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祿 王秀英
摘要
針對巴彥淖爾地區6種主要作物(小麥、玉米、花葵、油葵、籽瓜、白瓜籽)的生產成本、收益、凈收益、產出投入比的變化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巴彥淖爾地區主要作物的生產成本總體上均呈略有增長的趨勢,變化幅度不大,其中,花葵和生產成本最高,玉米其次,籽瓜最少;主要作物凈收益差異極顯著,其中,花葵凈收益最高,白瓜籽其次,小麥最低;主要作物產出投入比差異顯著,其中,白瓜籽產出投入比最高,花葵其次,小麥最低。6種主要作物中,花葵和白瓜籽的生產效益較高,小麥效益則最低。提出了選擇優質高產品種、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強化科技支撐作用、適當地調整作物結構等提高作物生產收益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巴彥淖爾;作物;成本;收益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6-01852-03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production cost, income, net income, in outputinput ratios of six varieties of major crops (wheat, corn, edible sunflower, oil sunflower, seed melon and pumpkin seed) in Bayannaoer. Results showed that production cost of major crops in Bayannaoer is slightly increasing; edible sunflower has the highest production cost followed by corn, and the lowest is seed melon; income of major crops is distinctly different; the highest is edible sunflower followed by pumpkin seed, and the lowest is wheat; outputinput ratio of major crops is also very different, pumpkin seed has the highest outputinput ratio followed by edible sunflower, and the lowest is wheat. Among the 6 varieties of crops, edible sunflower and pumpkin seed have higher production benefit, while the wheat has the lowest production benefit. In view of these situations, it came up with recommendations, including selecting high quality highyield varieties, increasing financial funds,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properly adjusting crop structure.
Key words Bayannaoer; Crop structure; Cost; Income
對農作物的成本收益研究,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研究的核心問題[1]。目前對主要糧食生產成本收益分析有2類文獻:一類是國際比較,目的是為了探討加入WTO后我國農產品的國際比較優勢;另一類是國內省際比較或對一個省的單獨分析,但目前對單個市級糧食主產區連續多年的糧食成本效益分析很少。
巴彥淖爾市位于我國北疆,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地處105°12′~109°53′ E、40°13′~42°28′ N,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之一,種植業是巴彥淖爾地區農民傳統的主要收入來源,分析該地區農作物的成本收益,對當地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筆者針對巴彥淖爾地區6種主要作物(小麥、玉米、花葵、油葵、籽瓜、白瓜籽)近5年的(2008~2012年)生產成本及收益變化進行了對比分析。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巴彥淖爾地區主要作物產出投入比差異顯著,白瓜籽與花葵、油葵、籽瓜、玉米之間差異不顯著,與小麥則差異顯著;花葵與油葵、籽瓜、玉米間差異不顯著,與小麥之間差異顯著;油葵與籽瓜、玉米間差異不顯著,與小麥之間差異顯著;而籽瓜與玉米間差異不顯著,與小麥之間差異顯著,玉米與小麥之間差異不顯著。具體來看,白瓜籽產出投入比最高,花葵其次,小麥最低。
2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巴彥淖爾地區的生產成本總體上均呈略有增長的趨勢,變化幅度不大。其中,花葵和生產成本最高,玉米其次,籽瓜最少。
(2)巴彥淖爾地區主要作物收益差異極顯著,其中,花葵收益最高,白瓜籽其次,小麥最低。
(3)巴彥淖爾地區主要作物凈收益差異極顯著,其中,花葵凈收益最高,白瓜籽其次,小麥最低。
(4)巴彥淖爾地區主要作物產出投入比差異顯著,其中,白瓜籽產出投入比最高,花葵其次,小麥最低。
(5)6種主要作物中,花葵和白瓜籽的生產效益較高,小麥效益則最低。
3提高作物生產收益的措施
提高作物的生產收益,就是要在進一步提高作物單位面積產值的同時,降低生產投入[2]。
3.1選擇優質高產品種
優良品種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產資料,是農作物產量增加的最主要的內在因素,其增產效果最直接,而且對于農民而言,利用起來最為便利和簡單,無需繁瑣的技術程序[3]。緊緊圍繞“優質、高產、高效”這一戰略目標,及時淘汰那些產量低或品質差的老品種,大力引進推廣適應性廣、抗性強、產量高、加工用途多樣的新品種,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切忌單一化,應多樣化發展。
3.2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認真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加大財政投入,提高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農業補貼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農民從事現代農業和機械化作業,把國家增加農業投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穩定下來[4]。如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普及噴灌設施,農田噴灌覆蓋率達100%,農機購置補貼比率達47%,農民種田和機械化作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3.3 強化科技支撐作用
科學技術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力量,要最大程度地發揮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品種的增產增效潛力。一方面通過積極開發與推廣新的作物栽培方式,提高單一作物產量,如番茄化控栽培(郝水源等)、向日葵早期移植(郝水源、劉雙祿等)、青貯玉米寬膜密植技術(張永清等),均在推廣中。另一方面,提高作物復種指數,提高單位面積耕地的總產量,如向日葵中期救災補植(郝水源、劉雙祿等)、向日葵麥后移植技術(郝水源、劉雙祿等)正在推廣,且效果不錯;冬麥—春麥兩茬種植(張建成等)、冬麥—馬鈴薯兩茬種植(張建成等)、麥后復種大豆(李亞珍等)均在研究中。
3.4適當地調整作物結構
作物結構調整是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調整作物結構,應以市場為導向,經濟效益優先考慮[5]。巴彥淖爾地區的農民信息意識不強,缺乏按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參與競爭的能力,生產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趨同性。因此,在保證糧食作物生產前提下,充分利用區域自然優勢,以較小的經濟投資,換取較高產量和較大的經濟利益,有針對性地進行政策支持結合科技開發,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進行作物結構調整。
參考文獻
[1]
楊易,吳永成.雅安市大興鎮主要農作物的生產成本與收益現狀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9(11):158-159.
[2] 蔣遠勝,丁明忠,林方龍,等.四川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成本收益分析[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7,25(3):357-364.
[3] 安紅倩.平山縣主要農作物產量變化分析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10):5.
[4] 張建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問題分析[J]. 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17):18-19.
[5] 張義豐,王又豐,周禮. 農業結構調整的特點、原則和方向[J].安徽農業科學,2001(2):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