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建
摘要夏商周三代,河洛地區的先民在推動農耕文明漸趨繁榮的同時,萌生了樸素的環保意識,產生了珍貴的環保思想,也在環保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他們在人與環境的關系方面不斷深化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人類環保文化的淵源。
關鍵詞河洛;環保意識;環保實踐
中圖分類號S-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6-01903-02
AbstractIn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ancestors in Heluo had the simpl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recio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oughts, and made a lot of helpful explor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ile promoting the flourishing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Their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activit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the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lso the origin of hum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ulture.
Key wordsHelu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actice
環境保護,在人類活動過程中面臨自然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逐漸凸顯出來,當前已成為人類面臨的緊迫問題之一。氣候變暖、臭氧層的破壞、酸雨面積的擴大,以及霧霾天氣的持續加重等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已成為全世界的共同呼聲。探討夏商周三代河洛先民的環保意識和實踐,不僅是尋找人類環保文化的淵源,更在于強化環保觀念,使得環保實踐越發成為人類的自覺。
1樸素環保意識的萌生
所謂環保,就是人們為保持自然環境生態平衡不被(或者減輕)人為破壞,而采取的各種有效保護措施。人類最初采取的環保意識的萌生,是由極其沉重的生存代價換來的。人類發展早期,主要以采集和漁獵為生,過著吮露精,嚼草實,居山野,捉魚鱉,“食鳥獸,飲其血,茹其毛”[1]的生活。為了生存,人們不擇手段地向大自然索要,毀林而田,焚林而獵,竭澤而漁,其結果,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也必然遭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水土流失,清水變濁,氣候干燥,水、旱、風、沙等自然災害加劇,隨之而來的就是可怕的瘟疫四起。人類的生存,直接受到嚴重的威脅。人類面對著嚴酷的現實和沉重的代價,逐漸對環境保護有所認識。
盡管,當時人們的環保意識還十分淡薄,也可能對環保的認識是狹意識的,更不可能有環保的概念。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河洛先民卻自覺或不自覺地實踐著這一活動。由于當時的生產能力低下,食物匱乏,人們完全依賴大自然的恩賜進行生活。所以,他們經常把自然界里的一些偶然現象,與人們生活中發生的災難和幸運聯系在一起,于是就出現了圖騰崇拜。人們認為某些動植物不能觸犯,如果觸犯了就會降臨災難;反之,則會避免,甚至還會帶來好運。如,在狩獵時遇到人們所崇拜的動物,不僅不能獵取,還要對其進行保護。關于人們對動物圖騰的崇拜,我國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如對熊、虎、豹、牛、羊、馬、犬、龍、蛇等的崇拜,連大黃蜂也成為圖騰崇拜的對象,“湯德至矣,及禽獸。”[2]這些在中原地區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遺址中,都能得到驗證。先民們對動物植物的圖騰崇拜,一方面說明先民對大自然依賴和敬畏等復雜心情;另一方面避免了野生動物的亂殺亂捕和對花草樹木的亂焚亂伐,使野生動植物得到了休養生息。從這種意義上講,河洛先民已經在生活實踐中客觀地實施了環保。
2自覺的環保思想和環保立法
隨著生產發展,河洛先民的環保意識逐步增強,進入夏商周三代,手工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新生的華夏族呈現出勃勃生機。但是,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的新問題,如在土法采冶礦石的過程中,常常將高大的樹木砍伐掉,非??上В钊送葱?,國家為了保護山林,下有封山禁令,如“有動封山者,罪死不赦”,但在現實生活中,仍有冒死偷采者不計其數。由于盲目自發地濫采濫伐,昔日山上的花草樹木,雖“雨露之所潤,但也無萌蘗之生焉” [3]。而采冶礦石的“惡水亂流,一入田疇,竟成廢壤”,“數十里溝澗溪河皆成稠濁,民間飲之輒生疾病”,面對這樣嚴重的環境污染,有識之士發生了種種感嘆,“山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用一些淺顯易懂的道理呼喚環保[3,5]。有的還懷古談今,來告誡和提醒人們要重視環保,維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昔禹時,“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盵3,6]著名思想家孟子把環境保護提到“王道”的高度來認識,“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置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3,5]這些文人志士的環保思想對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具有普遍的重要意義。
