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姜琴珠
哪對父母都無法全知全能
從孩子們小時候起,我們夫婦倆就讓孩子們幫忙做家務活。每個月進行《青春期孩子的紙條》(韓國青少年教育雜志)的寄送工作時,我們都會和孩子們一起貼郵票,讓他們將紙條拿過來,并折好放入信封。早上我們還要和孩子們一起整理好被子,雖然這比我和丈夫自己做要多花上兩三倍的時間,但是和孩子們“嗨喲,嗨喲”地把被子放進衣柜里,他們就會因為覺得幫爸爸媽媽做了什么而產生很大的滿足感。
晚飯后的刷鍋洗碗也是孩子們的活。兩個孩子有時會用光一瓶洗潔精,有時也會打碎三四個盤子。不過,孩子能代替媽媽去做這些事,就會覺得很有自豪感。孩子們刷鍋洗碗時,我們夫婦只是在一旁稱贊道:“哎呀,我兒子真棒。我的女兒洗碗洗得這么好啊!”然后在孩子們入睡后,我常要把那些碗全部拿出來再洗一遍。
“不是吧,怎么能只是看著呢?”“等他們以后成了大人,會很膩煩這些的。這是什么好事啊,從小就讓孩子做?”人們聽到我們夫婦的故事后,大部分都是這樣的反應。但是孩子在幫助爸爸媽媽時,自己也會感到自豪,而且會認識到父母也是需要幫助的。沒有必要在孩子面前把自己裝成無所不能的父母,并以此來建立威嚴。累的話就說累,想休息的話就休息,展現父母原本的樣子又能怎么樣?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期待父母全方位的完美。
如果孩子無法認識到父母也需要休息、需要幫助的話,那即使媽媽臥病在床,也會因為媽媽沒給自己做什么而不斷抱怨、發脾氣,不會想到自己該為媽媽做些什么。孩子會認為,媽媽只不過是要勤快地答應自己的需求并滿足自己的人。
孩子幫助父母時所學到的東西
從孩子小時候起,父母就要有意識地教育并訓練孩子,說自己也是需要兒女幫助的。即使是小事,如果孩子因幫了父母一次忙而感到滿足的話,在那以后,他就會學著主動去幫助父母。
我的孩子們漸漸長大后,他們就找了更多能幫助父母的事,因為他們有從整理被子、洗碗等小事做起的經驗,知道怎樣能夠幫助爸爸媽媽。實際上,在過去的4年里,負責我們家做飯和購物的都是我的兒子。
有時如果說起這些,有的人會問:“我只想知道,我做好的飯怎么才能讓孩子坐下來好好吃呢?”那時我會開玩笑地回答:“那么,讓孩子站著吃飯怎么樣?”
對于家務活還要接受孩子的幫忙,很多父母都會感覺很別扭。特別是在做全職主婦的情況下,讓學習得筋疲力盡的孩子幫忙做家務活,媽媽會感到有負罪感。那樣的話,孩子別說是幫助父母,就連對待自己能解決的事也要靠父母幫忙,而且還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如果父母的幫忙稍微晚了一些的話,孩子就會耍脾氣、發火。這樣的事如果反復發生,孩子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是為了幫助自己而隨時待命的人。
來我家拜訪的人,看到我們夫婦不斷地讓孩子跑腿,而孩子默默去做的樣子,感到很吃驚。從把垃圾袋拿出去、收拾家里、用吸塵器吸塵,再到有時刷鍋洗碗、沖咖啡,在家里我們不間歇地叫著孩子的名字,讓孩子做這樣那樣的事。
讓孩子負責一定比例的家務活,其意義在于認可孩子的獨立人格。這樣對孩子說會比較好,“你也很累了,但是爸爸媽媽因為還有別的事情,我們互相分擔并負責吧。”盡管孩子們起初會覺得別扭、不舒服,但是也會很快理解并聽從父母的建議了。
一旦孩子們把幫忙做家務事當成習慣,即使到了家外面,對于幫助別人也不會感到別扭。而且經常幫助父母的孩子,到了社會上,對于交給自己的事情也會盡責任。因為這樣的孩子在家里已經學到了:不管大事小事,交給自己的事就要做好。
在父母為自己把一切都準備好的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在家里過著沒有義務和責任、只是主張權利的生活。只注重自己要享受的權利的孩子,會很容易說出自私的話或做出自私的行為,而不知道去關心別人。能取代這種習慣的辦法,就是交給孩子事情并讓孩子負責,哪怕是很小的事情。
“因為你很細心,所以在睡覺前就請你去確認一下家里的燈是不是都關著,房門是否鎖好,電腦是否已經關機,電視機的電源線是否拔下來了。這些檢查就由你負責好了?!?/p>
這樣叮囑過之后,為了使孩子盡好責任,在睡覺之前還要讓孩子環顧家里一圈。不能有桌上還亂著,或是開著燈就上床睡覺的事。這些事情對孩子的意義在于,他們會因自己作為家庭成員為爸爸媽媽做了什么,而產生自己是家里的必要存在者的自豪感。
(姜琴珠 韓國青少年教育雜志《青春期孩子的紙條》策劃人,著有《青春 媽媽陪孩子一起走過》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