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劉麗
[摘 要]輔導員的專業發展應重視輔導員自身發展意愿和內在力量,充分發揮自組織系統在專業發展中的作用。作為自覺有目的性的教育實踐活動,輔導員的自組織依賴于保持開放狀態的專業知識獲取系統、漲落有序的專業工作狀態、自治的專業組織和自主的專業決策。在個體專業發展過程中,輔導員的自組織依托“實踐—反思”、“交往—對話”、“協同—科研”等模式發揮對輔導員專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自組織;輔導員專業發展;自組織模式
[中圖分類號]0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7 — 0171 — 02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和大學職能的擴展,具備一支高素質、善管理、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精神的專業化輔導員隊伍已成為當前我國高校的客觀要求。然而,當前輔導員發展的諸多問題也日益突顯。輔導員職業壁壘低、流動性大、職業認同感差、保障法規不健全和從業人員研究欲望和能力不足等原因導致現階段我國高校輔導員專業化與現實存在嚴重背離。〔1〕筆者認為,輔導員專業化應以輔導員專業發展為最根本目的,挖掘輔導員自我價值實現的根本動力,本文將以自組織理論為視角,對輔導員的專業發展問題進行探討。
一、自組織與高校輔導員的專業發展:契合性探索
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自組織理論是研究自組織現象、規律的學說的一種集合,它包括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突變論和混沌理論等。它們的核心觀點是“在遠離平衡態的一個開放系統由于同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有可能產生負熵流,形成新的結構,使系統從混亂走向有序”。〔2〕根據自組織理論,自組織包含兩層意蘊:一是與孤立、分離、瓦解相對應,強調聯結、組合、協同等組織形式和力量;二是與他組織相對應,重視在組織過程中的自發性和自覺性。〔3〕自組織普遍存在于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是生命系統、社會系統由無序向有序、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重要機制。〔4〕而高校輔導員專業化,就是“在一定時期內,逐漸符合專業標準,成為專門職業并獲得相應的專業地位的過程”。〔5〕它也是指高校輔導員個體在其整個職業生涯過程中依托高等學校和專業組織而習得高校輔導員知識技能,并通過終身專業訓練,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不斷增長專業能力的過程。〔6〕作為系統的一種存在方式,自組織具有生成性、開放性、自發性等特征,我們從“輔導員專業化”的內涵意義可以看出,輔導員的專業發展究其實質是輔導員所從事的教育管理工作由無序向有序、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一)輔導員專業發展的生成性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輔導員工作的內容也不斷拓展,輔導員不僅承擔著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很多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也成為輔導員的工作重點,比如評優助貧、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咨詢等等。工作職能的擴大使得輔導員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在此背景下,就必須要求輔導員個體在整個專業生涯中成為持續不斷的學習者。因此,輔導員的管理工作從無序到有序,個體從“新手”到“專家”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系統的、循序漸進的生成和累積過程。在這一點上,輔導員的專業發展與自組織理論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二)輔導員專業發展的開放性
輔導員專業發展的直接目標是提高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由于國際環境、社會環境和大學生群體的不斷發展變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較為復雜的情境性,這就需要輔導員教師提高應變能力,能夠及時、冷靜地處理一些突發事件。而輔導員提高不斷適應情境能力的方式,除了日常教育實踐中個體經驗的積累之外,另外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與其他輔導員建立一種合作、對話的關系,促進間接經驗的交流。從這一點來說,這就需要輔導員保持開放狀態,打破各自的利益堡壘,找到心理上的認同和信任,從而共享各自的實踐性知識經驗。
二、輔導員專業發展中自組織發生的條件
(一)保持開放狀態的專業知識獲取系統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如果系統是開放的,就能夠不斷地從外界輸入物質、能量,就能夠使系統保持原有的平衡甚至遠離平衡態,系統就會維持原有的有序狀態,直至走向更大的有序(一種新的平衡)。對輔導員教師來說,保持開放狀態的專業知識獲取系統是指專業知識獲取過程中與外部環境有比較充分的聯系和交流,它在本質上能讓輔導員擺脫孤立的工作狀態、打破專業壁壘的限制。
(二)漲落有序的專業工作狀態
在自組織理論中,系統通過漲落達到有序,從一種有序態達到另一種有序態,都面臨著分叉,即面臨著多種可能的結果,而不是只有一種可能;然而分叉需要漲落力才能完成多種可能性之間的選擇,實現從無序到有序、或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的過渡,所以協同學認為,沒有隨機的漲落就沒有系統的發展。無論是專業系統內部的漲落還是環境的漲落,由于漲落是作為隨機性因素推動系統對于前途進行選擇,這就意味著輔導員在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獲得更高滿足以及使專業發展躍上新臺階的多種可能。
(三)自治的專業組織和專業決策的自主
