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世紀以來關于明清時期長江下游自然災害史研究綜述

2014-05-30 13:47:50王艷紅
安徽農業科學 2014年6期
關鍵詞:綜述

摘要關于明清長江流域自然災害史研究,學術界從各種歷史文獻中輯錄整理了大量災害史料,對歷代災害的發生頻次進行了初步統計,探討了歷史災害的成因、災情特征、發生規律、社會效應、古代防災抗災措施、歷代荒政制度演替、救荒書和救荒思想等問題,取得豐碩成果。但由于各種原因,研究還存在對資料挖掘和利用不足,對社會因素與災害發生之間關系研究不夠,理論與方法有待創新,學術交流較少等問題。

關鍵詞長江下游;自然災害;綜述

中圖分類號S-0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6-01869-04

AbstractIn terms of studies on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academics have compiled and organized a lot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bout disasters; conducted preliminary statistics on the frequency of disasters over the historical period; discussed the causes,the characteristics,the law of occurrence,social effects of historical disasters,disaster preventive measures in the ancient time,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of fighting against disasters,and books and ideas concerning this issue,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However,for various reasons,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insufficiency in exploring and using the data; the inadequacy i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factors and the occurrence of disasters; theories and methods not innovative enough; lack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Downstream areas of Yangtze River; Natural disasters; Overview

長江下游地區地處我國東部沿海,行政區劃上包括安徽、江蘇、江西、浙江和上海4省一市,面積達52×104 km2,是宋代以降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長江下游地區開發的歷史進程,始終貫穿著防治自然災害的斗爭。千百年來,長江下游地區廣大勞動人民為地區開發和江河治理,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從趨利避害,到興利除害,發展了社會經濟,創造了歷史文化,使長江下游地區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地區。明清時期更為國家財政收入的淵藪,物殷財阜,人才薈萃。研究明清長江下游這一經濟發達地區自然災害與鄉村沖突及其互動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示范價值。一方面,由于流域內人口密集,經濟相對發達,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危害程度相對也更為嚴重。另一方面,由于長江下游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抗災、防災能力較強,災害一旦發生,減輕災害損失和災后恢復的能力也較強。

據中國期刊網(www.cnki.net)搜索,僅以“明清災害”為主題的研究,2000年以來達2 600余篇,且篇幅逐年增長,顯示了明清災害史研究成為近年來學術熱點之一。

在過去關于長江流域的自然災害史研究中,我國學者從各種歷史文獻中輯錄整理了大量災害史料,對歷代災害的發生頻次進行了初步統計,探討了歷史災害的成因、歷史災害的災情特征、歷史災害的發生規律、歷史災害的社會效應、古代防災抗災措施、歷代荒政制度演替、救荒書和救荒思想等問題,取得豐碩成果,為后來的研究者排除了障礙,奠定了基礎。

1長江下游災害史料的搜集與整理

收集整理災害歷史文獻是災害史研究的基礎工作,也是推進研究工作不斷深入的必由之路,學界對自然災害史料的搜集與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為研究我國古代自然災害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

1.1全國性史料搜集與整理一些全國性災害史料中,包含了長江下游地區。這些全國性災害史料整理,具體又分如下幾種情況:

1.1.1總體考察災情歷史變化的史料整理。如李秦初《漢朝以來中國災荒年表》[1]、王龍軍《中國歷代災況與賑濟政策》[2]、鄧云特《中國歷代救荒大事年表》[3]、陳高傭《中國歷代天災人禍表》[4]、王嘉蔭《中國歷代自然災害及歷代盛世農業政策資料》[5](農業出版社,1988年)、宋正海《中國古代重大自然災害和異常年表總集》[6]、張蘭生《中國自然災害地圖集》[7]、張波《中國農業自然災害史料集》[8]和《中國農業自然災害歷史資料方面觀》[9]、陳振漢等《清實錄經濟史資料·農業編》[10]等。值得一提的是,來新夏主編的《中國地方志歷史文獻專輯·災異志》[11],廣收全國各地舊地方志資料,內容豐富、翔實。其實地方志中對天災人禍并沒有明確的定義,稱謂繁多,如五行、祥瑞、靈征、祥異等,饑荒、兵燹、匪患甚至將自然界中怪異現象不加區分也列入此類。

