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新等
摘要
林農復合系統既是生態系統也是社會生產體系,其生產要素的組合安排及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都受到社會經濟的影響。該研究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分析了林農復合系統中的幾種常見模式(林-糧、林-菌、林-菜、林-禽牧、林-藥復合經營模式)的經營特點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提出了林農復合產業化經營對策。
關鍵詞林農復合經營;優化選擇;生產要素;產業化經營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6-01858-03
Abstract Agroforestry system is not only an ecosystem but also a social production system. The combinations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groforestry managements are affected by society and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modes (forestrygrain, forestryedible fungus, forestryvegetable, forestryanimal husbandry, and forestrymedical industry) and optimiz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of agroforestry management. Finally, it proposed some strategies in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agroforestry.
Key words Agroforestry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Production factor;Industrial operations
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緩解我國人口與環境的矛盾,必須建立多效益、高產出的農林生態系統。林農復合經營系統在充分利用生態空間、挖掘生物資源潛力等方面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得到了足夠的重視和廣泛的應用。林農復合經營模式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已經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得到推廣應用[1],如三北防護林體系、長江中下游防護林體系等。林農復合系統模式多種多樣,20世紀60年代的桐-糧間作,70年代海南、云南的林-膠-茶模式,80年代江蘇的林-農-漁復合經營以及東北的林-參間作、華北的林-果農間作,90年代后期的林-藥間作、林-草-牧間作等,這些復合經營模式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農民收入,增加了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
1 林農復合經營的經濟學特性
林農復合生態系統也是社會生產體系,生產要素的組合安排、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都受到社會經濟的影響。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人口的數量、市場的供給條件、農村的經濟基礎以及交通運輸等條件,對林農復合生態系統的規劃設計、經營管理、技術措施和各類產品的數量、質量、經濟效益等都有顯著影響。
1.1社會經濟結構特征
林農復合經營是一種人工生態系統,有其整體的結構和功能,在其組成成分之間有物質與能量的交流和經濟效益上的聯系,取得系統的整體效益是系統管理的重要目的。林農復合經營在管理上比單一組分的人工生態系統有更高的技術要求[2]。系統內各要素之間具有功能和數量上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關系,通過集約經營既要使農業系統達到一定的經濟產出又要能保持和加強系統內各要素的互利共生和協調發展的關系。
1.2 資源配置結構特征
林農復合經營是在生物的物能轉化過程中形成的,轉化率越高經濟效益就越大。然而,只有合理的空間配置、時間順序和適宜的數量比例,形成對應的結構聯系,才能使之相互促進、循環利用,成為優化穩定的生產體系[3]。特別是林木生長周期長,需從經濟和生態效益的角度考慮林地面積的比例、位置配放、樹種特性、立木株行距和輪伐間作收獲以及空間結構和時間結構的配置等。
1.3資金循環特征