人口急劇增加,也是造成環境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人口激增,居民區的不斷拓展,相對縮小了生存空間,改變了舊有的生態布局。據《左傳》記載,春秋時,鄭與宋衛、宋與曹陳等中原各國之間還有大片空地。到了戰國時,這些空地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這種情況也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憂慮。《商君書·徠民篇》中說,韓、魏等國處于中原腹地,“土狹而民眾,其宅參局而并處,其寡萌賈泉,上無通名,下無田宅,而恃奸務未作以處;人之復陰陽澤水者過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狈_我國的歷史古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關于環保問題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事情。這為我國古代環保立法奠定了更加廣泛的思想基礎。
3融于風俗和習慣的環保實踐
環保實踐起源于河洛,可以從喪葬、衛生除疾等方面來印證。河洛先民早就有了喪葬風俗,這對于減少疾病,保護環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人有生就有死,人死后喪葬制度,是一種習俗,實際上也是對環境的保護。如果人死后,不能及時下葬,裸露于外,必然污染環境,容易傳播疾病,直接威脅人們的健康。在考古發掘中,河洛地區以土葬為主。裴李崗文化時期的喪葬,還沒有葬具。到了仰韶、龍山文化時期,出現“木棺”、“石棺”[4],而在河南魯山邱公城還發現了陶甕棺葬。這種陶甕棺葬在河南登封延續了數千年?,F在走進著名的嵩陽書院、少林寺等地,還能見到陳列院內的當年喪葬的陶棺。
相傳黃帝、炎帝不僅發明了農業、陶器、醫學等,還發明了笤帚、簸萁。這雖然是種傳說,但這也說明,那個時期中國的祖先就有了樸素的環保意識,并付諸于實踐。使用笤帚進行環保,對后世影響頗大。河洛先民逐漸形成了“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院”的習慣[5]?!秹袅轰洝分杏涊d,每逢春節之前,家家不論大小家具都“灑掃門閭,去塵穢,爭庭戶?!?《陳敷農書》中說,河洛先民還把清掃保潔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凡掃除之土,燃燒之灰……取其細者和勻種子,疏把撮之,待其苗長,又撒以壅之,何患收成不倍厚也哉?!辈哑渥兂芍V語:“掃帚響,灰堆長,環境潔,多打糧”,在河洛民間廣為流傳。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也表明,河洛地區從商朝起就有了很強的環保意識。據記載,當時該地區一些城市的環境衛生設計,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當地位。如東周、唐代設計的洛邑,有“天下名都”之稱;春秋、戰國設計的大梁,有“開拓封域”之譽。陶質陰溝已在這些城市使用,考古工作者在該地區掘出的溝管,就管徑和構造上,都具有相當高的水平。據說當時該城市里設計的“都廁”,則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廁所。相比之下,英國愛丁堡城至1760年,還每晚將糞便傾倒于窗外。顯然,中國的祖先在環保方面曾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人類的環境保護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水井的發明,是人類進行環境保護在一項偉大創舉。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提升和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們產生了遠離山林,到富庶、肥沃和平坦的原野上生產和生活的愿望,而水井的發明,則使人們這種愿望成為了現實。幾千年來,人們常用“背井離鄉”來形容出遠門或漂泊無著,表明水井在古代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同時,為保護水源以防污染,開創了水質環境保護的先河。水井發明之前,人們飲水多是從江河湖泊中提取,而這些水源由于多種因素,易被污染,民眾飲之輒生疾病。水井的使用,則保護了水源,防止了水質污染,減少了疾病的發生。據考證早在4 000多年前,河洛先民就發明了水井,這在河南洛陽、臨汝、湯陰等地的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中都能找到確鑿證據。
4結語
環境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關系極為密切。人類在環境中生存發展,環境是可以被利用改造的,但必須與保護相結合。千百年來,人類在改造環境中增長才智,移山填海,種樹植林,開挖運河,建成了一個個美好家園,把大地裝點得分外絢麗;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許多負面效應,如水土流失,大氣污染,沙漠蔓延……。如果人類只是盲目沉浸在喜悅和自豪之中,不注重對環境保護,一味追求對環境的利用和改造,其后果則是難以想象的。因此,人類對環境的利用和改造,必須與保護相統一。從這一意義上講,環境保護更應該成為人類的一個永恒話題。當今我國面臨著環境污染蔓延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嚴峻考驗,人均資源日益減少,自然災害日趨嚴重,已嚴重阻礙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長足發展。早在數千年前,河洛先民所具有的環保意識和自覺實踐,至今仍對人類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587.
[2] (漢)司馬遷.史記·本紀[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39.
[3]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263.
[4] 北京大學.洛陽王灣遺址發掘報告[J].考古,1961(4):174-179.
[5]借四時節氣,定期突擊掃除,滅毒防疾保潔,更是河洛先民的良好傳統(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