1.1.2專門羅列某類災情史料整理。如研究古代瘟疫的,張劍光《三千年疫情》[12];研究水旱災害的駱承政《中國歷史大洪水》[13]、《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14]涉及安慶1470~1979年的旱澇等級資料;研究地震災害的《中國地震資料年表》[15]、《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16]、《中國古今地震災情總匯》[17]等。

1.1.3關于救災思想、救災措施的史料整理。有代表性的李文海、夏明方主編《中國荒政全書》[18],系統收集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寫作和流傳下來的有關災荒和抗災救災的論著,全面反映了我國古代政府和人民應對自然災害的思想、制度、政策和措施,不但為災荒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寶貴資料,而且為今天防災、抗災和救災實踐提供了生動的歷史借鑒。

1.2關于明清長江下游地區災害史料的搜集與整理關于長江下游地區整體性史料的搜集與整理。代表性的有水利部水管司編《清代長江流域洪澇檔案史料》[19],收集了清時期長江流域主要洪澇災害的資料信息。鐘永恒主編《長江流域自然災害數據庫》[20],收集了長江流域的主要自然災害和防災減災方面的信息,主要記述了長江流域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的大型事實型數據庫,是分析研究長江流域自然災害的重要工具性參考書。

42卷6期王艷紅2000~2012年以來關于明清時期長江下游自然災害史研究綜述

1.2.1安徽地區的史料整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安徽省文史研究館自然災害搜集組對安徽近千年的自然災害資料進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完成了《安徽地區歷代旱災情況》[21]、《安徽地區水災歷史記載的初步整理》、《安徽地區地震歷史記載出版整理》、《安徽地區蝗災歷史記載初步整理》、《安徽地區風雹雪霜災害記載初步整理》[22-24]等。安徽省水利勘測設計院1981年編《安徽省水旱災害史料整理分析》[25],利用方志資料并參照其他文獻,對安徽省近2000年來水旱災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制成了安徽省歷史水旱記載表和全省府州縣歷史水旱記載資料年數統計表及全省分區歷史水旱發生次數分級統計表、全省特大水旱發生的年發表。

1.2.2江蘇地區的史料整理。施和金等編著《江蘇農業氣象氣候災害歷史紀年(公元前190年—公元2002年)》[26],從二十四史、地方志等歷史文獻記載中輯錄了江蘇地區農業氣象氣候災害水、旱、雹、蝗、潮、凍等災害情況。

1.2.3江西地區的史料整理。江西省水利廳水利志總編輯室編《江西歷代水旱災害輯錄》[27],從歷史文獻中輯錄了關于江西水旱災害的有關記載,并附有水旱災害周期分析表,對研究江西水旱災害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1.2.4上海地區的史料整理。火恩杰等主編《上海地區自然災害史料匯編:公元751—1949年》[28],搜集整理了自上海地區建制以來有關災害的史料文獻記載。袁志倫、金云編集《上海近兩千年洪澇風潮旱等災害年表》《上海近兩千年洪澇風潮旱等災害年表續表》[29-30](,以表格的形式展現了上海地區近兩千年的旱澇災害風潮旱災等文獻輯錄。

2關于長江下游災情史的全面研究

美國學者約翰·麥克尼爾以比較的眼光將中國看成是一個千余年來“具有最大的生態互補性的國家”,并且具有“特別重要的國家環境政策”之特色[31]。斯波義信討論了杭州灣南岸地區從中唐到清代的開發,自中唐至明初,先進的水利技術被引進長江下游地區,有助于該地區的發展;但晚明至清代,發生的大規模向山區拓墾的現象,則證明了環境危機已經降臨此區[32]。美國學者安·奧思本(Anne Osborne)把清代中葉浙江、江西與安徽南部間的丘陵邊界之環境危機,和附近低地上因“近期可能的集約耕作”所引起的人口壓力相關聯[33]。張玉玲等從明清時期長江流域氣侯的寒暖特征、旱澇狀況、以及嘉陵江流域、洞庭湖區太和湖流域氣候特的這3個方面來研究明清時期長江流域氣象氣候變遷[34]。

3對中國災害類型的專題研究

(1) 關于瘟疫的研究 。 澳大利亞學者費克光(Carney T.Fisher)探討了中國鼠疫的成因及其災況[35]。程愷禮(Kerrie L.MacPherson)則分析了中國霍亂發生的成因及其影響[36]。悉尼大學鄧海倫(Helen Dunstan)是西方長期從事中國災荒問題研究且成績較突出的學者。其代表作《明末時疫初探》對明末發生在華北和浙江地區的瘟疫的分布、流傳及對人口造成的影響作了深入分析[37]。

