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丹
[摘 要]“中原興則中華興”,中原經濟區的發展將是從根本上體現中國整體發展的一個標志,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原經濟區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中原經濟區的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存在著生態意識薄弱、經濟粗放增長、科技相對落后、區域法制不健全等問題。為了推動中原經濟區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樹立現代生態價值觀、積極發展生態經濟,同時促進生態科技發展、加強生態制度建設,為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正確價值導向、良好經濟基礎、有力科技支撐及法制保障。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7 — 0070 — 03
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黨中央立足于中國發展的現實情況,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此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些措施為當前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然“中原興則中華興”,作為國家的重點發展區域以及重要經濟增長板塊,中原經濟區的發展是中國整體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2012年11月,國務院正式發布《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為推動中原經濟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是,中原經濟區在長期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下,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導致經濟增長與生態承載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使中原經濟區在中國經濟新一輪的發展周期中實現快速發展,中原經濟區必須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積極探索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路徑,加快推動中原經濟區的生態文明建設。
一、中原經濟區生態基本狀況
伴隨著人類掠奪式的經濟發展方式以及區域內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中原經濟區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主要存在以下生態問題:
1.水資源失衡,污染普遍
中原經濟區是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同時由于人口密集,還面臨著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的問題。此外,其水資源時間及空間分布極不均衡,夏季降水量較多,冬季較少,水旱災害多發,使得區域內水資源的地表徑流在年際年內變化都較大。另一方面,中原經濟區的水污染十分普遍。中原經濟區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重型工業,多年來造成了區域內工業廢水排放量遠高于其他地區。并且水污染方式慢慢地由經濟發展初期單純的工業污染轉變為現在的主要來自工業廢水污染,加之部分來自農業生產活動和生活廢水污染的混合型污染,水環境持續惡化。
2.土地資源供給壓力大,水土流失嚴重
中原經濟區由于龐大的人口規模,土地資源面對著巨大的供給壓力。一方面,中原經濟區作為古老的農業開發區之一及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土地開發利用程度較高,目前可被利用的后備土地資源嚴重不足。另一方面,中原經濟區水土流失嚴重,主要涉及黃河、淮河、長江和海河四大流域。造成中原經濟區水土流失嚴重的人為因素主要包含了區域內不合理的農業耕作方式;山區植被由于濫墾亂伐和過度放牧等因素遭受破壞;開采礦產資源、修整公路等基本建設侵占了大量土地;以及破壞地表等不合理行為。
3.能源消耗量大,空氣污染嚴重
中原經濟區礦產資源豐富,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其經濟發展對重型化的工業依賴較重,造成了各類礦產開采較大,并且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了區域內的資源高消耗以及環境高污染的狀況。當前,區域內多發的霧霾天氣,就是其空氣污染嚴重的表現之一。根據2014年1月10日綠色和平組織發布的全國74個城市2013年PM2.5年均濃度排名,中原經濟區有三個市,分別為邢臺、邯鄲、鄭州進入了前十名,可見,中原經濟區空氣污染情況十分嚴峻。
4.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區域生態環境脆弱
大部分地方政府由于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心放在城市而導致了農村的環境問題往往被忽略,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惡化。中原經濟區的農村所占比例較大,農村的環境治理與生態建設顯得尤為迫切。由于區域內農村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農業生產過程中導致了農藥化肥等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農村日常生活形成的固體廢棄物隨意放置以及簡單處理也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惡化。此外,由于近年來人們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中原經濟區內濕地面積以及生物多樣性銳減,加之復雜的氣候變化以及頻繁的自然災害等,導致了中原經濟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生態承載能力比較低。
二、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1.中原經濟區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影響
中原經濟區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心輻射區。其地處中國內陸腹地,具有承東啟西、連南貫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中心作用。它不僅是中國經濟版圖的腹心之地,也是自然地理的中心部分。如果中原經濟區能夠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東部沿海地帶的經濟發展可以得到穩定,從而帶動中原經濟區的經濟快速增長,而且還可以帶動西部經濟向生態保護經濟轉化。中原經濟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將對中國整體的生態文明建設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加快中原經濟區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是中國東西融合、南北對接的需要,是中國科學發展、建設生態型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
2.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
中原經濟區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一方面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及提高污染治理技術等手段,使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通過削減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等手段,積極防治大氣污染;全面推進城市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同時推進廢棄物的資源化再利用以及環境無害化處理;積極開展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推動生態農業發展。另一方面,針對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各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一些環境保護法規以及環境經濟政策等,積極推動生態法制建設。
3.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中原經濟區是一個區域城市綜合體,其生態建設具有復雜性、多邊性、系統性的特點,在取得階段性發展成果的同時,仍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