對輔導員來說,專業活動中的自主包括自治的專業組織和專業決策的自主,即依法建立自己的專業組織并依據組織章程進行自主管理,而不受其他方面的干預。當然,這里所說的“自主”是“自我抉擇”,而不是說“只靠自己”,因為輔導員的專業發展必定要借助國家和社會等外部環境的力量,只是它不受外行的無端干涉。專業決策的自主是輔導員專業發展的本體表達,排除外行人員的隨意滲透而加強同行評價,輔導員專業組織自己決定進入該職業所需的教育和培訓標準,切實維持、不斷提高輔導員群體專業服務水平。
三、輔導員專業發展中的自組織模式
輔導員的專業發展既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也是社會公眾的要求,同時也是職業群體自身壯大的需要,輔導員在專業活動中的自組織屬于自覺自組織,表現出系統性和整體性,結合輔導員專業發展的取向特點,筆者歸納出三種輔導員專業活動自組織模式,分別是實踐—反思模式、交往—對話模式和協同—科研模式。但是,應該指出的是,這三種模式也只是提供了一種普遍的行為模式,在各個高校,根據具體的管理機制、體制等情況不同,這幾種模式在功能上將表現為不同的形式。
(一)實踐——反思模式
杜威認為,反思的功能是把含糊的、可疑的、某種失調的情景變為清楚的、有條理的情景。〔7〕輔導員的教育活動離不開反思,它能夠促使輔導員自覺地把自己的教育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全面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同時輔導員教育實踐也是一個復雜的情景世界,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以及復雜多變的國內國際形勢,給學生工作帶來不確定性。自組織理論認為,復雜系統存在著內時空復雜性和內隨機復雜性。對教育事件的關注,意味著輔導員要深入到具體情境中的學生個體,反思自己的教育措施、教育理念與教育場景的適切性,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育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實踐—反思”可以促使輔導員對自身和整個實踐活動進行深入思考,并能夠有意識地將研究結果和教育理念應用于實踐,使得輔導員從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
(二)交往——對話模式
自組織理論認為,社會系統的發展動力源于自身的開放性,一是向自然界的開放,二是向其他社會共同體的開放;其中社會共同體之間的交往才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才可能創造出新的社會組織形式、新的自組織行為或社會系統的新的結構層次。現代科學的融合發展趨勢也指出,教育必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沒有開放就沒有生命力。由于輔導員實踐對象是由“他者”構成的共同體,這一基本特性也決定了輔導員的教育實踐是一個與“他者”交流、對話,開放性的專業活動過程。“交往—對話”引導輔導員的專業活動擺脫孤立狀態向外部延伸,促進專業的內涵式發展。具體來說,交往—對話能帶來更豐富的專業活動體驗,幫助輔導員激活“思維的本體感受”,覺察自己專業思維的局限,通過與他者的“視域融合”達到更高的專業境界。輔導員與他者的“交往—對話”是基于“他—我”平等合作信息的雙向流動,是輔導員與他者通過交流共建專業的過程。
(三)協同——科研模式
協同和科研是輔導員由“新手”到“專家”發展的必由之路。自組織系統的動力學機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新的自組織行為創生的動力學機制;二是一個多層次的自組織系統內部各個層次、部分之間如何相互協調、相互整合在一起,構成系統整體的存在和運行的機制。輔導員自組織系統必定是包含多層次的系統:“新手”輔導員在對“專家”輔導員特質的挖掘與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個相互協調的整體,同時由于新手的迅速成長,系統內部又形成競爭關系,進而促進組織的發展。如果說協同是輔導員對所從事“職業”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等“素養”的直觀體驗,那么科研是對輔導員經驗的拓展和升華,是一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對于輔導員來說,無論是協同還是科研,都是專業發展的一種形態,它們作為專業發展的路徑和策略,推動輔導員的專業向更具活力、更加有序的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本文以自組織理論為視角,對高校輔導員的專業發展作了一些理論上的探討。必須指出,文章所提的問題也僅僅是輔導員發展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發揮的作用范圍和實際效能如何,仍然取決于輔導員個體的自我發展的特性和及其對環境的適應和主觀能動性等因素。畢竟,在當前中國輔導員的工作機制和具體環境下,一種誕生于國外的系統理論要想發揮預期的功能還有一個改造和轉換的過程。但是,毋庸費言,該理論為我國的輔導員專業化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視角。
〔參 考 文 獻〕
〔1〕 劉進.理論與實踐:我國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的現實悖論〔J〕.江蘇高教,2010,(02):108-111.
〔2〕 王建萍.高校科研系統自組織理論初探〔J〕.研究與發展管理,1998,(03):1-4.
〔3〕 〔4〕吳彤.自組織方法論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5-8,10.
〔5〕 曲鐵華,馮茁.專業化:教師教育的理念與策略〔J〕.教師教育研究,2005,(01):11.
〔6〕 李愛民.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基本內涵及實現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02):27.
〔7〕 〔美〕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姜文閔,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3.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