(2)關于蝗災的研究。 滿志敏考察了崇禎后期長江沿江地區的蝗災概況及原因[38]。

(3)關于水旱災害的研究。汪潤元等《清代長江流域人口運動與生態環境的惡化》[39]、史德明《長江流域水土流失與洪澇災害關系剖析》[40]、黃忠恕《長江流域歷史水旱災害分析》[41]等學者則著重從河道變遷與生態環境變化等方面,對長江流域水旱災害作了探討。

4對長江下游分地區災情研究

關于長江下游分省分地區的自然災害研究,總體而言成果不夠豐富,具體而言各省各地區研究成果呈現了不均衡的研究態勢。明清安徽地區自然災害研究相對較多,如李家年等《安徽省長江流域近500年水旱災害淺析》[42],分析了明清皖江水旱災害情況;莊華峰等《安徽古代沿江圩田開發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43],論述了安徽地區圩田開發積極作用,但也因過度圍墾而造成了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張崇旺《明清時期自然災害與江淮地區社會經濟的互動研究》[44],系統考察了明清時期的自然災害與江淮地區社會經濟互動過程;他還以災害學、歷史學等學科的方法,比較系統地探討了明清時期江淮地區蝗災的幾個階段以及時空分布特點和影響因素[45];汪志國《明代安徽自然災害及災荒救治》[46]梳理了明代安徽地區自然災害類型,探討了明代對安徽災害的救治措施,統計了1644~1840年安徽水災旱災次數、頻率分布、特點等[47]。

關于明清時期江蘇地區自然災害。余新忠《道光時期江蘇荒政積弊及其整治》[48]、王日根《明清時期蘇北水災原因初探》[49]、徐建青《清代康乾時期江蘇省的蠲免》[50]、張紅安《明清以來蘇北水患與水利探討》[51]、吳滔《論清前期蘇松地區的倉儲制度》[52]等,或對荒政或對某次災害或對江蘇局部地區災害開展研究,總體上對江蘇省沿江區域的整體性研究還不夠充分。

關于明清江西、浙江地區的自然災害,僅見有陳書《清代江西災害探略》[53]、衷海燕《明清時期江西水旱災害與疫病流行》[54]、沈錦花《浙江省近534年旱澇發生規律、突變分析及趨勢預估》[55]等學者撰寫了數篇論文探討水旱災害情況。而明清上海地區的自然災害,則未見有專文研究。

5明清時期長江下游自然災害規律性研究

張秉倫、方兆本主編《淮河和長江中下游旱澇災害年表與旱澇規律研究》[56],在系統收集整理長江中下游旱澇史料的基礎上,運用計算機數據庫技術,建立了相應的旱澇資料數據庫,并對1470~1975年旱澇等級資料進行了流域旱澇規律的分析,具有較強的分析研究的工具性價值。陳雪英、毛振培主編《長江流域重大自然災害及防治對策》[57],分析了歷史上長江流域自然災害及其地域分布,考察了歷史上長江流域的抗災進程。由于該書的重點放在解放后,故歷史時期論述內容較少。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編《長江志:自然災害》[58],記敘了長江地區災害特性、災害成因和災害的時空分布,實錄了2000多年來的歷史災害年表和重大典型年災害,為分析研究長江地區歷史災害提供了參考。

6災害應對工作的研究

法國學者魏丕信(PierreEtienneWill)關于荒政制度的研究成果突出,其代表作《18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對明清荒政問題展開了全方位的研究[59]。鄧海倫《十八世紀中國官方對環境問題的看法與政府的角色》[60],援引清代有關政策文獻,探討中國官員熱心環境以便養活日漸擴張的人口,而非為了改善每人平均財富。鄧海倫從高級官員奏折中對囤戶的態度入手,分析了18世紀與賑災有關的政治、法律等官方因素與地方民情的關系。此外,其《試論留養資送制度的廢除》[61]還利用檔案數據對此前少有人關注的留養資送制度進行論述,分析了這一福利救濟政策廢除的原因及其廢除的影響。日本學者稻田清一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對賑災過程中嘉定、寶山兩縣“分廠”制度確立和衍化過程的考察,以及對清末鎮董的身份、角色、職責和管轄區域的探討,探索傳統鄉村的賑濟和管理模式(《清代江南的救荒與市鎮——關于寶山縣和嘉定縣的“廠”》)[62]。崛地明利用日本外務省記錄中發現的日文史料《江北饑饉調查報告書》,探討了清末救災活動中官賑與義賑的關系以及義賑與官方的關系(《光緒三十二年江北大水災與救荒活動》[63])。美國學者李明珠(Lillian M.Li)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檔案數據中較系統的糧價數據,分析了華北地區糧價演變的長期趨勢和原因,探討了國家的救荒政策和保護措施在減輕自然災害影響方面的作用[64]。臺灣學者羅麗馨借助大量史料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分析了明代災荒時期民生狀況及由此所引起的社會問題,探討了漕米改折、截留漕糧、平糴、煮粥、轉運米糧等官府救濟措施及其局限[65]。

