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芳 王婉玲
【摘要】國以才立,業以才興。在生產力中,人才是最活躍的因子。同樣人才也是文化生產力中的核心資源,是增強文化產業競爭力的第一要素。當下,河南正致力于文化強省建設,但其人才規模小、素質差、結構失調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河南文化產業能否快速發展壯大,歸根到底是否實施人才戰略,組建高水平隊伍,占領文化產業人才高地。
【關鍵詞】人才價值;人才瓶頸;人才隊伍;人才戰略
斯皮爾伯格引領了世界電影業,楊麗萍舞動了《云南映象》,常香玉唱響豫劇。這些證明了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是提升文化競爭力的必要因素。人才資源與文化產業所涉及的每一個環節休戚相關,也是文化產業的內在競爭力。對于文化資源豐富的河南而言,人才因素這一智力資本在其發展中具有決定性地位,要實現河南省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高素質的文化人才隊伍的打造成為必然選擇。
一、河南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文化產業作為知識和智力密集型產業,對人才有著很高要求。然而由于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歷史較短,在人才培養和建設等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主要體現在規模、結構、素質培養和利用等方面:
首先是人才規模小。長久以來,河南被認為是人口大省、資源大省,但目前本省文化產業各個領域普遍存在人才短缺問題。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全省文化產業從業人員 127.92 萬人,占全省從業人員的 2.2%;而當時上海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占全市從業人員的6.9%。截止2010年底,美、英、加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分別為4.7%、7.7%、3.9%,而河南僅為2.6%。這不僅與國內外差距較大,且與河南省計劃的2010 年全省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11 萬人和占總從業人員3%這一目標有一定差距。總結2007到2010年河南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比率2.2%、1.6%、1.7%、2.6%來看,河南文化產業人才在河南所有人才中所占的比值總體不高,規模有限,這與河南人口大省的稱號不符。
其次是結構上的不合理。文化產業不是單一的產業,是包含了文化、藝術、休閑和娛樂等幾十種以行業的總稱。由于文化產業涉及行業多、范圍廣,很容易造成各種結構難題,具體表現為:一是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單一,或是缺乏經濟和管理能力,或缺乏文化、傳統民俗修養,然而既精通經濟又熟知文化的復合型人才卻十分短缺。二是人才的地區、行業分布結構失調。人才多集中在傳統文化產業領域,新興文化產業人才嚴重不足。尤其是網絡、動漫、游戲、廣告、設計、會展等迅速發展的行業。在地區分布方面,截止2010年鄭州文化產業從業人員86200人而鶴壁、濟源僅為4377人、2440人。人才多集中于省會鄭州和經濟較發達的城市,而在貧困地區和農村人才卻十分匱乏。此外人才在年齡上呈現出斷層現象,高層次人才年齡老化且青年人才難以滿足現實需求。
再次是素質能力培養問題。河南省大專及以上水平的人才為660萬人,中學水平的約為5229萬人,占河南省總人口的比例僅是6.3%和49.9%,全省有將近半數的人口處于小學及以下水平,整體文化水平相對落后。這也影響到了文化產業人才的水平,使得人才隊伍出現了高端人才、高層次人才缺乏,有影響力的文化大家、名家和文化領軍人物的不足等問題。此外河南地方高校在人才的培養上也存在誤區,例如開設專業時多數高校都籠統地設置為文化產業管理,或文化管理,且所屬院系可謂是五花八門,這就造成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不明確、不具體的問題,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師資力量匱乏、人才培養針對性不強等問題,也使得人才的培養和社會的現實需求脫節。
最后是在人才的使用過程中,用人單位慣于使用雙重的高標準開展工作,既要求具有高學歷、高職稱、多證書,又要求有較高的實踐技能,這在文化產業中往往是相互矛盾的,特別是有一技之長的人,在求職的過程中常常因為學歷達不到而與工作失之交臂,出現了大材小用、人力資源閑置浪費等現象。
二、加強人才建設的舉措
人才是推進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的軟力量,面對河南省人才建設問題,走人才戰略之路是其必然選擇。因此河南省在“以人興文”上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應形成科學的人才觀。要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和“人才強業”的共識。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良好的氛圍,堅持德才兼備原則,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任人唯親,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標準,保障人才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化。
其次是培育、吸引人才,構筑河南文化產業人才高地。大學、院所應與企業相互協作,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培養模式。河南省各普通院校、綜合性院校也應適應現實需要招聘相關專業的優秀教師,開設相關專業。并積極開展、參與國際文化創意節、博覽會、文化論壇、專家研討會等活動,加強與國內外相關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文化產業的優秀案例,吸收、借鑒其成果和經驗。只有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模式才能真正促進河南文化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實現互動,真正實現多方獲利的共贏。
此外必須重視民間文化人才的保護和培養,堅持民間挖掘培養與高校專業培養相結合。民間文化藝術人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活載體。要鼓勵老藝術家、手藝人收徒授業,為其出版作品、展覽展示及帶新人、傳手藝提供幫助,保護和傳承優秀文化遺產,防止手藝、技能的失傳。例如浚縣泥古古的制作、湯陰剪紙技藝等文化遺產必須要充分發揮民族民間藝人的作用,使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真正轉化為與社會需要相適應的文化產品。
最后是創新人才激勵機制。一方面,要實現按人配崗、按崗選人的雙向選擇的人崗使用模式,使人盡其才,避免“專才不專”和人力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應按勞分配與按知識貢獻分配相結合,允許以知識產權和人才自身作為股份,參與利潤分配。將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上所創造的利潤以提成、分紅、發獎金、分股權的方式回饋貢獻者,有利于使其保持飽滿的創作情緒、良好的精神狀態提供物質和精神保證。
面對河南“人才荒”的困境,我們重視“人才”,就會促進河南文化產業的騰飛,否則會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因此,打造一支強大的文化產業人才隊伍,不僅是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而且是建設文化強省建設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朱耀先:《河南省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創新研究》,2010年11期。
[2]衛紹生:《推動河南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思考與建議》,《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3期。
[3]李敏:《河南地方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探》,《青年與社會》,2013年7期。
[4]王慶斌:《河南文化創意人才狀況及培養對策》,《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4期。
[5]宋若濤:《河南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問題探究》,《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0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