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敦民
40多歲的鄭先生身體一向不錯,平素能吃能喝,從未為身體擔憂過。他在部隊待過,喝起酒來頗有軍人的豪氣,動輒一飲而盡。不料,有一天,他突然感覺胸口發悶,呼吸短促,心臟部位不停地突突直跳,剛開始他以為是那段時間太勞累了所致,但休息了一陣子,卻不見好轉,上述表現仍然時不時地出現。一次,他突然感到胸口部位一陣陣絞痛,同事們趕緊撥打“120”急救車,把他送到了附近醫院,先是到了急診科,后又轉至心內科,經細致檢查,被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且有較大程度的血管堵塞。
為此,醫生給他做了介入手術,放了兩個支架。手術很成功,鄭先生的身體也恢復得不錯。但與以往大大咧咧的性格不同,他開始過分地擔憂自己的身體,心病也在一天天加重。他擔心自己可能會發生各種不良的狀況,比如裝的支架是否結實、能否生銹,會不會掉出來或跑到別處去;又比如,支架的周邊會不會有新的堵塞,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自己能否通過一些情況及早發現,以便提前處理,等等。類似“會不會”的問題太多了,他終日惶惶不安,有時還真的如他所說,心慌得難受,偶爾會痛一下,這更加重了他的擔憂,為此,他多次做心電圖等檢查,即使結果無大礙,他還是擔心。
他常常纏著醫生,一問就是半天,希望通過醫生的反復確認來減緩擔憂。可結果是,不管醫生跟他解釋了多少遍,如告訴他支架的材料很特殊,不會生銹也不會到處移動,可他始終放心不下,仍會繼續詢問。另外,對于醫生開的藥,他也放心不下,當他看到說明書上密密麻麻的副作用,他害怕得都不敢服藥了。可不服藥,他又擔心心肌梗死再次出現。他一遍遍詢問醫生,到底有多大幾率因為服藥導致身體出現其他問題,醫生只好耐心地一次次回答。
每次去看病,他都會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把醫生的話逐字逐句地記下來,回家再仔細研讀,比小學生都認真,一旦有任何不理解或擔憂的問題還要再問醫生,令醫生也煩惱不已。漸漸地,鄭先生因思慮過重,寢食難安。由于經常睡不好,白天總是沒精神,他的血壓波動很大,嚴重時就像過山車一樣忽高忽低,這種情況讓醫生不知該給他用什么藥好。
醫生發現,鄭先生出現的這些情況已經超出了心臟疾病的范疇,建議他去心理門診看看。半信半疑的他在那里有了答案,這是他心臟疾病伴發的焦慮情緒,醫生為更好地緩解他的焦慮,建議他和其他幾個也做過同樣手術的病友交流,以現實驗證的方法將鄭先生過度的憂慮降至最低,還同時給他開了一些抗焦慮的藥物。經過一個多月調整,鄭先生的情緒終于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