7明清時期救荒倉儲制度的研究

美國學者肖公權(KungChuan Hsiao)《中國鄉村:19世紀的專制統治》第5章“災荒控制:社倉和其他倉儲”專述清代倉儲的救荒功能[66]。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海外學者關于明清倉儲制度的研究成果大批涌現,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魏丕信和王國斌(R.Bin Wong)等人的成果,如《18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1500-1850年間長江中下游災荒與經濟變化的發生及反映》、《清代國家糧食儲藏:管理與控制諸問題》、《養育人民:1650-1850年間中國的國營民倉系統》、《清代中國的饑荒惡魔》等),兩人合著《養育人民:1650-1850年間中國的國營民倉系統》對清代的常平倉、義倉和社倉制度作了透徹而全新的分析,他們從明清檔案中獲得大量的糧儲數字和倉儲管理方面的新數據,在糧儲的技術、計算方法、出納管理、腐敗控制等方面作了很細致的實證研究。《清代中國的饑荒惡魔》特別強調了備荒倉儲系統的官督民辦性質[68]。

8災害與社會變動關系研究

關于災害環境與社會變動關系研究,學界成果不多見,代表性成果是馮賢亮通過對明清時期江南地區自然與社會環境多重變動的考察,提出了一個區域社會協調、控制、發展的理論模式,即人類社會總是在經過反應、重新調整或采取相應控制來適應環境的變化,在不同的情況下,表現出社會不同階層的差異和地區上的差異,并經過一定程度的波動變化后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以適應新的環境,從而促使區域社會經濟的穩定和持續發展[69]。

9關于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長期以來,學術界較為常用的理論與方法主要包環境生態學、氣候學、地理學、生物學、水文學、計算機技術等自然科學。近年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文獻學、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等逐漸得到運用,并且有出現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綜合運用的趨勢,如鄧海倫《十八世紀中國官方對環境問題的看法與政府的角色》[70],從環境生態學與社會學相結合;魏丕信和王國斌《1500-1850年間長江中下游災荒與經濟變化的發生及反映》,將經濟學、社會學、災害學相結合[68];莊華峰等《安徽古代沿江圩田開發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則將文獻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學、生態環境學加以綜合運用,這種新的研究視角值得借鑒[71]。

10有待深化和關注的問題

總體而言,明清長江下游地區自然災害研究出現了較多的研究論著,但從該區域的重要性、災害的典型性而言,現有研究還需進一步深入和拓展,至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史料整理來看,全國性的史料較多,而長江下游地區的史料整理不夠;單就長江下游地區各地區史料整理工作也不均衡,安徽地區較為豐富,上海其次,江西、江蘇、浙江則較少。

(2)與豐富的史料整理相比而言,無論國內外,研究成果顯得尤為不足。一方面災害專題性研究不夠,明清長江下游地區蝗災、瘟疫、水旱災害等專題論文分別只有一兩篇,無論災害的種類研究、還是災害的深度研究,均遠遠不夠。另一方面,各地區研究程度也不同,安徽地區研究相對較多,其次江蘇,江西、浙江地區的研究僅有數篇,而上海地區則無專文研究。

(3)在已有的研究中,關于地形、氣候、水系等自然因素的較多,而對人類活動等社會因素及其與自然災害發生之間的關系關注度不夠。

(4)在整體性與專題性研究中,災害史一般性的描述較多,而對災害與鄉村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研究較少;零散、簡略和依附性的論述較多,系統全面的主題性研究較少;分地區專題研究較多,整體性研究不夠,尤其是分地區之間的比較研究更是不足。

(5)在已有研究理論與方法中,有運用自然科學方面的,有運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但總體上顯得單一。筆者認為應進一步加強兩者理論與方法的綜合性運用,如將自然科學中的環境生態學、氣候學、地理學、生物學、水文學、計算機技術等,與人文社會科學中的民俗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人口學等相結合,實行多學科交叉與滲透,多維度、多視角地審視災害的發生、發展及其影響,從而推動長江地區自然災害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 李秦初.漢朝以來中國災荒年表[J].新建設,1931(14):23-35.

