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苗 張鵬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有關城市居民晨晚練點活動開展情況的相關文章進行了解,針對晨晚練點的基本情況,從晨晚練點的組織與管理狀況,居民參與狀況以及體育指導員狀況等影響晨晚練持續發展的因素進行了總結分析,旨在為具體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推動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城市居民;晨晚練點
一、城市居民晨晚練點活動開展的現狀分析
1、晨晚練點鍛煉者的參與動機。體育鍛煉行為動機是指體育鍛煉者針對特定的體育鍛煉目標而發出的一種內驅動力或沖動,推動鍛煉者從事體育鍛煉,以滿足其對體育鍛煉需要的意圖、愿望和信念等。通過對相關文獻的閱讀,綜述發現城市居民參加晨晚練的最直接動機是增進身體健康,延年益壽。除此之外。還有愉悅身心,陶冶情操,調節心情,擴大交往等鍛煉動機。
2、晨晚練點的場地設施條件。體育場地設施是開展體育活動和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物質保證。當前就我國社區的發展來看,居民對體育設施條件的滿意度還不是很高,大部分地區的居民居民普遍認為現有的場地設施數量少、陳舊不能滿足晨晚練的需求,其中很大一部分二線城市為居民提供的健身場地設施過于簡單,居民從事健身的活動場所環境衛生,安全性都不夠完善和安全。除了公園,街道旁,社區空地,還有一大部分在商業大樓前,機關門前等。但是由于露天場地受氣候影響比較大,一遇到大風、雨、雪等天氣就停止,極大地挫傷了居民參加鍛煉的積極性,從而也制約了群眾體育的發展。
3、晨晚練點的活動人群的社會結構分析。據資料顯示,目前參加到晨晚練點活動健身的人群結構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城市居民晨晚練點來看,其結構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1)活動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化傾向比較明顯,而且男性一般集中在退休的老年人群當中,男性晨晚練者趨于老齡化。(2)人群大多為退休人員。參加活動人群的文化素質高低不一,居民參與晨晚練體育鍛煉的意識和活動的狀況必然與他所受的教育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因素的外在表現往往可以從他所從事的職業表現出來。
4、晨晚練點的活動項目分析。參加晨晚練鍛煉的居民在項目的選擇上也是大有不同,隨著社會體育的不斷發展,人們有了更多的自我選擇機會,就目前來看,主要的運動項目以有氧運動為主,其主要目的是強身健體。晨晚練的項目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體育舞蹈類(集體舞、雙人舞、拉丁、大眾健身操、排舞);太極類(太極扇、太極劍、太極拳、太極柔力球);球類(羽毛球、毽球、板羽球、籃球、乒乓球);文藝類(腰鼓、威風鑼鼓、秧歌);其他(跳繩、箜竹、快板、快走、毽子、陀螺)等。從總體上看,體育運動項目改變了以往的單一跑步鍛煉形式,開始傾向于多樣性、娛樂性、健身性。
5、晨晚練點鍛煉者的體育消費意識分析。盡管廣大居民對晨晚練健身服務有著普遍的需求,但從消費觀念上來看,仍有相當多的居民不愿意拿出自己的積蓄進行體育鍛煉,大多數社區居民對進行有償健身服務持考慮保留態度,他們更多的是寄希望于社區提供無償服務或抵償服務的心態,因此要想搞好晨晚練點體育活動,政府應加快發展經濟,并加大對晨晚練點體育活動的經濟投入,才能使晨晚練點體育活動進一步發展。
二、晨晚練點活動開展的組織管理形式
1、晨晚練點的管理機制。大多數晨晚練點是由人們自發組織進行鍛煉的,這說明基層群眾體育中政府雖然為人們鍛煉提供了便利的設施,但還是缺乏對其完善的管理。晨晚練點在類型上具有很大的松散性和多樣性,可分為一般的晨晚練點、小區晨晚練點活動站、不同活動方式的負責人牽頭成立的晨晚練點協會等。從規模來看,一般停在中等規模。原因在于人多不便于管理,整齊劃一程度難。人少好溝通,鍛煉步法容易形成一致。另外有一些人當看到人多的時候,由于長時間沒有人理睬,極易自動退出。在調查中還發現,因為社區健身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多數是由牽頭人決定執行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并沒有統一的和專業的教練員帶領指導和組織。即便是一些小的俱樂部教練員的教學與訓練水平也不夠。社區居民缺少專業的社會指導員對他們進行培訓和指導。
2、晨晚練點的體育運行機制。(1)對體育資源的利用機制。晨晚練點對現有資源的利用主要有公園、單位與學校附近的體育場地、飯店和大型超市門前、江邊以及公共空地。其中公共場地(公園、飯店和大型超市門前、江邊以及公共空地)的占用比例占整個可利用資源的75%。人們能夠根據現有的條件因地制宜,開發和利用場地資源。(2)溝通聯絡機制。雖然晨晚練點是群眾自發組織以健身為目的的基層體育組織,但是政府、體育協會、街道辦事處、社區物業等相關部門仍然很關心這個組織的開展情況。調查統計晨晚練點沒有任何組織過問的比例為12%。這說明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開展與實施各級政府等相關部門很是重視基層群眾體育的開展。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城市居民參與晨晚練鍛煉的態度比較積極,參與的目的明確。同時,他們對體育功能的認識有所加深,在傳統“強身健體”功能的基礎上,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和動機正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居民參加晨晚練點鍛煉的場地主要是傾向于熟悉、免費、寬敞、就近的地方。但是現有的場地設施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社區體育經費不足。居民的體育消費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專門的體育指導員對居民進行晨練指導。晨練活動中沒有形成規范化的組織和科學的管理。
2、建議。社區健身活動應緊密結合城市文明建設,以發展街道社會健身為重點,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們國家應進一步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吸引、組織從事社會體育指導人員加入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立健全社會體育指導員組織體系,使這些社會指導員可以學以致用,更好的走進人民,走進群眾,最終服務群眾。在城市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各級體育主管部門要協助社區管理部門制定社區體育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幫助社區開展“全民健身工程”建設;社區體育的建設不能只依靠政府的投入。由于體育晨晚練活動點大多由居民自發形成,居民可自發捐款,建設自己所在的活動點;街道辦事處或居委會可對一些優秀的活動點負責人或指導員頒發證書,鼓勵居民志愿服務,這樣也可減少開支;另外,社區開展各種體育活動還可以以拉贊助的形式籌集資金等。
參考文獻:
[1]王凱珍,趙立.社區體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黃寶軍,楊春卉.遼陽市城區晨晚練點鍛煉者基本特征的調查與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2007(01).
[3]貢建偉.南京市晨晚練點現狀及影響鍛煉者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06).
[4]王福秋.四平市晨晚練點鍛煉者參加體育活動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2).
[5]李志勇.新疆城市晨晚練點鍛煉者體育行為調查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11).
[6]李俊平.平頂山市基層群眾體育公共管理現狀調查[J].科技信息2009(34).
[7]吳耘,鄒華剛.安徽省馬蕪銅城市社區體育晨晚練點的現狀分析和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05)
[8]唐煉,楊海琴,程風. 城市老年人晨晚練點鍛煉行為的社會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04)
[9]唐磊,劉杰. 太原市萬柏林區河南社區居民晨練現狀調查分析[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