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想在事業上牛一把的人總希望自己獲得一個春光明媚的社會環境,然而,在一個習慣于以權力和人情代替規則的社會里,要得到賞心悅目的環境,似乎并不那么容易,于是,個人與環境的短兵相接,便常常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面對不利于自己的社會環境,有人自甘沉淪,有人逆水行舟。自甘沉淪的人覺得:環境如此,我再渴望燦爛輝煌也沒有機會,干脆混一天算一天。逆水行舟的人認為:人不是一個木頭疙瘩,至少可以采取三種干預環境的方式,一是改變環境,二是離開某種特定的環境,三是對不良的環境置之不理。在我看來,逆水行舟才是積極的人生態度。
與大地山川等自然環境不同,人構成的社會環境具有更多的可變性。當遇到掣肘的環境時,我們首先要做的事不是去跟周圍的人對抗,而是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溝通。我們必須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古訓,當你對別人付出了足夠的真誠與善意,別人也會對你生出好感,他們會在你做事業的過程中給你更多的方便,你的環境也就得到了改善。當然也不排除這樣的情形,你付出了許多努力,但周圍一些人出于私心,依然要人為地給你設置溝溝坎坎,這時你可以考慮換個環境。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中是可以得到不同的評價的,畢竟不同的環境由不同的人構成,不同的人心態、氣度自有不同。老話說“樹挪死,人挪活”,就鮮明地說明了變換環境對人生成功的重要性。
我更想說的是另一種情況,就是一個人與周圍的人完全“雞同鴨講”,因為種種原因一時又不能變換環境,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學會將不良環境關在門外。
我有一位朋友供職于某大型國企,朋友為人直率,有什么說什么,也許正是這種直率得罪了人。他研究出了許多東西,有的科技成果甚至可以直接用到自己企業的生產中,但這個企業寧可到外面用高價購買別人的質次價高的所謂“高新科技”,也不愿意給朋友一個使他的科技跟生產相結合的機會。朋友無奈,幾次想調出去都沒有成功。可貴的是,他沒有耿耿于懷,一方面繼續科技研究,另一方面積極與外界聯系,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廣出去。幾年后,朋友終于成了那個行業的科技名人。
朋友的經歷說明了一個道理:在人與環境的對峙中,人并不必然地淪為失敗者,只要你看淡一時的得失,擁有足夠的心勁和抵達某種人生輝煌的才氣,就完全可能干出一番讓環境難以置信的事業。
將不良的環境關在門外,當然不可能完全消除環境對你的不利影響。比如假若我的朋友所在的國企對他好一點,他的科研之路肯定會走得順利一些,雖然,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外界帶給你的郁悶,卻不能鍛煉你的意志并一步步地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大做強。歷史和現實中的大成功者幾乎都有過這種將不良環境關在門外的經歷,比如鴻門宴中的劉邦,黃花崗起義中的孫中山,“文革”中的袁隆平。
我一向相信時間的力量,總覺得人可以在時間里壯大,環境也可以在時間里變化。如果一個人懂得在遇到挫折時將不良環境關在門外,他實際上也明白了如何以一顆赤誠的心守護明天的黎明。
(編輯 思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