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魏紫
一、格什溫與他的創作風格
美國作曲家、鋼琴家喬治?格什溫(1898—1937)堪稱為美國現代樂壇上的一位核心人物,他所創作的音樂作品為傳播和發揚美國現代音樂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格什溫生于紐約布魯克林,父母都是猶太人。13歲師從查爾斯?漢比策學習鋼琴,之后又跟隨愛德華?基倫尼和魯賓?戈德馬克學習和聲與音樂基礎理論知識。16歲時,在生產音樂電影的萊密克公司工作,是一位專職從事寫作電影插曲的創作人。也許是因為格什溫從小生長的地方是娛樂性音樂比較聚集的地區,也可能是因為他所從事的職業,在他的創作中,音樂常常呈現出幽默、詼諧的色彩和元素,在此基礎之上,他又將嚴肅的古典音樂有機的結合進來,因此,他的音樂作品既具有明朗的喜劇性色彩,又暗含了深刻的音樂思想內容。
格什溫的創作與其它美國現代作曲家的創作截然不同,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對爵士音樂有著與生俱來的濃厚興趣,也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大膽,成功的將美國特有的爵士音樂融入到了古典音樂的創作當中。盡管一些與格什溫年代相近的作曲家們也曾將爵士音樂的特點融于到了現代音樂的創作當中,例如,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等等,但是他們所感興趣的是爵士樂不同于其它音樂所特有的鮮明節奏,而對于如何運用和掌握爵士樂的精髓之處,他們就顯得略遜色于格什溫了,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因為格什溫是第一個將爵士樂中所特有的“活力”、并結合西方音樂中受意識支配的“創造力”的藝術形式、以及工業技術的高端“產物”樂器,將這三者完美地溶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一種新興的、具有鮮明美國地域特色和風情的城市民間音樂藝術。在格什溫的音樂創作當中,他力圖運用純粹的美國黑人音樂來展現美國人最真實的生活情感和變化多端的生活景象,極力將爵士樂與傳統音樂緊密地結合起來,組成新的音樂織體,以此來表達更為豐富的思想內涵。
格什溫在音樂創作領域取得的成功,絕大部分原因取決于他對爵士音樂風格的獨特創新和運用,他將爵士樂特有的“藍調”布魯斯、拉格泰姆等音樂形式巧妙地融入到了西方傳統音樂之中,他的這一創舉為西方通俗音樂和西方傳統音樂之間的融合與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他自己對于美國民間音樂的執著追求和悉心探索的成果。
二、標題性管弦樂作品《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這部作品創作于1928年,這一年的夏天,格什溫第一次到訪歐洲巴黎,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藝之都,也是詩人、畫家、音樂家聚集的地方。繁華的城市、熱鬧非凡的街道景象都給格什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恰巧指揮家沃爾特?達姆羅西邀請他創作一部管弦樂作品,格什溫便以巴黎這座城市為題材,開始進行創作。這部作品也是格什溫的第一部純管弦樂作品。1928年12月13日,這部作品由達姆羅西指揮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在紐約卡內基大廳首演,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此便流傳于世,為世人所知曉。
這是一部帶有標題性質的管弦樂作品,在創作手法上,格什溫沒有采用循規蹈矩的古典奏鳴曲式結構(一般擁有兩個性格鮮明的對比主題),這一首作品中格什溫創作了五個不同風格的主題,他將這五個不同結構的主題通過統一的樂思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出其不意的創作使這部作品自然而然地與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截然不同的創作方式,大膽而又新穎。
