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會計要素的分析,指出了在會計實務中,應遵循的核算原則和在納稅籌劃方面兩者的區別,既要維護稅收的尊嚴,又要利用稅收優惠,為企業節約開支,使企業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關鍵詞:納稅籌劃會計稅收差異
稅收籌劃是指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通過對納稅主體的經營活動、投資行為等涉稅事項作出事先安排,以達到少繳稅或遞延納稅目的的一系列謀劃活動。使納稅主體減少稅收負擔、節約稅收支出、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隨著市場經濟的日趨完善和發展,營改增稅制的進一步推進,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須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生存力,而企業提高競爭力和生產力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努力做好稅務籌劃,盡可能的減輕企業的負擔,達到價值最大化。
稅收和會計制度有很多的不同點,無論是從內容上、資產要素上、負債要素上,還是從所有權權益要素上、收入要素上、費用要素上、利潤要素上分析,兩者之間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稅收籌劃就是要運用這些差異來預先安排涉稅事項以達到節稅的目的。
從內容上看,稅收制度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和無償性,主要規范的是征稅行為和納稅行為,而會計制度是為了滿足各方及時的了解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成立的,主要規范的是會計核算行為。從處理方法看,稅法是“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的結合,而會計制度則必須在兩者之間選擇一個,并且一旦選定就不可以隨意更改。從制定目的看,稅法是通過采取一定的強制性措施來保證國家取得合理的財政收入,進而引導社會投資,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還對會計制度的規定存在約束和控制作用,而會計制度通過真實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等,為投資者提供了很多的參考資料,讓投資者對該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同時這些會計資料也是納稅的主要依據。
在資產要素中,二者存在入賬價值、折舊與攤銷、收入處理、減值準備等方面的差異。①資產入賬價值的差異。兩者在資產入賬價值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稅收的范圍更廣泛一些,包括實際支出和完全價值,但是會計處理僅僅包括實際的支出或者實際的價值。②資產折舊與攤銷的差異。會計處理一般都會要求加速折舊和提前攤銷資產,但是稅法則必須在資產折舊和攤銷前加上一些必要的限制性條件。③資產收益處理的差異。就拿投資收益來說,稅法一般會把其當作當期投資收益處理,并且規定計算納稅,而會計則會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處理,比如作為債權處理或作為當期損益處理等。④資產減值準備的差異。一旦發現資產減值,需要提前做一些準備工作,比如壞賬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等八項,但是稅法只承認壞賬準備,在繳納稅款時要做納稅調整,并且在做壞賬準備的過程中很多方面都有著嚴格的限制。
在負債要素中,二者存在預計負債、放棄債權、借款費用等方面的差異。①預計負債的差異。稅法不承認這些負債,堅持實際支付原則,而會計則會參考相關標準合理的計提可能發生的負債。②放棄債權的差異。對于放棄債權稅法的處理方式是直接把其加入到營業外收入,并且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納稅。而會計對于各種放棄債權會計處理會把其轉為資本公積,以增加所有者的權益。③借款費用的差異。對于借款費用的處理會計和稅收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比如借款范圍,會計僅僅限于購建固定資產的借款費用,但是稅法的范圍就大得多,除了上述之外,還可以購置無形資產和借入資金投資的借款費用等。
在所有者權益要素中,二者在處理接受資產捐贈、轉增資本業務上存在差異。①接受資產捐贈的差異。在接受資產捐贈的時候需要了解清楚實際的情況,比如自身企業是內資還是外資、捐贈資產是現金還是非現金等,因為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影響到最后的結果。具體來說就是會計規定如果是內資企業接受資產捐贈可以直接入賬,如果是外資企業接受資產捐贈需要先計算應納所得稅,然后再轉成資本公積。而稅收則明確規定外資企業接受資產捐贈必須納稅,如果是內資企業接受非現金資產捐贈可以不納稅,但是如果是接受現金資產則沒有明確規定其是否需要納稅。②轉增資本的差異。會計對轉增資本可以直接入賬,但是稅收要求在個人所得稅范圍內的那部分必須依照相關的標準進行扣除,同時作相應的財務處理。
