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專為孩子舉辦的兒童繪畫展覽少之又少,形形色色的“比賽”型展覽大多以營利為目的,我一般不建議家長讓孩子去參加。不過,我的畫室每年都會組織孩子們參加一個畫展,那就是市政府組織的“愛鳥周”公益畫展。
今年的畫展主題是“保護身邊的鳥類”。
孩子們提前兩個月便開始準備展品的創作了。但我發現,無論年齡大小,孩子們對鳥的認識都是概念化的,他們只會用象征符號來表示“鳥”。因為缺乏對鳥的細致觀察,他們畫出來的鳥兒都一個模樣,分不清是什么類型的鳥。
于是我讓孩子們先通過圖片資料、影像和文學作品了解鳥類的生活習性,培養他們的藝術感受力。這種學習的意義超出了繪畫的本身,還可以幫助孩子們提高藝術修養。
當然,孩子們必須要學會用理性的眼睛觀察真實事物,從書本和資料影碟得來的知識都是間接的,終究不如親眼所見來得真實。為此,我決定帶孩子們去離城不遠的一座湖心島去觀鳥。
鳥島觀摩課
這座島是遠近聞名的鳥島,島上綠樹蔥蘢,棲息著數不清的鳥兒,是觀鳥的好去處。我們中午到達的時候,鳥兒們躲在濃陰下囀鳴卻尋不見身姿,這讓孩子們非常焦急。聽從小旅舍房東大爺的建議,我決定帶孩子們在夜間去觀鳥。
夜深人靜時,提著漁燈,穿上防毒蟲的高筒雨鞋,在房東大爺的帶領下,我們來到嶺上樹林里去觀鳥。
在手電光下,樹枝上,樹葉間,鳥兒一只只的都現出了原形,安安靜靜棲息在樹上。老人家耐心地給我們指認各種鳥兒;紅胸脯、藍色羽翼、尖嘴很長的鳥兒叫翠鳥,是個漁翁;灰白色、嘴邊長顆黑痣的是野百靈,它可以模仿各種鳥兒的叫聲,是天才的歌手;那只小不點知更鳥,幽靈似的,來去無蹤,總躲在樹梢的最高處,不怎么平易近人;黑色的那只大鳥拖著長長的尾巴,特別兇,為爭搶地盤常和老鷹大打出手,人們管它叫黑魔。當然,山雀、花畫眉、紅襟鳥只棲息在低藤矮樹叢中;貓頭鷹和夜鷹在月亮升起之時便外出覓食了,晚上找不著的。
老大爺說:別看它們現在這么老實,是它們的喧鬧喚醒了黎明,明天早起定能看見它們,但必須比它們早起。
第二天,孩子們早早便起床,沐浴著晨曦與鳥兒快樂地嬉戲,我則靜靜地坐在樹下,用畫筆追逐著鳥兒的身影,用速寫的方法記錄鳥兒各種姿態。
枝丫間,貓頭鷹戴著寬邊眼鏡半睜著眼,一動不動的像個哲學家,它是個好模特,可以讓你畫上半天而不眨一下眼睛。
我讓孩子們坐在身邊,看我用鉛筆給貓頭鷹畫一幀素描。如果單純為收集科學資料,用照相機當然很方便,但畫筆能更生動、更詩意地畫出鳥兒的形象,相比之下,機械似乎有點笨拙了。因此,許多學者都堅持用手繪的方法收集資料,他們認為手繪比照片更真實可信,更具有美學價值。我告訴孩子們,思想只能通過美妙的感覺來表述,這種微妙的感覺只有心靈才能感受得真真切切。
女兒用彩筆一旁跟著畫,她筆下的貓頭鷹象卡通,所畫的其它小鳥也都象卡通,這是這一代孩子們的特點,當然也是通病。
鳥島故事
回到小旅館,房東大爺請我們參觀多年來收集的鳥兒標本,并告訴我們說,原來這里只是個荒島,是鳥兒的天堂,上世紀才有人居住。懶惰的居民有吃鳥蛋和小鳥的惡習,島上的鳥兒越來越少了。當最后一只鳥兒慘遭噩運,島上再聽不見鳥兒的吟唱。成群的毛蟲從四面八方爬來,盡情大嚼,島上不剩一片綠葉,一絲涼蔭。
人們終于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開始修正自己的錯誤。從島外搜羅了各式各樣的鳴禽,請它們在島上安居,小島逐漸恢復了生機,風中又洋溢著甜美的樂音。
如今,老人說的那些鳥已經成了島上的“長駐民”。秋天的時候,不少來自北方的候鳥也到島上過冬。老人說,有的鳥兒腳上還戴著金屬腳環,上面刻有年、月、日和看不慬的文字。鳥類學家說這些都是北方來的候鳥,有的甚至來自遙遠的西伯利亞。腳環上的文字透露出它的國籍、放飛的地點和時間,對于鳥類研究是非常珍貴的信息。
過去,村民靠打漁、種地為業;現在島上住的十幾戶人家開辦了農家樂旅舍,接待上島觀鳥的旅客。大爺笑著說:“你們登島觀鳥消費,我們所獲的好處都是鳥兒給帶來的,我們的子孫必須要學會感恩。”島上的樹木許多是大爺親手植下的,現在己濃蔭蔽日,老人愛島上的一草一木,當然也愛島上的鳥兒。甚至,鳥兒的異常叫聲也會引起他的警覺,他是不會讓任何一只小鳥受到傷害的。
小島的經歷告訴我們,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才可能有美好的家園。我希望孩子們學習正確繪畫技巧的同時,也通過這個故事學習從內心尊重傳統文化,珍惜大自然的賜予,從一點一滴做起,培養高貴的品格。
富有藝術感受力的集體招貼畫
孩子們通過親身感受對鳥兒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他們打算集體合作畫一幅大畫參展。他們要用新的藝術語言進行創作,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他們把收集到的鳥類資料用素描淡彩的技法畫出來,按畫面需要用剪刀把鳥的形狀一個個的剪下來——他們要用這些素材創作出一幅招貼畫。
孩子們在大畫板上畫了兩棵相同的大樹,把剪下來的鳥兒素描粘貼在其中的一棵樹上,大樹郁郁蔥蔥,樹枝上棲息著許多小鳥,各種鳥類都可以在這棵樹上找到,這里是鳥的世界、鳥的天堂。
另一棵樹上卻沒有一只小鳥。樹下豎立著一支獵槍,地下散亂著小鳥的羽毛,這些羽毛是孩子們一筆一筆地畫上去的。其中的幾根白色羽毛是實物拼貼的,還沾著血跡,讓人傷感。這桿作惡的獵槍孩子們誰都不愿意畫,只好用照片粘貼上去。
這是一幅集體創作的畫,表達了小畫家的思想感情,從畫中能聽見他們的心聲,雖然不著一字,涵義卻一目了然。
這次參加畫展對鍛煉孩子們的藝術創作能力,提高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和思考的能力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通過畫鳥兒,培養了孩子們的愛心,增強了環保意識。
我想這幅畫在藝術節中展覽一定會引起共鳴的。
(李釗 兒童繪畫教育家,著有《幸福孩子從畫畫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