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建
摘要
從清塘、種草投螺、施肥、蟹種投放、水質管理、飼養管理和合理混養等方面對河蟹的生態養殖技術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河蟹;池塘;生態養殖
中圖分類號S96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6-01729-02
AbstractThe ecological aquaculture techniques for Eriocheir sinensis were discussed from clear pond, grass, fertilization, crab for launching, water management, raising management and reasonable polyculture.
Key words Eriocheir sinensis; Pond; Ecological aquaculture
黃河故道是1855年黃河最后一次改道后在曹縣南部留下的長63 km的廢舊河道,流經曹縣9個鄉鎮,其流域面積4.02萬hm2,其中可用于漁業開發面積0.83萬hm2,是曹縣獨有的漁業資源。為了充分開發利用黃河故道水產資源,帶動庫區群眾發展名特優水產養殖,筆者于2013年在宏邦生態農業公司開展了河蟹的生態養殖試驗,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1材料與方法
1.1養殖條件
1.1.1
養殖環境。
黃河故道位于曹縣南部,交通便利,養殖區遠離工廠、醫院和村莊,周圍10 km內無污染源,始終保持著天然、原生態狀態。這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體開闊,水質清新,浮游生物、水草、底棲生物豐富,非常適合魚、蝦、蟹等水生生物的生長、發育。
1.1.2
池塘條件。
該試驗池塘位于菏澤宏邦生態農業公司標準魚塘養殖區。養殖面積1.07 hm2,池塘呈長方形,東西走向,長寬比為3∶2,坡比1∶2.5,堤埂堅實。池底平坦,略向排水口傾斜,池底保留10 cm厚的淤泥。池塘四周內側建有雙層聚乙烯薄膜和竹竿組成的防逃墻(4個拐角要圓滑),進排水口用鋼絲網綁牢。池內可留幾個淺灘,便于河蟹棲息、蛻殼等。水源來自黃河故道,pH 8.1,透明度40 cm,水深超過1.5 m。配置2臺額定功率為3 kW的葉輪式增氧機。
1.2放養前的準備
1.2.1
池塘清整與消毒。每年冬季,將池水抽干,清整池塘。挖去過多淤泥,將池埂、淺灘上的洞穴堵牢,冰凍曝曬池底1個月左右。在種植水草前,用生石灰1 150 kg/hm2左右進行干法清塘,既殺死了敵害生物和致病菌,又改良了水質,使水呈弱堿性,還能夠增加鈣質,加快河蟹蛻殼與生長。
1.2.2
栽植水生植物和培育餌料動物。俗話說:
“要想養好一池蟹,先要種好一池草”。水生植物對河蟹的生長是十分重要的,既能為河蟹提供天然餌料,便于河蟹棲息、隱蔽和蛻殼,又能凈化水質。清塘20 d后,水溫5 ℃以上時,注水30 cm,栽植伊樂藻,當水溫在11 ℃以上時,加栽金魚藻、輪葉黑藻、苦草、馬來眼子菜等,覆蓋率達到50%~60%[1]。水草覆蓋率不宜過大,以免影響河蟹自由穿行。螺螄是河蟹喜食的動物性餌料,螺螄還能攝取底質中的殘餌、有機碎屑,凈化水質。一般每公頃投放4 500 kg,在4月初投放,使其持續繁殖,及時為河蟹提供適口鮮活餌料。
1.2.3
施肥。根據池水肥瘦,投施發酵好的腐熟糞肥4 500 kg/hm2,此后根據水草生長情況追施氮、磷肥,促進浮游生物和水草生長。
1.3蟹種投放
蟹種來源于東營黃河口河蟹繁育基地的1齡扣蟹,要求肢體完整,體質強壯,無病無傷,健康活潑。投放規格為120只/kg,放養密度為9 000只/hm2,投放時間在2月底~3月初。為充分利用水體,提高養殖者的經濟效益,可混養青蝦、鰱鳙魚等。在投放前,所有的苗種都要用3%~4%NaCl溶液藥浴5~15 min,能有效殺死外來致病菌,預防損傷引起的水霉等疾病。具體投放情況見表1。