[2] 王龍軍.中國歷代災況與賑濟政策[M].重慶:獨立出版社,1942.

[3] 鄧云特.中國歷代救荒大事年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4] 陳高傭.中國歷代天災人禍表[M].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出版,1939.

[5] 王嘉蔭.中國歷代自然災害及歷代盛世農業政策資料[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8.

[6] 宋正海《中國古代重大自然災害和異常年表總集[C].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2.

[7] 張蘭生.中國自然災害地圖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8] 張波.中國農業自然災害史料集[C].西安:陜西科技出版社,1994.

[9] 張波,張綸,李宏斌,等.中國農業自然災害歷史資料方面觀[J].中國科技史料,1992(3):9-13.

[10] 陳振漢,熊正文,李諶,等.清實錄經濟史資料·農業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11] 新夏.中國地方志歷史文獻專輯?災異志[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12] 張劍光.三千年疫情[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13] 駱承政.中國歷史大洪水[M].北京:中國書店,1996年.

[14] 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C].北京:地圖出版社,1981.

[15] 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歷史地震組.中國地震資料年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16] 謝毓壽,蔡美彪.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G].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17] 樓寶棠.中國古今地震災情總匯[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18] 李文海,夏明方.中國荒政全書[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

[19] 水利部水管司.清代長江流域洪澇檔案史料[M].北京:中華書局,1991.

[20] 鐘永恒.長江流域自然災害數據庫[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1] 安徽地區歷代旱災情況[J].史學工作通訊,1957(2):19.

[22] 安徽地區水災歷史記載的初步整理[J].安徽史學通訊,1959 (Z1):160.

[23] 安徽地區地震歷史記載出版整理[J].安徽史學通訊,1959(2):41-48.安徽地區蝗災歷史記載初步整理[J].安徽史學通訊,1959(2):49-56.

[24] 安徽地區風雹雪霜災害記載初步整理[J].安徽史學通訊,1960(1):64-81.

[25] 安徽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安徽省水旱災害史料整理分析[Z].1981.

[26] 施和金,張海防,楊峻.江蘇農業氣象氣候災害歷史紀年(公元前190年—公元2002年)[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7] 江西省水利廳水利志總編輯室.江西歷代水旱災害輯錄[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28] 火恩杰,劉昌森.上海地區自然災害史料匯編:公元751—1949年[G].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29] 袁志倫,金云.上海近兩千年洪澇風潮旱等災害年表[J].上海水利,1985(1):47-91.

[30] 袁志倫,金云.上海近兩千年洪澇風潮旱等災害年表續表[J].上海水利,1985(1):47-91.

[31] 約翰·麥克尼爾.由世界透視中國環境史[C]//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所,1995:39-66.

[32] 斯波義信.環境與水利之相互關系:由唐至清的杭州灣南岸地區[C]//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所,1995:271-294.

[33] 安·奧思本.丘陵與低地:清代長江下游地區的經濟與生態互動[C]//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所,1995:349-384.

[34] 張玉玲,吳宜進.明清時期長江流域氣象氣候變遷[J].科技信息,2006(4):9-10.

[35] 費克光.中國歷史上的鼠疫[C]//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所,1995:673-746.

[36] 程愷禮.霍亂在中國(1820-1930):傳染病國際化的一面[C]//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所,1995:747-798.

[37] 鄧海倫.明末時疫初探[J].清史問題,1975(3):1-59.

[38] 滿志敏.明崇禎后期大蝗災分布的時空特征探討[M]//《歷史地理》第6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32-244.

[39] 汪潤元,勾利軍.清代長江流域人口運動與生態環境的惡化[J].學術季刊,1994(4):132-141.

[40] 史德明.長江流域水土流失與洪澇災害關系剖析[J].水土保持學報,1999(1):2-8.

