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橋

女兒今年上初一,有一門課叫“科學課”。第一篇作業,是設計一項科學實驗。
實驗第一步是提出一個“可以實際測試”的問題。學生要測試兩個變量之間的因果或關聯關系,如X是否引起了Y,而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也需要費點腦子。
女兒自己提出的問題是:一個人的年齡是否會影響他閱讀十頁書的時間?
我一連串的問題就出來了:為什么是十頁?是不是隨機了一點?它回答了大眾的什么關注?這個問題重要嗎?
接著我想,這畢竟是初一作業,問題設計、實驗過程、變量控制中遇到的問題,事先考慮不當的因素在實驗過程中就會發現出來,也正是學習良機。我決定不去指手畫腳,我不想讓她因為依賴我的建議和插手而無法養成自主設計和發現的內在能力。于是我甘當“小白鼠”,不多說話了。
然后她根據這個問題,作出一個預測:“年齡越大,讀書速度越快。”
接下來是實驗的設計。她讓我、自己、弟弟三人做實驗,讓我們看十頁書,用我手機上的定時程序測試速度。
她給我的書是青少年小說,她自己很喜歡看。我興趣不大,但為了表示支持,只好硬著頭皮看。弟弟興趣也很一般,為了鼓勵,她答應,等她這學年學校籌款結束后,她給弟弟一個她贏的小企鵝玩具。
完成實驗之后,她又說要重復實驗,取平均值,以保證結果的準確性。這時候夜已經深了,“小白鼠”們都有點煩躁了。
她這時候發現,下次設計這種實驗,應讓受測試對象閱讀一頁。于是建議我讀一頁,她把結果乘以十。我怕前后不一,數據不好,于是主動說看十頁沒問題——這個“小白鼠”夠盡職盡責了吧。弟弟也看了十頁,得到了兩只企鵝的承諾。
閱讀時間出來,她將其列表,算平均數,標在座標上,畫曲線。她在“結果”部分做出了一些分析,包括“閱讀興趣不一致”“大人讀青少年讀物不專心,中間老受干擾”等等。
她要把問題、預測、過程、數據、結果等等,放在一張海報紙上,向全班演示。各同學實驗不一樣,演示起來,一定五彩繽紛。
美國學校里孩子對科學方法和原則的掌握,就是通過這樣的實驗過程悟出來的,這要比老師的講解有趣,學生印象也更深刻。只是作業過程費腦子、費時間、費心思。
假如生活重來,假如作為家長的我們重上一次學,我希望自己也有機會做這樣的實驗——盡管可能表現笨拙。現在,讓我們從做孩子的“小白鼠”開始吧,于家長而言,這何嘗不是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