在收入要素中,二者主要存在收入、銷售額、應稅收入、收入確認等方面差異。①收入的差異。會計上的收入主要體現在日?;顒又?,比如企業銷售商品、提高勞務等過程中得到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稅法上的收入是一個廣義上的概念,它包括很多的內容,比如租賃收入、生產經營收入、財政轉讓收入等。②銷售額的差異。會計上的銷售額主要是指銷售商品、提高勞務而取得的價款,而稅法上的銷售額除了以上所說的價款,還包括代墊款項和代收款項等價外款項。③應稅收入的差異。在應稅收入方面兩者之間也存在差異,稅法上的應稅收入比會計上的范圍更廣,這是因為會計上的應稅收入主要是指企業對外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而取得的收入,但是稅法上的應稅收入除了包含上述條件,對于實際上可以視同為銷售行為的收入也包含在內。④收入確認的差異。會計上確認商品銷售收入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一是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已經轉移給了購貨方;二是保證企業擁有與此相關的經濟利益;三是可以科學的計量相關的收入和成本;四是企業沒有對該商品實施控制,也沒有該商品的繼續管理權。但是稅法對此沒有這么多的限制,一般來說都是參考交易的結算方式來確認應稅收入或是納稅義務發生時間。
在費用要素中,二者存在營業成本、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等方面差異。①營業成本的差異。會計處理在計算相關營業成本的時候,一般是按照實際發生額計列工資及相關費用,但是稅法卻不同,除非有明確的其他規定,一般來說納稅人的工資費用都是按計稅工資及按計稅工資計提的相關費用扣除。②營業費用的差異。對于一些營業費用的處理,比如廣告費、宣傳費、傭金支出等,會計和稅收兩者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會計會依照實際發生額列支,而稅法則對這些營業費用有著不同的處理,有的不進行扣除,有的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扣除。③管理費用的差異。對于一些管理費用的處理兩者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會計上處理管理費用時一般會按照實際的支出列支,但是稅法的要求更加嚴格,有的管理費用可以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扣除,有的則根本不能被扣除。④財務費用的差異。會計會按照實際的情況列支財務費用,但是稅法一般會按照一定的標準來進行扣除,并且在扣除時必須提高相關的依據。
在利潤要素中,二者主要存在應納稅所得額增加項目和減少項目兩個方面的差異。①應納稅所得額增加項目的差異。所謂應納稅所得額增加項目就是指一些贊助費、罰款罰金、捐贈支出等項目,這些項目都是與取得應稅收入無關的支出項目,對于這些項目,會計會依照實際的情況進行列支,但是稅法則不同,稅法對其中的一些項目沒有明確的進行扣除,另外一些項目也只是按照一定的限定標準進行扣除。比如捐贈支出,會計處理只要知道具體的金額就可以把其計入營業外支出,但是稅法就沒有那么簡單了,需要考慮很多的因素,比如這些捐贈是貨幣還是實物、是公益性質的還是非公益性質的捐贈等,因為稅法對于每一種情況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只有把這些都了解清楚了,才能進行具體的操作。②應納稅所得額減少項目的差異。會計上會把這部分收入直接的計入利潤總額,但是稅法上先在會計利潤中扣除那些免征稅或不需征稅的項目,然后再計算征收所得稅。
其實在實際的生活中,稅收籌劃的模式和套路是千變萬化的,它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所以,在稅收籌劃過程中,應該針對不同的實際情況,采取最合適的稅收籌劃方法。只有企業最大限度的利用好了各種稅收優惠政策,選擇了最有利于本企業的稅法條款,才能保證企業的利潤最大化。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編寫.稅法[M].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社,2012.
[2]稅法Ⅰ[M].中國稅務出版社,2013.
[3]稅法Ⅱ[M].中國稅務出版社,2013.
[4]劉永康,張梅玲.企業納稅籌劃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集體經濟,2011.
[5]李榮錦.基于有關會計處理方法選擇的納稅籌劃[J].財會研究,2006(05).
作者簡介:楊璟(1971-),男,甘肅天水人,1991年畢業于贛州地質學校財務會計專業,高級會計師,本科,管理學學士,現任計劃經營管理科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