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英麗
[摘 要]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變成為市場經濟,媒介從計劃經濟的藩籬中掙脫出來,以兼容并蓄的姿態迎接世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新聞娛樂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國媒介自然被卷入其中,我國也進行了媒體產業化改革,傳統的傳播理念、經營方法、新聞價值觀都受到了挑戰,新聞媒介逐漸商業化,新聞娛樂功能逐漸異化。
[關鍵詞]新聞;娛樂化;原因;影響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7 — 0115 — 02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轉軌的關鍵時期,伴隨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人們無時無刻不處于由信息編織的這張網之中,媒介對現實社會的影響日漸加深。全球化的新聞娛樂化潮流席卷中國,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媒體產業化改革的步伐日趨加快,新聞和娛樂相互滲透,界限日益模糊,新聞娛樂化現象在轉型時期的我國愈演愈烈,對經濟社會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 新聞娛樂化的定義及表現
對于新聞娛樂化現象的認識,首先要對新聞娛樂化的定義進行解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新聞娛樂化的現象在我國盛行,在學術界也掀起了研究熱潮,新聞娛樂化成為顯性話語。但到目前為止,學界對新聞娛樂化仍沒有明確定義,存在爭議和分歧。
新聞和娛樂顯而易見是兩個不同的詞語,具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但由于新聞具有娛樂功能,伴隨新聞娛樂功能的異化,新聞娛樂化這一概念也就應運而生。理論界對于新聞娛樂化的定義闡釋多是從內容和形式兩個角度出發。在內容上,側重于軟新聞,將硬新聞軟著陸,盡量將硬新聞軟化,迎合受眾需要,偏向于名人軼事、奇聞怪談、暴力事件、桃色新聞,并且努力從嚴肅的政治性新聞中提取娛樂要素,通過煽情、故事化的手法將其軟化,吸引受眾眼球。在形式上,一味追求新聞的娛樂性,強調新聞的吸引力和故事性,過度追求新聞的趣味性。
二、新聞娛樂化現象的成因
在信息化的今天,新聞媒介承擔著為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提供信息、傳遞信息的重要使命,伴隨新聞娛樂化現象的愈演愈烈,我們應深入探析其產生的根源。主要從宏觀維度和微觀維度來剖析新聞娛樂化現象的成因。
(一) 宏觀維度
1.市場經濟為新聞娛樂化提供必要的經濟體制基礎,為媒介追求經濟利益提供動力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政府對經濟減少了控制,增強了市場的自我調控能力和活躍性。經濟、政治、文化總是結構性的相互影響著,經濟體制的變革,勢必會帶來媒介的變革。在計劃經濟時代,新聞與政治密切關聯,媒介主要是充當政府的喉舌,報紙等大眾媒介主要是承擔“政治教科書”的角色,為政府進行宣傳,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新聞語言和形式單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為媒介提供了新的自由的空間,市場經濟體制為媒介發展增添了活力,媒介呈現商業化的取向。與此同時,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規律也使得傳統媒介面臨著較大的生存和發展壓力,市場空間狹小,因此媒介為了生存,為了謀求最大利益,便主動迎合受眾需要,將新聞娛樂化、產業化,以更多的占領市場,追求利益、謀求發展。
2.官方意識的轉變為新聞娛樂化提供了現實土壤,為緩解社會矛盾提供有力依托
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經濟社會矛盾日益凸顯,貧富差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方面矛盾激化,民眾有許多的不滿和抱怨,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傳統的媒介為政府和民眾的溝通搭建了橋梁,在新時期,雖然媒介的政治導向有所削弱,政治宣傳減少,但仍承擔著橋梁的作用,并且更加開放,為民眾提供了監督、溝通的平臺,新聞娛樂化更為民眾提供了一個發泄不滿的手段和空間,娛樂性新聞減少了人們對政治新聞的關注度,在為受眾提供精神享受的同時,以娛樂的方式緩和了社會矛盾,緩解了政府的壓力。同時,官方意識的默許和承認也為新聞娛樂化提供了發展空間。
