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廣東朋友每個周末讓孩子到少年宮美術班上課,從孩子4歲起堅持了10年。從涂鴉學到美術欣賞,她認為不必過早為孩子設專業(yè)目標,也從來不逼孩子去追求那些只能滿足大人虛榮心的“成果”,而給孩子保留一片沒有壓力的自由天地。這個孩子后來轉而熱愛數學,他說在數學中也可以追求美,到初中還以“數學中的對稱美”為題發(fā)表了引起不小轟動的論文。
另一個實例是在火車上聽一位年輕家長對我講的故事:他們一家人都有“藝術細胞”,但陰差陽錯,成年人的職業(yè)都和藝術無關。所幸孩子從小喜歡涂鴉,在少年宮美術組簡直如魚得水,獎項不斷,為了讓孩子快點成為“美術家”,成就家長未實現的夙愿,他們以高酬金請了名師給孩子開“小灶”,恨不能每周都要出“成果”見“進步”。不料,三個月之后的“成果”是:這個孩子從此拒絕再畫畫。教師也說:壓力太大了,已經和興趣無關了。
這兩個事例說明什么?正好例證:家長的認識和追求在孩子的藝術教育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或者說,成長比輸贏重要,興趣比成績重要。
少兒藝術教育的理想目標是開啟孩子的心智、潛能、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具有一定的審美修養(yǎng)和文化品位。
從成長過程來看,孩子一出生就對未知充滿好奇和求知欲,年幼時可以天馬行空,通過兒童畫會非常充分地展現出來;另一方面,藝術本身就是創(chuàng)造性的產物,所以藝術能與孩子的天性相融合,幫孩子發(fā)掘潛能,這種相互作用是最自然的。
現在,我們的美術館、各類藝術館和博物館還有低價音樂會,劇目已經非常多了,但好多孩子根本沒有時間去欣賞,整天就在書本和考卷里面跑來跑去,這樣很難提高藝術素養(yǎng),因為親自到藝術圣殿現場感受藝術的魅力和看畫本聽耳機是完全不一樣的。只有現場表演的經典藝術才能讓孩子有敬畏之心。作為家長,我們不應該以功課忙和安全為由剝奪孩子享受藝術滋養(yǎng)的機會,應該從小就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人文的生活環(huán)境,營造一個藝術空間,這遠比物質的滿足重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學習和“發(fā)現”藝術的魅力對家長來說也是補課的需要。
藝術是可以“用自己的眼光去欣賞”“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的美好事物,享受藝術也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藝術不可以“高價速成”,也不應該以“沒學過,所以不懂”為借口自已把門關上,更不應該把“技法”“價位”“出鏡率”作為評定藝術高下的標準。我們家長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啟發(fā)孩子對藝術的向往和興趣,和老師一起給予他們充足的藝術營養(yǎng)。同時鼓勵他們熱愛生命和大自然,發(fā)現生活中的真善美,真誠而大膽的用藝術語言進行表述,他們將來不一定都是藝術家,但應該熱愛藝術,懂得欣賞藝術,而且藝術不但能幫他們提升精神境界,也能幫他們在各行各業(yè)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藝術通感,讓他們成為社會需要的優(yōu)秀人才。
(何韻蘭 著名畫家,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專家委員,原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委會主任,多年從事藝術教育公益性、學術性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