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山 鄭曉娟
[摘 要]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貫穿于黨的一切工作中。鄧小平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繼承和發展毛澤東群眾路線的觀點,結合具體的實踐活動逐步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群眾觀。鄧小平群眾觀的內涵主要有:以爭取和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保障人民群眾民主權利為辦事準則,克服主觀主義;以深入群眾為工作作風,克服官僚主義;相信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鄧小平群眾觀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以及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群眾觀;內涵;意義
[中圖分類號]A849.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7 — 0033 — 02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和偉大的“夢想家”,鄧小平一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毫無疑問,群眾觀是其思想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們黨的工作不斷向前發展的道路。鄧小平繼承和發展毛澤東群眾觀,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內涵豐富的群眾觀。
一、鄧小平對毛澤東群眾觀的繼承與發展
鄧小平的群眾路線觀主要來源于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來源于對毛澤東群眾路線的繼承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群眾觀和歷史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作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運用于黨的實踐活動,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群眾路線,創立了一整套群眾路線的理論和方法。1929年12月,毛澤東在根據中央九月來信精神起草的《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即古田會議決議)中,第一次使用了“群眾路線”這一概念,之后又不斷對群眾路線進行了豐富和發展。
鄧小平也正是在實踐中認識到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才能正確繼承和發展毛澤東的群眾路線,在實踐中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并以此為標準來檢驗黨的領導和作風,使群眾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融為一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極大地豐富了群眾觀的內涵。
二、鄧小平群眾觀的豐富內涵
1956年9月,鄧小平在《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提出了群眾路線的具體內容和表現:“什么是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呢?……在一方面,它認為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在另一方面,它認為黨的領導工作能否保持正確,決定于它能否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1〕鄧小平的這段話道出了他群眾觀的深刻內涵。
(一)以爭取和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帶領億萬勞動人民,正因為她是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的服務者,是人民群眾利益的擁護者,她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把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爭。
1950年7月,鄧小平在《當前西南工作的五個問題》中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須符合人民的利益,對于損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就應該加以反對,加以糾正;對于人民的困難就必須毫不猶豫地采取辦法,有步驟、有方法地加以解決。”〔2〕1956年11月,鄧小平在《馬列主義要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中強調:“中國共產黨員的含意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3〕
(二)以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為辦事準則,克服主觀主義
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指出主觀主義,即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不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從狹隘的個人經驗或本本出發,導致教條主義或經驗主義。鄧小平在中共八屆六中全會上對《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草案)》所作的說明中強調:“凡涉及人民群眾生活的事情,應當和群眾商量,不能憑主觀愿望辦事。”〔4〕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實踐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執政黨和她的黨員干部只有認真調查研究群眾的經驗,整理、分析、批判和總結群眾的經驗,才能集中群眾的智慧,指出實踐的正確方向,才能提高實踐活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代表群眾的利益,為群眾所擁護。否則,僅憑自己的主觀愿望和意志出發,就會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導致決策失誤,黨和國家制定的方針政策也無法得到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三)以深入群眾為工作作風,克服官僚主義
官僚主義指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做官當老爺的領導作風。在黨員干部工作中表現為不深入基層和群眾,不了解實際情況,不關心群眾疾苦,無所作為,遇事不負責任。鄧小平曾經對我們的黨員干部同志強調:“我們的群眾路線,不是滿足于那個熱熱鬧鬧,主要的是要做經常的、細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這是一點一滴的工作,這樣的工作積累起來,才有我們偉大的成績。所以,我們要搞得深入一些。……但是歸根到底,我們是實事求是地做深入的工作。”〔5〕做經常的、細致的、深入的工作,就是要求我們的黨員干部走進基層,深入群眾,就是要大力加強黨的組織、黨員同群眾的聯系,要永遠站在人民一邊,了解他們的要求,傾聽他們的呼聲,回應他們的期待,采取各種辦法保護和爭取他們的利益。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我們的黨員干部一直保持著深入群眾的優良作風,在群眾中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把國家的形勢和困難真實的告知群眾,獲得群眾的同情和支持,與群眾同甘共苦,同群眾一起進行革命斗爭,一起進行生產活動,一起迎接改革開放。克服官僚主義,就是要克服黨員干部高高在上的工作態度。黨員干部“要騰出時間來多辦實事,多做少說。”〔6〕避免陷入事務主義和文牘主義的泥坑。
(四)相信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
相信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和社會發展中的歷史作用,這既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必然要求。馬克思曾經指出,“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說:“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7〕
正是因為鄧小平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人們群眾才能放手去探索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新形式,才能在大膽的嘗試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鄧小平對“包產到戶”的果斷堅持,極大地鼓舞了農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改革中一次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變革。1962年7月7日,鄧小平在《怎樣恢復農業生產》一文中指出:“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8〕
鄧小平曾對改革開放中群眾的創造作用進行總結,他說:“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9〕也充分證明了鄧小平對人們群眾首創精神的高度贊揚與支持。因此,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中,必須做到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注意并善于總結人民群眾的成功經驗,要將群眾首創精神與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兩者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三、鄧小平群眾觀的當代價值
鄧小平群眾觀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有助于保持我們黨的純潔性,密切黨同群眾的聯系,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對當前我們黨進行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具有指導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是馬克思主義關于黨的建設理論的首要問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是黨的建設的靈魂,是黨永葆生機的根本保障。人民群眾是黨執政的力量源泉,鄧小平的群眾觀要求我們的黨員干部堅持同群眾的血肉聯系,團結群眾,依靠群眾,汲取群眾的力量和智慧來增強黨的執政能力。尤其是在當前我國處于改革攻堅期,更需要我們的黨員干部深入群眾,做群眾的學生,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借鑒群眾實踐經驗,將好的思想和方法運用到我們的改革和建設中,對于黨自身的發展壯大具有決定性意義。
(二)對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具有指導意義
鄧小平的群眾觀對于我們黨當前進行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理論方面,確立了群眾在建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鞏固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地位;在實踐方面,有助于我們黨明確教育內容和目標,即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疾苦,解決群眾反映最多的、最強烈的、實實在在的問題。同時,也有助于我們黨在實踐教育活動中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和途徑,作經常性的、深入細致的工作,找到教育的突破口,取得最佳成績。
(三)為中國夢的實現凝聚力量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中國夢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凝聚人民群眾的力量,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中國力量是在全體中國人民為著共同理想而努力、奮斗中迸發出的強大能量,也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力量。鄧小平群眾觀強調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相信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尊重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只要我們黨的各項工作堅持正確的群眾觀,將群眾作為我們黨執政的力量源泉,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一定能獲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就一定能為中國夢的實現凝聚巨大的力量。
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工人階級必須依靠本階級的群眾力量和全體勞動人民的群眾力量,才能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時解放全人類。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黨的傳家寶。黨員干部在各項工作中一定要堅持與發展鄧小平的群眾觀,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不斷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將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作為黨的一切工作努力的方向,集群眾之力量,發揚中國精神,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
〔參 考 文 獻〕
〔1〕〔3〕〔5〕〔8〕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重慶出版社,2006.
〔4〕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6〕〔7〕〔9〕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