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文龍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凡是那些除了語文書之外什么也不讀的學生,他們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他還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差,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再閱讀。”現代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信息知識大量涌現,為了獲取更多的信息量,必須通過大量的閱讀。而閱讀教學本身即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無論是課內課外,學生要盡可能地閱讀別人的作品。因此激發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傳授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應成為語文教師閱讀教學過程中重中之重。如何在課內外閱讀教學中進行閱讀的訓練?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的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需求的動力,只有培養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學生才會將教師的“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才會努力尋求閱讀機會。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一、良好氛圍熏陶閱讀
語文課標極力提倡學生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要讓學生有—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先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把他們引向書海,我們教師像牧羊人一樣,把他們帶到最肥沃草地上讓他們盡情地享受。
1.設立小小讀書角。在讀書角里,有孩子專用的書架,有屬于自己的圖書,這些書必須是孩子喜歡的,適應學生的讀書能力。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動員學生把個人的圖書暫時存放在班里,由班干部輪流負責圖書的保管、借閱工作,課余隨時借還,十分方便。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及時推薦合適的讀物或文章,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同時減少書面練習,增加閱讀作業,為學生課外閱讀提供空間和時間。
利用家長會培訓家長,使他們明白了閱讀的重要性,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家長在家中擺滿各種有趣的書籍,讓孩子可以順手拿來翻看與欣賞。要使閱讀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要使閱讀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
2.五分鐘故事會。對于少讀書或不愿讀書的孩子來說,聽故事是沒有負擔的,反而能從講者聲情并茂的敘述中了解情節,認識人物個性,知道事物善惡。學生對聽故事是樂于接受的,教師可利用這個機會引導學生看書,推薦書目,達到激發興趣,擴大閱讀量的目的。所講篇目有《安徒生童話》、《沒有大人的夜晚》、《小學生成語故事》,孩子們聽后還可以選擇故事中自己最感興趣的片段進行復述。語文課開始的五分鐘故事人人都愛聽,隨著教師或學生聲情并茂,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津津有味,期待結局之際,再告之孩子: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
3.每周一次的讀書沙龍是孩子們最期盼的。沙龍上談自己的讀書感受激發興趣。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或組織學生講)閱讀讀物后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并且愿意與同學分享交流。
二、語文課堂擴充閱讀
以前,所謂講讀課,某種程度上變成講題課,學生只是根據老師的要求,哪些知識該掌握,就被動地去記去背。長期死記硬背,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蕩然無存當然就不足怪了,那么要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就要滿足學生在學習中的種種需求。
1.教給方法,培養閱讀能力。現代漢語涉及到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各方面的知識,為解決在有限時間完成有效的教與學,必須教給學生自學教材的方法,培養閱讀教材的能力。
具體作法:教給學生六步閱讀法。所謂六步閱讀法分為預覽、設問、閱讀、反思、背誦和回顧六個步驟。教給學生六步閱讀法,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學生用正確的方法讀書,提高學生理解教材、消化知識和自己質疑問難的能力。
2.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講讀課要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并不難,只需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并滿足學生的需求就行了。如:語文課文中的《三打白骨精》《林沖棒打洪教頭》等課文是經典,而古代白話文學生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可以采取粗線條,大框架的講讀法。先讓學生帶著課文題目提出的問題去讀課文,找出能回答題目問題的段落,這樣學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課文的主體段落,課后再讓學生去讀相關名著,這樣學生學得更有深度了。
3.發揮學生的創新力,滿足學生的成就感。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常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應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同樣,閱讀也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愉悅地讀,快樂地讀,從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心靈交匯,產生共鳴。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閱讀要“養成讀書記筆記的習慣”。讀書筆記的形式多樣,有“摘錄好詞好句”,有“概括主要內容”,有“寫讀后感”,還有“直接在書中圈點勾畫批注”等多種形式。而教師在知道學生記筆記時,大可不必統一形式,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愛的筆記形式來記筆記。讀書也是一種創作,讀書筆記應成為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讀什么書,在筆記上記下篇名、出處及閱讀日期,這是日后考核閱讀量的依據。讀到好文章,摘錄下好詞好句,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增加了詞匯量,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讀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畫畫,或一朵小花,或一課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鳥獸蟲魚,這樣,給閱讀增添了無限的情趣。
給學生閱讀的空間,自由發揮的空間,只有這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實踐、思考,才能真正地獲得能力,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三、讀書活動深化閱讀
葉圣陶曾說:“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開展寓教于樂、豐富多彩的讀書教育活動。在課外活動中,我設計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到閱讀的快樂。
1.廣泛讀書。作為畢業班的學生,時間是最珍貴的。為了將讀書活動開展下去,我首先保證給足學生閱讀的時間。我要求學生每天中午只要作業完成后,就可以閱讀書籍,尤其在周三和周五,更是雷打不動的閱讀時間。
2.講故事比賽。講故事是同學們最高興的事情,剛開始同學們不好意思,站在講臺上,聲音小,也不會加動作表演,講了一段時間以后,同學們進步很大,把故事情節表演的栩栩如生。一個同學在講“金斧子”的故事時,把斧子掉到河里,撲通一聲,小孩害怕的樣子,表演的很形象。后來,老爺爺幫助他三次到河里找斧子,彎腰撿斧子的動作與孩子的對話,把同學們都吸引住了,沒有一個說話的,大家都認真的看他表演。最后他被評為“故事大王”。另外,我們還評選出幾個“進步生”,發紅花加以鼓勵。
3.學生通過大量閱讀,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他們很想傾吐自己的積淀,因此可開設讀書交流課,讓全班學生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受益。也可在學期結束時,讓孩子們交流在課外閱讀中積累的成語,比賽背誦,并運用自己喜歡的成語說話。為表現優異的孩子頒發獎狀,激勵他們大量使用在閱讀中積累下來的語言。
4.舉行中華古詩詞擂臺賽。要求:各班在班級中積極開展讀古詩、誦古詩、背古詩活動,在此基礎上小組、班級舉行比賽,評選出“讀古詩詞明星”。由專職教師負責出題,并主持擂臺賽。并評出了讀書小狀元3名,讀書小能手十多名。
書籍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在新世紀里,課外閱讀是兒童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通過閱讀,可以把孩子引入一個神奇美妙的圖書世界,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樂趣無窮。我們的教育要趕超時代,就得超越課堂,去開辟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對孩子們而言,能夠從小就體味到讀書是一樁快樂的事情,從而終生享受書籍所帶來的無窮樂趣,也許這就是社會、學校與家長所共同給予他們的最好的童年禮物。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主動幫助他們選擇課外閱讀的內容,經常性地圍繞課外閱讀組織形式多樣的閱讀交流,讓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成為學生健康成長道路上的航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