樂曲的一開始,由雙簧管和弦樂器演奏的第一主題“散步”撲面而來。由倚音和大跳音程組成了連續不斷的旋律線條,在熱鬧的氣氛中夾雜了一絲詼諧的韻味,樂曲充滿了幽默、夸張的表現色彩,似乎描述出了一位美國人初到巴黎時,對于周圍陌生的環境表現出興奮、新奇的狀態。他興致勃勃地在巴黎的大街上東張西望,漫步向前走去。繁華的大都市川流不息的車輛、擁擠的人群,作者在音樂中形象的模仿出了老式汽車喇叭的叫聲、夾雜著街邊時不時傳來陣陣流行歌曲的音樂聲響,將都市繁華的街景活靈活現的展現在眼前。緊接著,第二主題“散步”登場,由單簧管奏出,旋律采用了爵士樂所特有的連續重音,短短的四小節主題采用了模進的表現手段,音樂呈現出靈動、詼諧的特點,生動地描繪出了這位初到巴黎的美國人隨著人流前進、穿梭的情景。
之后由銅管樂器演奏出第三主題“散步”,這一段音樂中充斥著喜悅感,似乎描述了這位初來乍到的美國人因為某些事情興高采烈地不知所措了。這一段音樂中由第二主題和第三主題重復交替地出現,營造出接連不斷的音樂氛圍,將音樂一步步的推向高潮,又一次將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景象呈現在聽者面前。
在一陣熱鬧喧囂之后,音樂轉向了平靜、柔和,優美的旋律由小提琴在高音區呈現出來,似乎描繪了一位美麗的法國女郎在與這位美國人進行簡短的交流。與之前三個主題不太一樣的是,第四主題運用了典型的慢四步布魯斯音樂風格,悠揚的爵士樂由加了弱音器的小號和樂隊奏出,緩緩地音樂營造出慵懶、自在的美國風味。旋律以五聲音階的下行為主,采用了典型的降3級、降7級音的爵士風,節奏平緩、音樂流暢,似乎在訴說這位身在熱鬧都市的異鄉游子對自己家鄉的思念之情,音樂中帶有一絲憂傷。短暫的憂傷之后,音樂突然明快、動感,明朗的小號又演奏出了熱鬧歡快的城市街景,將人們引入了最后一段“查爾斯舞曲”的第五主題。這一舞曲是美國二十年代最為流行的舞曲之一,具有鮮明的美國音樂代表性。強烈的切分節奏和大跳的旋律,使人情緒興奮、高漲。這一主題的重復出現,將之前主人公的憂傷情緒一掃而光。
作品的尾聲,格什溫運用了常規的創作手法,通過將第一主題中的汽車喇叭聲響、第二主題以及之后出現的“布魯斯音樂”主題融合在一起,不停地重復交替,這一創作手法使作品的音樂氣氛不斷擴張,又一次的營造出高漲的音樂情緒,為了使作品的內容高度統一,格什溫在作品的尾聲運用了典型的布魯斯音調來結束全曲,最終形成了整首作品的完美終止。似乎描繪了夕陽西下,這位美國游子心滿意足地結束了一整天在巴黎的完美旅程。
喬治?格什溫的這部音樂作品是他自己所創作的第一部純管弦樂作品,和《藍色狂想曲》、美國黑人生活歌劇《波吉與貝絲》一樣都是他最具代表性、流傳最為廣泛、也是最被大家所熟知的作品之一。這一部作品巧妙的將美國音樂元素融入到傳統音樂當中,旋律委婉生動、情節鮮明、作品一氣呵成。作曲家通過鮮明的標題明確地向聽者指引了該作品創作的背景內容與作品奇妙的構思方式,通過大膽的音樂創新將古老的歐洲名城與時尚之都美國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形象地刻畫出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所見所聞。作品中慵懶的布魯斯音樂飄揚在古老而又熱鬧非凡的巴黎街區,這種時代與時代的碰撞、音樂與音樂之間的完美融合,更加奠定了格什溫在美國音樂發展史中不可動搖的地位以及他對民族音樂的傳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他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脫離不開爵士樂的范疇,雖然他的某些創作技巧不是那么的高超和完善,但是他在音樂當中所呈現出來的情節性、畫面感和一語中的的表達方式是天衣無縫的,更沒有任何一位作曲家能夠像他一樣將性格、節奏鮮明的爵士音樂完美無瑕、不留痕跡地融入到傳統的西方音樂當中,他的創作如此合情合理,更加讓人回味無窮、難以忘卻。
參考文獻:
[1]沈旋、谷文嫻、陶辛著:《西方音樂史簡編》,2004年7月第九版.
[2]于潤洋主編:《西方音樂通史》,2007年6月第13版.
[3]伯恩斯坦著,林生翁譯:《美國文化叢書》,1989年11月第1版.
[4]彼得?斯?漢森著,孟憲福譯:《二十世紀音樂概論》,1981年10月第1版.
[5]李近朱著:《交響音樂史話》,1998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