農林業資金循環需要經過3個階段:購買階段、生產階段、銷售階段。其資金循環的第一階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貨幣資金的形式購買生產資料;二是以貨幣資金的形式支付勞動者的報酬,這個過程的資金需要經營者預先墊付。根據農林業生產的特性,前期資金的投入可以占到總成本的60%以上,投資資金需要完成一個資金循環才能重新形成貨幣資金,實現增值。林業生產經營周期長,資金周轉慢,要實現資金的循環需要許多年,林農復合經營長短結合可以解決此問題。
1.4市場經營特征
林業投資經營過程中主要受到人為風險、市場風險、政策風險、利率波動等影響。人為風險包括林木被盜伐、破壞、火災、管護不力等。市場風險是農林產品因市場價格波動而給投資者帶來實際收益低于預期收益的可能性。作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農林產品受到國家調控政策的限制,政策的變化直接影響到林農經營的積極性和收益。長達5~6年甚至10多年的人工林投資還要面對利率變動的風險,利率上升折現率提高,意味著項目投資凈現值的下降,同時各種投入要素價格上升,導致后續投入成本增加。
1.5商品屬性特殊
林農復合經營主要是在不影響林木生長的前提下進行林內間作。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不同,不同的復合經營模式形成了對自然環境條件的各自適應的范圍,以及與生態環境相適應的作物生態類型,因此不同的農林產品也具有各自的適宜生態區,在最適宜生態區內,植物能表現出最好的生產性能和品質。復合經營的商品品種多樣化,既有林木產品也有農產品, 經營周期較長的木質商品配合經營周期較短的農產品,可以穩定收益,降低風險[4]。
2 林農復合經營的主要模式
林農復合經營的組合形式有許多種,經營模式也層出不窮[5]。該研究以目前我國平原地區栽培面積最廣、林農復合經營比較普遍的楊樹人工林復合經營為例,研究其主要經營模式及其特點。不同樹齡的楊樹要選擇不同種類的間作物,林下光照強度是影響作物生長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要根據不同的樹齡以及樹冠的郁閉度來選擇不同的間作物類型。
2.1林-糧復合經營模式
該模式一般是在3年生以下的楊樹林內間作冬小麥、夏玉米等。楊樹在造林初期生長緩慢,林內光照充足,與大田光照強度相似,通過間作農作物可以使土地得到集約利用。總成本投入較單林+單農有較大幅度的節約,并且可明顯提高氣候生產力和土地利用率,經濟產量和生物產量可提高1~3倍[9]。也可進行林-糧-經濟作物復合經營,如楊樹-油菜-花生(山芋)、楊樹-馬鈴薯-玉米-花生(大豆)、楊樹-花生-小麥。
2.2林-菌復合經營模式
分為林下直接培育和林內搭建棚舍等設施后再培育兩種形式。楊樹在5年生以上,林分郁閉度達0.6以上時,林內的光照較弱,林內的濕度、溫度、光照等條件非常適宜各種食用菌的生長。楊樹的凋謝物也可以成為食用菌的營養源,食用菌采收后,大量的培養基殘渣可以作為有機肥歸還于林地,促進樹木生長。所以在林下種植食用菌不但有利于提高楊樹林地的利用率,減少肥料的使用,而且在保證木材生產的同時增加菌類產品的輸出,提高了單位面積林地的經濟效益。在林內搭設菇棚,雖然其生產成本提高,但可以有效阻止雜草的生長,有利于調控菌類生長環境,提高食用菌的產量和質量。
2.3林-菜復合經營模式
在中幼齡階段的楊樹林內種植季節性蔬菜,或搭建塑料大棚進行反季節蔬菜的經營方式。該模式能有效提高林地的光照利用率,提高林地的總生物量。楊樹落葉與土壤微生物所形成的腐殖質能明顯提高土壤肥力;同時殘留的菜葉菜根也為楊樹提供養分,促進楊樹的生長。在經營過程中由于套種作物需要翻土、除草、施肥,提高了林地土壤的通透性和肥力,有利于林木生長。在造林初期,林內光照充分,可采用常規的大田式種植蔬菜。在楊樹中幼齡階段,宜選擇低桿蔬菜類農經作物,如油菜、雪菜、越冬蔬菜等。當楊樹進入中齡期后,林分郁閉度較高,林內光照較弱時,可在林內搭建塑料大棚等設施,在楊樹落葉后種植反季節蔬菜。
2.4林-禽牧復合經營模式
把楊樹、牧草和家畜(禽)置于同一土地經營單位并有機結合。這種方式可以選擇7~8年生的楊樹林中進行。當楊樹成片林郁閉度大于0.5時,林下不宜間作農作物,但仍適合耐陰性牧草生長,同時引入草食性畜禽進行養殖。主要種植的牧草類型有黑麥草、紫花苜蓿、蘇丹草等,養殖的家畜禽種類有草雞、鴨、豬等。既可以在林內搭建棚舍進行圈養,也可以直接在林下進行散養[6]。林下養家禽經濟效益高,同時可以減輕樹木蟲害,家禽糞便與吃剩的草渣、樹葉混合,又可以及時補充土壤養分,促進林木生長。
2.5林-藥復合經營模式
林木提供的蔽陰條件非常適合偏陰性中草藥的生長,采用集約經營能使林下種植的藥材保持較高的產量和有效成分含量,且適合品種較廣,如板藍根、薄荷、天南星等。在1~3年生楊樹林內間種黃蜀葵,投資少,見效快。在楊樹中幼齡林套種蒲公英,可一次播種多茬收獲。在林分郁閉度0.7以上的林蔭下,旱半夏、天南星仍能良好生長。
