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互動模式對孩子的行為模式有直接影響
個體的行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會受人際關系的影響,特別是親子關系,這是由于人的早期經驗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因素,早期經驗又主要是在家庭中的親子互動中獲得的。人本心理學家認為,個體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感都是在與重要他人交往中形成的,這些重要他人中,父母和同胞又尤其重要。如,孩子在活動中會傾向于尋求那些積極的經驗,如表揚、獎勵、關懷(尤其是父母的關懷)和他人的尊重等;回避那些消極的經驗,如責備、受罰。
但是對這些重要他人(父母)愛的需要的滿足取決于他人(父母),而大多數父母卻總是根據孩子的“表現”,即孩子的行為是否符合父母的價值標準來決定是否給予孩子關懷和尊重。換句話說,父母的關懷和尊重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體現了父母的價值觀。在親子互動中,父母的價值觀就會逐漸內化為孩子的價值觀,他會從自己的行為后果中體驗到,什么是好行為,什么是不好的行為(實際上這是大人的標準)。
家庭互動模式對不良行為矯正有極大影響
在心理學研究中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孩子總是不聽話,不聽管教,父母天天對他發火訓斥,結果經過了解發現,其實真正的原因在于父母的關系已經瀕臨破裂,孩子為了分散父母的注意力,把父母雙方的精力引到孩子的問題上,以免家庭的崩潰。表面上看是孩子的問題,而實際上是父母的問題導致的。這也是為什么家庭不和諧的孩子往往易叛逆或生病的內在原因。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往往只關注孩子的問題,而很少覺察到作為父母自身的問題對孩子的影響,更不會從自身改變入手,這其實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因此,作為父母,不能就事論事地看待孩子的問題,而要把孩子的問題與自身的問題和家庭的問題聯系起來,從家庭整體的情況來分析理解個體問題。所以矯正孩子不良行為應落在整個家庭系統之中,而不是只停留在對孩子個體問題的關注。許多實踐表明,如果僅僅依靠孩子個人的改變很難,并且容易回到原來狀態。例如許多有網癮的孩子在戒除網癮后回到家庭中就容易復發,原因就在于家庭里的人沒有作相應的改變。那么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應從哪些方面作些改變呢?
要順應家庭內的良性互動,讓每個成員體會到支持和尊重
好的家庭關系能支持、維護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不良的家庭關系會引起沖突和壓力,造成心理困擾。在現代社會中,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消極作用已呈現上升的趨勢,也就是說家庭的心理保健功能在下降,引起困擾的作用在上升。無論是夫妻關系還是親子關系出現問題都會對每個家庭成員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在這些互動中,若慣用否定的模式就易形成對抗關系,常用排斥的模式就易形成疏遠關系,這樣相互就會感覺不舒服或痛苦;如果孩子經常被父母責備或忽視,孩子感受不到愛和溫情,就會覺得自己不可愛,父母也自然不可敬;如果父母對孩子是接納的、理解的、支持的、欣賞的態度模式,孩子就會感覺到被愛的喜悅,親子關系自然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親子互動效果可多從孩子的感受中去體會,關鍵看是否順應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一般來說,民主、和睦、充滿希望的家庭環境能給予孩子所需要的自由、平等和快樂,因此,父母應努力建立尊重型、支持型、關愛型和民主型的家庭互動模式。但不少父母在與孩子互動中,常常“好心沒好臉”“好話沒好說”,缺乏平等、尊重的態度,導致親子之間產生隔閡甚至仇恨情緒。
家庭有一套看不見的功能,它體現在家庭成員的互動模式之中。根據心理學的家庭治療觀點,如果家庭成員出現問題,要通過對整個家庭系統內的界限、成員關系以及互動等情況來檢視家庭功能狀況,改善親子關系互動模式。因為較理想的家庭功能對家庭成員之間的界限有頗高的要求。
功能不良的家庭關系主要有兩種類型:糾纏型和疏離型。糾纏型是成員之間界限過于模糊,成員之間的行為有太多干擾,甚至個體成員的一個小動作都易引發家庭的激烈反應。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成長過分干預,就易引發親子沖突。現實中親子沖突的來源往往就在這里,由于父母已經習慣了安排子女的活動,或習慣了對孩子成長進行指導,期望塑造孩子的行為,可父母的這些期望往往與子女獨立自主的需要相沖突,在青春期表現得更為明顯,因此,父母對子女的養育過程會逐漸變成一個親子相互適應的困難過程。
疏離型的家庭成員界限是過于刻板,不能形成有效的溝通,成員之間的行為變得疏遠,讓家庭成員在面對一些壓力時找不到“家”的支持。如果家庭界限不清或過于嚴格都將引起家庭互動的困難,這時個別成員就可能會以問題行為表現出來。反過來說,如果家庭內個別成員出現了問題,表明家庭系統內成員之間的互動出現了問題,已有不恰當的地方。
如果是糾纏型造成的,就應注意劃分出較清楚的界限,鼓勵大家對其他成員保持寬容,特別是父母在管教孩子時,既要有適當的指導又要給予子女適當的空間和自由。而對疏離型的家庭成員可適當改變那些死板界限,增加通透性,特別是親子之間要多一些關愛和支持。將個體問題放入家庭關系之中,通過改變家庭內不良互動模式,有助于達到改善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從而促進孩子和父母的共同成長。
(黃金秀 江西省新建縣婦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