[41] 黃忠恕.長江流域歷史水旱災害分析[J].人民長江,2003(2):3-5.

[42] 李家年,魏榮萍.安徽省長江流域近500年水旱災害淺析[J].人民長江,2000(7):22-23.

[43] 莊華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開發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4(2):102-106.

[44] 張崇旺.明清時期自然災害與江淮地區社會經濟的互動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4.

[45] 張崇旺.明清時期江淮地區的蝗災探析[J].古今農業,2007(1):65-74.

[46] 汪志國.明代安徽自然災害及災荒救治[J].池州學院學報,2011(4):16-22.

[47] 汪志國.清代前期安徽自然災害的歷史考察:1644-1840[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4):81-88.

[48] 余新忠.道光時期江蘇荒政積弊及其整治[J].中國農史,1999(4):67-70.

[49] 王日根.明清時期蘇北水災原因初探[J].農業考古,1995(3):167-171.

[50] 徐建青.清代康乾時期江蘇省的蠲免[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0(4):87-98.

[51] 張紅安.明清以來蘇北水患與水利探討[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0(6):66-70.

[52] 吳滔.論清前期蘇松地區的倉儲制度[J].中國農史,1997(2):40-49.

[53] 陳書.清代江西災害探略[J].南方文物,2007(4):194-195.

[54] 衷海燕.明清時期江西水旱災害與疫病流行[J].撫州師專學報,1999(4):92-96.

[55] 沈錦花.浙江省近534年旱澇發生規律及突變分析[J].氣象,2005(10):77-80.

[56] 張秉倫,方兆本.淮河和長江中下游旱澇災害年表與旱澇規律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57] 陳雪英,毛振培.長江流域重大自然災害及防治對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58]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長江志:自然災害[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59] 魏丕信.18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60] 鄧海倫.十八世紀中國官方對環境問題的看法與政府的角色[M]//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自然災害與中國社會歷史結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61] 鄧海倫.試論留養資送制度的廢除[M]//李文海,夏明方.天有兇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上海:三聯書店,2007:112-145.

[62] 稻田清一.清代江南的救荒與市鎮——關于寶山縣和嘉定縣的“廠”[M]//甲南大學紀要·文學編:第86號,1993.清末江南的“地方共事”與鎮董[M]//甲南大學紀要·文學第109號,1999.

[63] 崛地明.光緒三十二年江北大水災與救荒活動[M]//李文海,夏明方.天有兇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上海:三聯書店,2007:353-389.

[64] 李明珠.華北的糧價與饑荒[M]//李文海,夏明方.天有兇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上海:三聯書店,2007:22-40.

[65] 羅麗馨.明代災荒時期之民生[J].史學集刊,2000(1):37-38.

[66] 肖公權.中國鄉村:19世紀的專制統治[C]//Rural:Imperial Control in the 19th Century.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2.

[67] 王國斌.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68] 清史所.塞納河畔兩史家——魏丕信研究成果簡介[EB/OL].(2009-10-19) 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4372.

[69] 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0] 鄧海倫.十八世紀中國官方對環境問題的看法與政府的角色[C]//劉翠溶,伊懋可.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5.

[71] 莊華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開發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4(2):100-104.

猜你喜歡
綜述
2021年國內批評話語分析研究綜述
認知需要研究綜述
氫能有軌電車應用綜述
高速磁浮車載運行控制系統綜述
5G應用及發展綜述
電子制作(2019年10期)2019-06-17 11:45:16
SEBS改性瀝青綜述
石油瀝青(2018年6期)2018-12-29 12:07:04
NBA新賽季綜述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7:52
深度學習認知計算綜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法醫學雜志(2015年2期)2015-04-17 09:58:4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99re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久久免费看片| 国产小视频网站| 色综合日本|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激情亚洲天堂|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成人资源|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成人一区在线|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欧美色视频日本| 伊人久综合|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青草热| 国产精品蜜臀| 91精品亚洲|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婷婷午夜影院|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色播五月婷婷|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欧美性色综合网|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国产91视频免费|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三级|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无码免费试看|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免费无遮挡AV| 色婷婷电影网|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色爽网免费视频|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国产黄色免费看| 久久一级电影| 国产精品爆乳99久久|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91色在线|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欧美一道本|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丝袜第一页|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91精品视频播放|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黑丝一区| 9966国产精品视频| 午夜综合网|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日韩黄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