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住宅的要求越來越高。近年來,“生態建筑”已成為我國及世界許多國家建筑設計的一個新理念,并逐漸成為建筑領域的一種發展趨勢。本文分析了我國近幾年來有關生態建筑的發展現狀,并且提出了現如今生態建筑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對我國有關生態建筑領域的設計對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生態建筑;問題;對策;綠化
引 言
所謂生態建筑設計,就是運用生態學的思想,按照以人為本的設計理論,從人、建筑、自然所構成的整體環境出發,設計出能夠實現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諧統一的最優關系的建筑,使建筑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生態建筑既要為人創造一個舒適的空間小環境,同時又保護周圍的大環境。無論使用哪種技術手段,都要將建筑作為一個有生命的機體,形成與自然生態相平衡的良性循環體系;通過設計、組織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有序地循環利用,創造一種高效、低耗、少廢、少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以滿足人們生活和工作的需求。
1 目前生態建筑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1 對生態建筑的認識存在偏差
不同地區對生態建筑的定義有所差異:①將生態建筑與建筑物周邊綠化等同;②認為生態建筑就是建筑物節能;③認為建筑物平面保留日后重新規劃就符合生態建筑要求等;④對生態建筑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完善。
1.2 缺乏理性研究與全局考慮
對生態建筑的研究主要為介紹各種生態技術,對生態建筑與地域自然環境的關系,生態建筑如何回應地域自然環境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夠廣泛和深入,存在不全面的輿論導向與實踐,高技化和國際化的“生態建筑”盛行。
1.3 設計最終形式與設計生態目的脫節
思想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生態建筑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紙面,實踐不足,最終建筑表現形式與初始設計生態目的脫節達不到理想效果。
2 我國有關生態建筑領域的設計發展對策
自然環境與人居環境質量的急劇惡化,對人類生存與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促使人類生態覺悟的產生。我們要從根源上解決建筑對能源和環境的影響,探究有效適應及結合自然過程的設計形式。
2.1 生態建筑從設計手法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從建筑所在地域出發,提倡使用本地的材料以及傳統技術鄉土地方的設計手法;
(2)在重視地方性的前提下,引入“適宜技術”的設計手法;
(3)將當地的自然生態與最新的生態理論相結合,利用新技術以及新材料解決生態問題的設計方法。這三種手法都是以建筑地域的具體生態環境為出發點進行設計。
2.2 生態高技建筑對建筑微氣候的關注可為三方面
(1)合適的室內濕度和溫度,充分滿足人體的熱舒適以及健康的需求;
(2)盡可能的使用自然采光;
(3)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通風。
2.3 具體的設計方法
(1)利用綠色植物
將建筑構造技術同先進的電腦控制技術相結合,生態高技建筑可以使綠色生態體系“移栽”到建筑內,令建筑內部產生良好的氣候條件以及一定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法蘭克福商業銀行的總部大廈,便是將自然景觀成功的與超高層集中式辦公建筑相融合,被稱作世界上第一座“生態型”的超高層建筑。福斯特設計有9個14.03m高的花園,沿9層高的中央通風大廳呈盤旋狀,花園的外側為可電控調節開啟程度的雙層玻璃幕墻,花園對面的大廳完全敞開,參考方位移栽多種植物及花草,這樣能夠給建筑內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使人愉快和舒適的自然綠色景觀,并保證自然通風,還能夠使陽光最大程度的照射建筑的內部。
(2)利用自然采光
光線主要由屋頂進入到室內,因此各種光線的收集、反射構件多應用在建筑的屋頂。例如皮亞諾設計的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新設計中心便是由七個長短不同的扇形體量交疊放置在一起,屋頂的交界處設置了一片傾斜天窗,提供室內照明。柏林國會大廈改造后的穹頂也是一個新型的采光設備。高層建筑中主要將中庭作為光線進入通道,在生態高技建筑的設計中能夠看到大量用于采光的中庭。陽光經過中庭進入建筑,通過陽光的收集、反射裝置到達內部空間。與這個開敞空間聯通的房間不但能夠降低一半的熱量損失,同時還可以降低制冷能耗。
(3)使用自然通風
生態高技建筑師們使用風壓、熱壓和機械輔助等手段最大程度的獲得自然通風。在基寶文化中心的設計中,皮亞諾運用了了一套高效的被動通風系統。因為當地的氣候炎熱潮濕,多風。所以盡可能的使用自然通風來進行降溫、降濕工作成為適應當地氣候、注重生態環境的核心技術。這種技術的原理是使用雙層結構,令空氣能夠自由的在弓形的表面以及垂直表面間形成對流,利用建筑的外殼開口來吸納海風,或引導建筑需要的對流。針對不同的風速以及風向,通過調整百葉窗以及不同方向的百葉配合對室內的氣流加以控制。
4 結 語
建筑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物質產品,建筑業作為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它的發展對社會進步起著積極作用,但同時對自然生態環境,對能源、資源的利用有直接的影響。建筑生態化的理念是我們人類今后發展的必然走向和選擇,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要處理好建筑與人類、自然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保證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以求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峰.生態建筑設計的原則及方法淺析[J].科技與企業,2013,05:205.
[2]楊春松,侯湛.城市生態建筑設計的策略研究[J].建設科技,2013,24:86~87.
[3]許壯聲,高星.生態建筑設計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03).
[4]顏政綱.論制約生態建筑發展的“癥結”.江西師范大學,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