3 林農復合經營的經濟適應性分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就是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和創造產出的過程,經濟活動的目的是通過對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多的產出,經濟活動的實質是以最小的生產要素消耗獲得最大的收益。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使農業生產要素直接參與農業的生產、流通、分配,對農業生產要素進行優化組合和配置。通過對楊樹人工林復合經營模式的研究,筆者認為進行林農復合經營模式的優化選擇,必須要考慮到各種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根據經營者所具有的林地面積、勞動力、資金、技術等方面的特點,合理選擇經營模式,才能獲取最佳的經營效果。不同復合經營模式的經濟適應性見
4.1 龍頭企業帶動型
以農林產品的加工、運銷企業為龍頭,聯合農戶進行生產,由企業提供種苗、技術、飼料、加工、銷售等服務,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經營的組織模式有“公司+基地+農戶”、“基地+農戶”等。如藥品加工企業帶動性,企業與農戶簽訂經濟合同,建立相互協作的關系,實現企業和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4.2專業合作組織協調型
通過地區合作經濟組織、專業生產合作社和專業協會,或者通過一些中介組織,為農戶提供信息、資金、技術、生產資料,幫助農戶聯合經營,面對市場,降低小規模經營的市場風險。
4.3主導產品聯動型
利用當地良好的自然資源和技術、產品優勢,結合市場需求,形成區域主導產品,并圍繞主導產品進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
4.4服務組織拉動型
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由政府主管部門或大型的企業牽頭,組成利益聯合體,以一項或幾項產品為主,應用較高的技術和手段進行聯合生產、加工和營銷,實行統一的質量、規格價格,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共同應對風險。
5 結語
林農復合經營在培育林木、生產木材的同時,進行農作物和藥材的栽培、畜牧和家禽的飼養、食用菌和蔬菜的培育等,并輔以相應的中間利用和加工體系,使當地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養護,以謀求較大而持續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4]。經濟是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和創造產出的過程,林農復合經營是對生產要素進行優化組合和優化配置的過程和形式[10]。根據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的特點以及農林業生產的自然屬性,要形成高效、可持續的林農復合經營模式,必須培育龍頭企業,加強基地建設,優化要素組合,充分發揮生產要素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富豐珍,徐程揚,李廣德.我國楊樹林農復合經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25(2):221-224.
[2] 鄧華鋒.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 程鵬,曹福亮,汪貴斌.農林復合經營的研究進展[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4(3):151-156.
[4] 童婷婷,周玉新,唐羅忠.林農復合經營經濟效益評價研究現狀與展望[J].世界林業研究,2013,26(5):13-18.
[5] 王玲玲,何丙輝.農林復合經營實踐與研究進展[J].貴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物科學版,2002,21(6):448-452.
[6] 季永華.江蘇淤泥質海岸帶農林復合經營類型及模式擇優[J].林業科技開發,2010,24(2):79-83.
[7] 汪立三,汪志勤,張金榮,等.沭陽縣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經濟效益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8(11):91-93.
[8] 方升佐,黃寶龍,徐錫增.高效楊樹人工林復合經營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5,25(4):36-41.
[9] 徐錫增,呂士行,曹福亮,等.楊糧間作的生產力及其經濟效益[M]//呂士行,方升佐,徐錫增. 楊樹定向培育技術.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135-140.
[10] 周玉新,吳晶晶,唐羅忠. 林農復合經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林業經濟,2013(7):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