(1)生態意識薄弱,缺乏正確生態價值導向
一方面,政府和企業在唯GDP的經濟增長理念下發展區域經濟,造成了區域內的資源短缺、環境破壞以及生態惡化的狀況,使中原經濟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嚴重威脅。另一方面,區域內公眾生態認知水平較低,參與環境保護但自主水平不高,生活日趨環保但消費異化問題突出。公眾對生態的關注僅停留在淺層的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對于某些生態災難等環境問題關注度不高,表現漠然。而且部分公眾認為生態環境治理的主體應當是政府和企業,因此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參與度較低。同時,在消費過程中盛行著過度消費和消費主義,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的綠色消費觀念并沒有滲透到公眾的日常生活中。
(2)經濟粗放型增長,缺乏物質基礎保障
長期以來,中原經濟區過度倚重本區域的自然資源發展經濟,大力開展資源型產業以及重工業的發展,造成了區域內的資源能源過度開采,同時由于對資源能源的利用率較低,經濟增長方式較為粗放,導致了區域內一些資源型城市面臨資源日益枯竭的窘境。此外,近期中原經濟區內的一些資源新增探明儲量增長遠低于開采耗竭速度,資源可持續利用能力不足,不能確保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原經濟區短期內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難以實現優化,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結構難以轉變,導致了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缺乏堅定穩固的物質基礎。
(3)科技相對落后,缺乏技術支撐
一方面,政府和企業對生態科技的投入偏低,研發、創新成果較少;另一方面,生態科技的轉化率較低,實用性不強,結果導致了中原經濟區的污染防治以及生態環境破壞的綜合治理能力偏低。此外,中部地區的工業發展倚重自然資源,尤其是能源的大量消耗,偏低的科技水平造成資源浪費嚴重,形成了嚴重的空氣及水污染等。同時,落后的科技還造成不能及時進行污染處理,使得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因此,落后的科學技術導致了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缺乏技術支撐。
(4)區域法制不健全,缺乏協作、聯動機制
伴隨著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入,地方現行生態保護法律法規不能完全適應其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迫切需要。例如,區域內的部分法律法規制定的不及時、缺乏法律依據及適時性,有些則操作性不強,難以得到有效實施。而且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區域內各地區進行生態合作治理,但中原經濟區發展起步較晚,區域間的協作性較差,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缺少聯動機制建設,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程度不均衡,致使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缺乏法制保障。
三、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路徑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經濟區的發展與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構建和諧社會息息相關。為了實現中原經濟區的快速發展,必須要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具體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
1.樹立中原經濟區現代生態價值觀
要推動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進程,首先要樹立現代生態價值理念。第一,引導人們樹立現代經濟發展理念,構建合理的社會經濟評價體系,鼓勵企業發展綠色經濟。第二,倡導健康綠色消費觀念。政府要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正確引導公眾形成綠色消費觀念,改善消費異化現象。第三,加強區域生態文化建設。積極開展針對中原經濟區的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利用現代通訊網絡,實施全民環境宣傳教育,潛移默化的引導公眾形成生態文明理念。第四,推進區域生態文化設施建設,將生態理念融入公眾日常生活,提高其參與度。同時,加強區域間溝通交流,打造統一的中原經濟區生態文化,推進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
2.發展中原經濟區生態經濟
良好的經濟條件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因此,要大力推進中原經濟區生態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積極轉變中原經濟區的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同時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電子、生物產業等新興行業發展。另一方面,建立區域內生態經濟體系。首先,發展生態農業。在現代高新科技的幫助下,調整和優化中原經濟區內的農業結構,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和轉化率。其次,做強生態工業。調整中原經濟區重型化的工業結構,積極發展有色金屬的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第三,開發生態旅游。中原經濟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因此要充分利用其歷史文化資源,全力打造中原經濟區的“綠色旅游”、“紅色旅游”以及“古色旅游”。加強區域內文化與生態的“雙輪驅動”,共同打造中原經濟區旅游勝地。
3.促進中原經濟區生態科技發展
首先,注重培養生態科技人才,充分發揮中原經濟區雄厚的人力資本,優化青年人才的知識結構,強化其生態內涵的培養,打造新型的、高素質的生態科技人才。其次,加快生態科技創新,建立科學技術生態化統一體系,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提高生態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舊的環境治污設備,并不斷探索新的生態治理模式。第三,完善生態科技政策制定,完善廢棄物資源化以及環境保護的技術政策,同時全面推進生態科技研發推廣的扶持政策,盡快突破長期制約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的關鍵性科技難題,為環保產業的健康發展,生態文明的成功建設提供保障。
4.加強中原經濟區生態制度建設
首先,完善區域內環境監督體系和生態補償機制,發揮政府、公眾以及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鼓勵區域內的生態保護區同受益區之間采取橫向的生態補償機制,平衡區域內各地方之間的生態效益及經濟效益,實現生態補償機制的多樣化。其次,創建區域生態政策協調機制,加強區域立法協作,建立具有共同約束力的規章;創新政策導向機制,制定具有共同約束力的政策;建立政策協調的長效機制。第三,強化區域聯合執法機制。要打破地方行政區劃限制,加強跨地區聯合執法的監督力度,構建聯合執法的預警信息系統,推動形成區域內的多種聯動機制。第四,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評估、政績考核及激勵機制。將生態建設指標納入到各地政府的考核體系中,追求生態建設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和諧統一,推動中原經濟區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總而言之,中原經濟區要切實抓住當前發展的重要機遇,通過轉變觀念、改變方式、加強創新、完善制度等加強中原經濟區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建設綠色中原、生態中原,推進中原經濟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區域競相發展態勢中持續強化中原經濟區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參 考 文 獻〕
〔1〕 李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2〕 劉錚,劉冬梅等.生態文明與區域發展〔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
〔3〕 婁源功. 中原經濟區建設總覽〔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4〕 陳軍,成金華.中國生態文明研究:回顧與展望〔J〕.理論月刊,2012,(10):140-145.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