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斌
13歲的彭同學,私自拿著5000元學費,買了一臺游戲機;11歲的馬同學,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拿著買學習用具的錢,擅自購買了一款2000多元的手機……這個暑假,廣西省南寧市工商局12315消費者申訴舉報中心(以下簡稱“12315中心”)接到多起市民投訴,都與未成年人擅自購買電子產品有關。
孩子這些消費行為是否合理?如何引導孩子的消費?怎樣應對商家對孩子拋出的誘惑產品?請聽有關方面意見。
家長:孩子擅自購買游戲機讓人憂心
“暑假前,我就把兒子下學期上學要用的錢準備好了,裝在一個信封里,親手交給了兒子。因為覺得他13歲了,長大了,想讓他接觸一下金錢的概念,所以專門取出現金,很鄭重地交到他手里。沒過幾天,兒子出去玩回來,同時抱回一臺游戲機,我忙問他哪來的,沒想到他竟然拿著學費錢去買游戲機了!”南寧的彭先生氣憤地說,他13歲的兒子小彭,拿著父親給的學費錢5000元,花3800元購買了一臺游戲機。
知情后,彭先生向商家要求退款。他認為,孩子那么小,還不能自己掙錢,商家有義務過問一下這錢是哪里來的,不能貿然就把游戲機賣給孩子。
據彭先生講述,孩子平時不怎么亂花錢,給錢讓孩子充到飯卡里,他都不多拿,可是沒想到,這次他卻擅自做出這樣的消費行為。彭先生認為,這與商家的變相推銷不無關系。原來,小彭假期到商場里買學習用品時,被旁邊的電子游藝產品所吸引,該商家主動請小彭免費試玩,還教給他游戲技巧等。小彭抵擋不住這個誘惑,遂回家拿上錢,再次去商場買了游戲機。
彭先生堅持認為,孩子不能擅自決定這筆交易,商家對未成年人誘導消費的行為也不可取。與商家協商不下,彭先生只好向12315中心投訴。在工商人員的協調之下,商家最終退還給彭先生2500元。
工商:家長為孩子的學習投資應理性
鑒于類似彭先生的投訴并非個案,廣西南寧12315中心發布了消費提示。提醒稱,正值暑假,市場上“開學經濟”的準備期又開始了,很多商家瞄準學生計劃購買學習用品的機會,積極推銷游戲機、手機等電子數碼產品。家長為孩子的學習投資應理性,莫輕信商家宣傳。
為孩子置辦學習用品,很多家長舍得花錢、愿意花錢甚至拼命砸錢。但是高消費的背后,可能會引發學生之間的攀比心理。追求大牌、名牌、奢侈品牌,不求實用,但求最貴;不講勤儉節約,但求包裝豪華。
因此,家長應該給孩子傳達正確的學習觀和消費觀,讓孩子多參與家庭事務,親身體會父母賺錢養家的辛苦,孩子思想的成熟會漸漸取代對時尚用品的追求,懂得學習不必依靠高檔用具的道理。總之,購買學習“裝備”,要把握好尺寸,別使消費變成浪費,別讓必需品變成奢侈品。
律師:未成年人不能擅自下這個單
廣西文燦律師事務所律師蔣文燦指出,根據我國《民法通則》,10周歲至18歲之間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13歲的小彭尚未成年,屬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假如是日常小額消費、購買普通文具等,則屬于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但是購買價格高達3800元的游戲機,顯然是已經超出他的行為能力的民事活動。因而,雙方達成的買賣合同,是無效的或可撤銷的。遇到類似的情況,家長可以主張合同無效,要求商家退款。
專家:培養孩子正確金錢觀和理財意識
如何認識小彭的這一消費行為?家長們該怎樣引導孩子健康、科學、合理地消費呢?南寧市12355青少年服務臺心理專家志愿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李耕巖給出了不少建議。
孩子希望擁有玩具本無可厚非,是很正常的心理。孩子在與周邊的同齡人接觸中,看到別人擁有這些電子產品,自己自然也想擁有。
有這個愿望沒有錯,但是也要克制,要提醒孩子這兩個方面:一是提醒孩子,要認清家里的經濟條件、孩子當前的主要任務;二是延緩這種需求,告訴孩子什么年齡段可以擁有什么消費品,如手機、汽車等,“等你長大了,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到錢,你就可以擁有這些了”。
現階段最重要的是要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和理財意識,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掙錢并不容易,要把理財教育當做一門功課來抓。
當然,家長以身作則也很重要。如果家長自己平時花錢大手大腳,就會讓孩子也不重視錢財,以致對錢財數目分不出輕重,從而做出揮霍學習費用購買昂貴電子產品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