3.大眾文化為新聞娛樂化現象提供了文化范式,多元文化引領新聞娛樂化取向
所謂大眾文化,指的是“在工業社會中產生、以都市大眾為消費對象、通過現代傳播媒介傳播的、按照市場規律批量生產的、集中滿足人們的感性娛樂的文化。”工業化、城市化的步伐推動了大眾文化的發展,大眾文化又引領著受眾的消費習慣、價值取向,帶有鮮明娛樂性的大眾文化為新聞娛樂化提供了文化土壤,由大眾文化延展而來的新聞娛樂化取向滿足了受眾的審美要求和閱讀需求。同時全球范圍內新聞娛樂化浪潮也將我國媒介卷入其中,多元文化的發展和價值觀的多樣性繼續引領新聞娛樂化趨向,為新聞娛樂化提供了文化要素。
(二) 微觀維度
1.受眾原因
受眾是新聞文化中的主體,受眾的需求決定著媒介的發展走向。經濟體制轉型后,受眾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市場經濟的性質強化了受眾在媒介市場中主體地位,受眾地位的變化加速了新聞娛樂化趨勢,媒介為了迎合受眾的需要,更多的占領市場,追求利益,盡力將硬新聞軟化,帶動消費者選擇趣味性強的娛樂化新聞。
與此同時,受眾的心理需求也為新聞娛樂化提供了發展空間。按照功利主義原則分析,從人的本性上看,人都是趨樂避苦的,追幸福的;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結構理論也為受眾的這種心理需求提供了理論基礎,按照“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論,人總是趨向于追求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而在這一階段所遵循的原則正是快樂原則,滿足自己原初的欲望可以增加快樂的感受,這也是人本性的追求。娛樂化的新聞通過色情、暴力等故事性情節滿足了人們這種對于基本欲望追求的心理,刺激了人們的感官滿足,吸引人們眼球,滿足受眾喜好。
2.媒介原因
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產生了媒介商品化取向,而新聞娛樂化正是媒介商品化的直接表現。經濟體制的變革使得媒介在運營方式、操作方法和經營理念上都發生了突出的變化,在計劃經濟時代,媒介是新聞文化中的主導者,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新聞的方向和內容,受眾只是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市場經濟的發展扭轉了這種局面,什么樣的新聞受眾愛看,能夠提升發行量便選擇什么題材和方式,媒介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努力迎合受眾需要,在新聞內容上有明顯的娛樂化傾向。
新聞價值觀扭曲,缺乏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在利益的驅動下,媒介選擇的新聞內容和敘述方式不是取決于新聞本身的價值,而是片面地嘩眾取寵,一味的追求新聞的娛樂性,吸引受眾眼球。傳統新聞追求真實性、客觀性的價值觀念被摒棄,而是將新聞內容通過煽情化、故事化的加工,使其具有娛樂色彩,缺乏新聞從業者應具備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被過度娛樂的新聞內容異化了人們的價值取向,弱化了受眾的道德責任感,降低了受眾的審美情趣,產生了角色錯位。
三、新聞娛樂化現象的影響
新聞娛樂化現象的盛行,對經濟社會發展等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學術界對新聞娛樂化現象褒貶不一、各執一詞,我們應用辯證地眼光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
(一)積極影響
1.由傳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轉移,有利于大眾文化的傳播和普及