1.4飼養管理
1.4.1
飼料投喂。河蟹是雜食性甲殼動物,食譜較廣,尤喜食動物性飼料。植物性飼料有豆粕、玉米、小麥、蔬菜、水草等,動物性飼料有小雜魚、小蝦、螺蚌、蠶蛹、水蚯蚓等,最好使用河蟹專用配合飼料。投喂原則為“兩頭精中間粗”。在開食的3~5月,以動物性飼料和顆粒飼料為主,以植物性餌料為輔;6~8月,水草豐富,螺螄繁殖快,河蟹食量大,以植物性飼料和顆粒飼料為主,并補投1次螺螄2 250 kg/hm2;上市前2個月,為加快河蟹育肥,以動物性飼料和顆粒飼料為主[2]。投餌量應根據天氣、水溫、攝食情況靈活掌握,一般占河蟹總重的3%~5%。因為河蟹喜在光線昏暗的環境中攝食,所以每天早晚投喂2次,以晚上為主(占70%)。飼料要保證新鮮、不變質,并遵循“定時、定量、定質、定位”的原則投喂,以2 h內吃完為宜。
1.4.2
水質管理。總體上要保持水質“清、活、嫩、爽”。溶解氧5 mg/L,水質清新,不能過肥,透明度40 cm以上。經常換水和加注新水,5~6月每7~10 d換水1次,7~9月每3~5 d換水1次,換水量為水體的20%左右,以增加溶氧,減少氨氮。每月潑灑1次生石灰,施用量為150 kg/hm2,使pH保持在7.5~8.5。定期施用微生態制劑,以改良水質和底質[3]。按照“六開、兩不開”的原則適時開啟增氧機,保持溶解氧在5 mg/L以上。
1.4.3
日常管理。堅持每天早晚巡塘,觀察河蟹的攝食情況、活動情況、水質變化情況、防逃設施穩固情況、病害發生情況等。尤其大風大雨天氣,更要注意防逃,及時修補防逃設施和堵塞堤埂漏洞。注意水蛇、青蛙等敵害生物侵入池塘。當水草過于繁茂影響河蟹活動時,要及時進行撈取和刈割。尤其蛻殼期間,要絕對保證周圍環境安靜。
1.4.4
病害防治。
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認真做好病害防治工作。每月施用生石灰、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底質;定期使用二溴海因、聚維酮碘對水體進行消毒;每月投喂1次藥餌(中草藥、免疫制劑等),提高河蟹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巡塘時若發現病蟹,應及時撈出,弄清病因,及時治療。
1.5捕撈
7月開始起捕青蝦,捕大留小,10月開始起捕河蟹和魚類,以達到均衡上市。主要捕撈方法有地籠張捕、夜間燈光誘捕等。
3討論
(1)為充分利用水體和合理利用餌料資源,發揮養殖品種間的互利共生關系,養蟹同時可輪養青蝦(充分利用春季,競食能力弱于河蟹,還是河蟹的活餌),套養少量鰱鳙魚(降低水體肥度)、少量鱖魚(清除野雜魚),能最大程度地增加養殖者的經濟效益。
(2)要重視微生態制劑的應用。微生態制劑可分解利用水體中亞硝酸鹽、硫化氫和氨氮等,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還可以調節河蟹消化道中微生態平衡,提高河蟹免疫力。微生態制劑、生石灰和藥物不能同時施用,要間隔3~5 d,以防止由于桔抗左右降低施用效果。
(3)在水草尚未繁茂前,為防止河蟹破壞水草生長,充分培育青蝦,可用網片將河蟹隔離在已長滿伊樂藻的暫養區中強化培育,等水草和螺螄達到一定數量后再進行拆除。
參考文獻
[1]
王武,王成輝,馬旭洲.河蟹生態養殖[M].2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229-236.
[2] 芮金兵.蟹池套養小龍蝦關鍵技術研究[J].科學養魚,2014(1):31-32.
[3] 唐玉華,毛國慶.河蟹與沙塘鱧同池混養技術試驗[J].齊魯漁業,2014(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