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派出所錄入姓名出錯,海南保亭23歲的黃麗諶至今沒有身份證。早在3年半前,她便向派出所申請更正,黃麗諶母親幾次前往派出所詢問,得到的答復都是“回家等通知”。在記者報道后,保亭縣公安局負責人以及派出所所長道歉,并立刻為黃麗諶辦理了更正的網上系統錄入。
政府部門為公民提供公共服務,契約邏輯上與社會商業服務并無二致——政府與公民之間也存在契約關系。而如果這種邏輯理念是明晰的,契約是有效的,戶籍錄錯一字,更正耗時三年半這種情況,一是不應該發生,二是即便發生,公共服務者也應當向被服務者補償。派出所領導當面向當事人道歉,這是必須之舉,但還不夠,如果責任人——不管是具體辦事的警員,還是派出所領導不受到責任追究,則與“更正一個字耗時三年半”的過失絕不相符。
現實中,政府部門、公職人員即公共服務者的角色定位不清晰,認為自己對公民的服務不完全是一種法定義務,而首先將自己定位為權力者,給公民辦事帶有恩賜色彩。如此心態、做法的錯誤之處,就在于一些部門和工作人員對公共服務概念的認知是模糊的。模糊的認知,我認為主要緣于權力自信——監督越少、越弱,紀律、職責上的要求和約束越松散,則權力意識越濃厚,“給你辦”、“不給你辦”的決定習慣越強勢,而提供契約服務,盡法定責任義務的意識則越淡漠。
目前公眾對整體的公共服務質量評價并不理想,而公共服務質量差,主要原因是考評機制的不合理。只有被服務者成了上帝,握有應有的考評權,而不只是體制內自說自話,模糊的服務角色定位才可能從權力強勢定位扭轉回來,“一個錯字改三年半”的情況絕不可能發生。摘自《中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