者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故事來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還要大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計算得以正確、迅速的保證。課堂上40分鐘利用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如何,所以要首先重視培養學生的認真聽講、積極用腦的習慣。除了抓課堂常規訓練外,還要重視狠抓聽、看、想的落實。用心聽。在聽課的過程中,邊聽邊動腦,積極思維,聽出別人發言中的問題,為了及時考查學生會聽的能力,我經常在班內組織聽算、你問我答等練習。效果非常好。仔細看。會看懂書上的題目,同學的板演,凡是學生自己看懂的內容就盡量少講,以訓練學生仔細看的習慣,培養觀察能力。善于想。我不僅要求學生肯想,而且注意培養其“善想”的習慣,既給學生提供“想”的機會,留有“想”的余地,又教他們“想”的方法。敢于講。訓練學生大膽發言(特別是后進生),訓練學生講思路、思維的過程,使他們從口練中發展思維,提高解題能力。尋求算理與算法的平衡點。傳統教學的計算教學只注重計算結果,忽視算理的推導,學生的學習只停留在算對、算快的層面上。而課改初期的計算教學轉到了另一個極端,十分重視你是怎么算的,還可以怎樣算,而缺少計算方法的提煉,導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實,學生計算技能不夠熟練。那么如何尋求算理與算法的平衡點呢?要使學生會算,首先必須使學生明確怎樣算,也就是加強法則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學時,教師應以清晰的理論指導學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正所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練習設計的多樣性,練習設計要有針對性。練習設計要有思考性。即計算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會“算”,而且要會“想”,避免將計算練習單純作為“程序性訓練。練習中我們要多讓學生通過算一算、比一比,以比引思,以比促思,深化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理解。練習設計要有綜合性。即計算教學不要成為單純的計算技能的訓練,而要把計算問題和解決問題結合起來,凸顯計算是解決問題的工具,通過解決問題,使學生體會到計算在數學中的實際價值,同時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自覺提高計算能力。重視讓學生通過學具的親手操作,獲得數概念,領會計算方法。認數是計算的前提基礎,反過來,計算可以加深對數概念的認識,兩者是通過數的組成和分解有機地連在一起的。從本學期一開始,我特別重視學生通過學具的親手操作,去獲得數概念,領會計算方法。要熟練地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口訣”。低年級作為關鍵的起始階段,加、減、乘、除的入門學習對學生今后的繼續學習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任何復雜的題都是由一個簡單的問題組合而成的。無論是兩位數乘除兩位還是兩位數乘除三位數,或其他更復雜的計算題,它們的基礎都是“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口訣”這些基礎的知識不過關,達不到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口訣”沒有熟練掌握,到了中高年級必然算不快、算不準。
結語:在數學教學中,為一名教師,我總認為要做個有心人,讓數學真正成為學生愿學、樂學的學科,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大面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沈曉峰《淺談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策略》《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1.24
[2]劉玉娟.小學生學習的發展及影響因素.中國特殊教育,2012,(10):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