計劃經濟時期,媒介主要起到幫助政府宣傳、溝通的作用,新聞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色彩,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占主導地位。伴隨經濟體制的改革,受市場驅動力的影響,媒介為追求自身生存和發展,改變新聞內容,增添娛樂化、趣味性,將硬新聞軟化,主動迎合受眾需要,受眾的喜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新聞媒介對于素材的選擇和加工,體現了受眾為本位的發展態勢。同時,媒介作為傳播與溝通的橋梁,其所承載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大眾文化的走向,新聞娛樂化的趨勢為大眾文化的傳播和普及提供了有力的載體和依托,受者本位凸顯了新聞文化的人文關懷的價值取向。
2.增加媒介活躍度,為新聞自由創造空間
新聞媒介在走向商業化道路的同時,也擺脫了計劃經濟時代對媒介的束縛,使媒介擺脫了對政府的依賴,走出藩籬。市場經濟自身發展的活躍性決定了其每個要素自身都是一個獨立的,但又相互聯系的活躍的個體。新聞娛樂化取向增加了媒介的活躍度,每個媒介都可以自由選擇想要的報道內容和方式,通過自身的加工和編輯呈現出來,顛覆了依賴政府而生的新聞觀念。特別是網絡媒體的高度發展,更增添了媒介市場的活躍度,同時,也顯現出了計劃經濟時期無法比擬的新聞自由,這有利于新聞媒介的良性發展,同時也能充分發揮媒介對于政府行為和公眾行為的監督作用,為新聞自由創造有利空間。
3.緩解政府與民眾的沖突,為民眾享有知情權提供平臺
伴隨經濟的飛速發展,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道德逐漸滑坡,社會矛盾激增,就像根繃緊的橡皮筋,而橡皮筋的兩端則是政府和民眾。新聞娛樂化取向轉換了民眾的視野,將人們的視線從嚴肅緊張的政治事件、國際大事轉移向帶有趣味性的娛樂化新聞,有利于緩和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運行。新聞娛樂化為公眾享有充分的知情權提供的平臺,媒介再也不單單為政府服務的宣傳工具,同時還兼具了溝通、監督的作用,民眾可以在媒介上知曉、討論、參與社會事件,實現自身的知情權和言論自由。
(二)消極影響
1.影響新聞真實性,使媒介失去社會責任感
過度娛樂化的新聞失去了其本身的社會價值和真實性,媒介通過娛樂化、趣味化的軟性加工,在嚴肅的政治新聞中植入了娛樂化的要素,這使得部分新聞失去客觀性,過度的加入了新聞編輯者的主觀要素,影響新聞真實的呈現。同時,一味的追求經濟利益,蒙蔽了部分新聞從業者的雙眼,在利益的驅使下,放棄原有的新聞價值觀念和一個新聞從業者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感,盲目追求發行量和收視率,將過度加工的娛樂化的新聞呈現給受眾,影響受眾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
2.降低受眾審美和欣賞水平,造成受眾精神世界的迷茫
物質世界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更加重視和需要精神世界的豐富。新聞注重實效性,在信息化的時代,新聞娛樂化更加重視新聞的實效性,通過快餐式的加工,將娛樂化的新聞傳遞給受眾。而大眾在巨大的生活、工作壓力面前選擇以輕松的方式生活、閱讀,從媒介中獲得的是快速、快樂的閱讀體驗,娛樂化的新聞不費吹灰之力的充斥著人們的感官,占領人們的思想,受眾忽視了對自身審美和欣賞水平的培養,長此以往將會降低受眾審美和欣賞的水平。新聞娛樂化產品側重報道暴力事件、花邊新聞等,將不正確的價值觀未經審視就傳遞給受眾,造成受眾在精神世界的空虛和迷茫。
3.降低媒體公信力,敗壞社會風氣
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聞娛樂化為媒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經濟效益,軟新聞的加工成本遠遠低于對深度新聞的挖掘和報道,簡化的思考過程、單一的制作模式、較大的發行量為媒介節省了創作時間、加工成本,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未經準確采編的新聞、低俗的炒作影響了人們的價值判斷,降低了媒體的公信力,長此以往,將會引起受眾的反感,質疑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與此同時,娛樂化新聞缺乏人文關懷和正確的價值導向,使社會享樂主義之風盛行,不利于健康社會風氣的形成。
〔參 考 文 獻〕
〔1〕閔陽.新聞娛樂化現象成因探析〔J〕. 黑龍江社會科學,2006,(03):181.
〔2〕柯濤.新聞娛樂化根源探析〔D〕.鄭州大學,2004,(05).
〔3〕鄒媛媛.論新聞娛樂化的成因及其影響〔J〕.中國傳媒科技,2012,(04).
〔4〕陳來源.從新聞娛樂化現象透析媒體社會責任〔J〕.今傳媒,2012,(08).〔責任編輯:譚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