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靖
隨著經濟的發展,賄賂犯罪的形式呈現多樣化,其中行賄人送會員卡在經濟發達地區日漸成風,案發后關于會員卡的數額認定在司法實踐中難度很大。會員卡因系企業自主發行,其種類繁多,功能各異,其交換價值在市場上并無明確的標準。由于目前對此還缺乏完善具體的法律規定或司法解釋,這對以該類物品作為受賄物、行賄物的數額認定,確實造成了影響。因此,筆者擬就賄賂案件中涉案會員卡的數額認定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以實際支付的費用為準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商業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七條規定:“商業賄賂中的財物,既包括金錢和實物,也包括可以用金錢計算數額的財產性利益,如提供房屋裝修、含有金額的會員卡、代幣卡(券)、旅游費用等。具體數額以實際支付的資費為準。”“以實際支付的資費為準”計算具體受賄數額,結合條款理解,應為行賄人購買會員卡時支付的資費,這符合司法解釋的文義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行賄人實際支付的費用可以通過下列辦法核查:第一、查詢銷售票據,對于開具會員卡正式發票的,會員卡數額一般比較可信,對于開具非正規發票的,則不可輕信,需要結合其它證據綜合認定。第二、審查實質的資金交易形式,行賄人通過刷卡方式購買會員卡的,需要通過調取行賄人、銷售企業的銀行帳號、銀行交易清單查證。對于現金交易的,主要通過行賄人供述、經辦人證言等核實。第三、會員卡的實際價值還需結合會員卡的面額、功能等綜合認定。第四、如果行賄人實際支付的資費與會員卡的實際價值大致相符,則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行賄數額認定為行賄人實際支付的資費。否則,還應繼續查證價值相差的原因,并還原會員卡的實際價值。當然,如果僅有行賄人的供述,而缺乏其它旁證的情況下,則行賄人供述屬于孤證,在這種情況下不宜按照行賄人的供述認定會員卡的價值。
二、比照同類型卡的銷售價格
1997年4月22日《關于扣押、追繳、沒收物品估價管理辦法》中第二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各自管轄的刑事案件,對于價格不明或者價格難以確定的扣押、追繳、沒收物品需要估價的,應當委托指定的估價機構估價。”該規定表明并不是所有涉案物品都需要做價格鑒證。只有當價格不明或難以確定的需要估價的才委托物價部門按法定程序進行估價。貪污罪中也應參照此規定,如果有效證據證明其價格的,應該按其證明價格計算。當無法查實受賄者購買會員卡實際支付的資費時,偵查機關還應該通過走訪發行會員卡的企業、購買相同類型會員卡的消費者,查證同類型會員卡的實際銷售價格。如果能查實銷售價格,則可以按照此銷售價格確定會員卡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無需對會員卡做價格鑒證。
查證會員卡的銷售價格,可以通過會員卡發行企業的宣傳單、發票、帳簿、其他消費者的票據等材料綜合認定。當然,許多企業和消費者對于檢察機關的調查可能會有所顧慮,檢察機關只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做通其思想工作,相關企業和消費者還是能配合的。檢察機關在查詢類似證據時,特別要保護好相關企業的商業秘密和其它消費者的隱私,否則,對方可能會拒絕配合檢察機關的偵查工作,從而給后續的偵查行為帶來障礙。
三、委托價格鑒證部門做價格鑒定
通過偵查機關的查證,如果確系無法查證會員卡的實際價值的,則應該嚴格按程序委托價格鑒證機構進行估價。根據現行的規定,在刑事案件中,應該委托物價局所屬的價格認證中心進行鑒證,而不能委托一般的估價事務所進行估價。在這種情況下,檢察機關應該認真準備鑒證的基礎材料,供鑒證機構使用,在訊問受賄者、行賄人時,應該詳細記錄會員卡的功能、發行企業、可以享受的服務等等,這樣有利于價格鑒證部門有的放失,做出相對客觀準確的價值鑒定。如果偵查機關不對鑒證的基礎材料做相對充分的準備,則鑒證結果可能與實際價值大相徑庭,引發自偵案件質量問題。
四、無法鑒證會員卡價值情況下的數額認定
如果由于種種原因,偵查機關無法查實會員卡的實際價值、價格鑒證機構也無法鑒定會員卡實際價值的,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對收受會員卡的行為一律不做犯罪處理?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不適宜的,如果這樣,則相當于放縱犯罪,甚至會引起他人效仿,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上述情形以收受未標注金額的會員卡為主,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以受賄者實際消費的費用為準,實際消費的費用,應該以其享受的服務或者購買的商品的市場價值計算,這樣也符合客觀情況,也是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貫徹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則,符合刑法的謙抑性原則。如果“受賄者”收了會員卡,但是會員卡價值確實無法認定,且其未實際消費該會員卡,則本著罪刑法定的原則,受賄在無證據證實財產數額的情況下,則收受會員卡的這種行為不宜認定為犯罪。
五、受賄者對于會員卡的價值認識錯誤
刑法上認識錯誤,包括事實認識錯誤和法律認識錯誤。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主觀認識的事實和客觀事實不一致,主要包括對象認識錯誤、行為性質和手段認識錯誤、因果關系認識錯誤等。對象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主觀所認識的行為對象與其行為所實際侵害的對象不相一致。受賄者對所收受物品價值的對象認識錯誤,包括對價值有無和高低的認識錯誤。將無價值的東西誤以為有較大、巨大或特別巨大價值的東西而收受的,實踐中可不作犯罪處理。將有較大、巨大或特別巨大價值的東西誤以為是無價值的東西收受的,一般也不應作犯罪處理,對收受會員卡的受賄行為應從行為人的主觀上進行考察,避免出現客觀歸罪或主觀歸罪的現象。貪污賄賂罪中涉案物品的數額認定同樣應以行為人對物品的價值認識程度為依據,這樣才符合刑法歸罪中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鑒于會員卡的特殊性,檢察機關在偵查時特別要重視賄賂雙方對會員卡的實際價值認識不一的情況下,如何認定賄賂金額?這要視不同情況區別認定:1.行賄者隱瞞該賄物的實際價值,只告知受賄者購入價,而受賄者因不懂得該賄物的實際價值也相信之,則宜按行賄者的購入價認定受賄額;2.行賄者未言明該賄物的價格狀況,而受賄者在收受之時也不問該賄物的價值情況,就應按該賄物的實際價值(收受時日的鑒定價值)來認定受賄數額。因為既然受賄者不問價值而予以收受,就應推定其具有收受此賄物的故意。
賄賂罪屬侵財性犯罪,其數額在定罪和適用量刑幅度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否正確認定其數額則是能否正確定罪量刑的關鍵。正確認定犯罪數額是正確定罪和適用不同刑罰幅度的基礎,數額認定錯誤,就會導致定罪和適用刑罰幅度的錯誤。因而,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必須重視和注意數額認定這一重要環節,真正做到科學、合理、準確,為正確定罪量刑和適用法律提供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