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題班會是中專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勢下,如何發揮主題班會的育人優勢,為中專學校德育創新工作方法,顯得更為重要。結合學校工作實際,闡述幾種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踐經驗,為兄弟院校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德育 主題班會 方法 實效
德育即育德,是把一定的社會政治準則、思想觀點、道德規范、法紀規范和心理需求,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法紀素質的教育,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德育工作因教育對象的不同,而應采用不同的方法。中等職業中專學校的德育課與其它學校的德育不同,中等職業中專學校教育中的職業性,決定了職業教育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它要求教育者在德育課活動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強調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德育思想,通過多種渠道,最終使學生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為畢業后從事職業工作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德育又有自己的規律,要想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深化素質教育,適應新時代的發展,筆者認為必須做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法結合,以求創新,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主題班會是德育工作的手段,如何開展主題班會是學校德育工作重中之重,那么如何開展主題班會呢?
1 采用直觀法,激發學生的理性認識
在主題班會中,班主任可根據主題,組織尋找形象生動、富有情趣、感人心脾,而且蘊含著豐富思想內容與哲理的圖畫、圖片等素材恰當地結合課本進行教學開展活動。班主任先通過采用直觀法,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析圖想象,繼而在引導學生從畫中獲取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點化明理,圖文配合,啟發疏通,逐步深入,由此可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如以《崇尚科學 反對迷信》這個活動專題,教師可以結合實際也就是根據現在正巧進行的《崇尚科學,反對邪教》圖片宣傳教育,找來宣傳畫融入課堂,營造教育氣氛,再運用多媒體播放法輪功練習者在首都天安門廣場自焚的殘忍的境頭,特別播放北京西城區德勝門西大街發生的傅怡彬弒父殺妻案和海南省澄邁縣老城鎮玉堂村的“法輪功”癡迷者邱德豐喪失人性地砍死親叔叔的新聞簡報,讓學生直接看到現實生活中、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事情。然后提出思考:是誰剝奪了年輕的生命?為什么法輪功練習者會這樣殘忍?法輪功真的那么神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何在?他們為什么喪失了人性?什么是真正的科學?等等。
而后,盡可能讓學生各抒已見,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通過學生的熱烈討論和班主任有意識的引導,同學們就能挖掘出主題中所蘊含的更深一層的潛在含義,由表象的初步認知到本質的加深理解。領悟到現實社會中存在的李洪志及邪教“法輪功”的那一套歪理邪說的罪惡的“嘴臉”。充分認識它是扭曲靈魂,摧殘人心,泯滅人性,殘害家庭,危害社會的一種精神毒品。懂得邪教不除,民無寧日;殺人害命,法理難容的道理。明確科學知識對現代化的我們社會的重要性。就會深悟伯特蘭·羅素語:“科學是訴諸于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于權威的,不管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些確切的知識——我是這樣主張的——都屬于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于神學”的哲理。理解“科學”與“迷信”的區別,也會加深理解:創新也是科學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突破,科學就不會有進展。在科學的道路上,勝利往往只屬于敢于創新、敢于突破的佼佼者。這樣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進取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獲得發自內心深處的感悟與理性的認識。
2 采用情境法,激起學生的思維火花
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因特網已連通校園,教學輔助設備飛速發展,特別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對德育教學起更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根據德育內容和教學目標,班主任可以恰當地組織創設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直觀形象為主的具體生動的教學場境、環境氛圍,以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得學生自然地溶入意境之中,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因為心理學的理論認為:作為情緒的概括化、穩定化的表現,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和深刻性的情感,它和認識過程是緊密聯系的。情感作用于人的認識,既可以推動,也可以阻礙認識過程的發展。喜悅的心情,適度的情緒(情感)可以使人注意集中,思維開擴,思路清晰,腦力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從而做出最佳成績。
如組織進行《獻身教育,報效祖國》這一專題,可以從釋題入手,先闡述“素質教育呼喚高素質的教師”,“敬業愛業”,“報效祖國”等觀點,讓學生獲取知識層面的認識,然后,用多媒體投示發表在2001年12月《中國教育報》上,描述記者采訪海南島上最貧困的黎鄉苗寨,走訪那些幾乎從未走出過大山的教師們的文章:白沙縣南開鄉中學的僅存的一名民辦教師王光輝老師,以每月160元的民辦教師工資,養活全家4口人……他說“……雖然這些年工資只有幾十元、一百多元,但我履行教師職責時,并不去想我拿的是多少錢。我總是自己有多少能力,就給學生多少?!焙樵剖?963年從當時的華南師范學院物理系畢業,而趕著學雷鋒的熱潮,漂洋過海來到白沙扎根落戶的。當有人問他:“38年里,你沒有猶豫、后悔過來白沙嗎?”他語氣堅定地回答:“沒有,因為黎山需要我,我的事業在黎山”……通過這些事例,使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在海南,像王老師、胡老師這樣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當地的教育事業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
再接下來播放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片斷,讓學生在電影創造情境的感染下懂得:因為邊遠地區教師的奇缺,才找一個十三歲的魏敏芝到水泉小學代課;要懂得,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離不開農村的基礎教育,農村生產力的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依靠知識、依靠教育。切記:在中國,平均每年至少有一百萬名兒童因家庭貧困而失學。在這令人激動的氛圍中,引導學生展開激烈的演說、討論,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同時穿插進行全體學生合唱《把根留住》、《大中國》等愛國主義歌曲。如此熏陶,將可激起學生的思維火花,激起學生的熱情,使學生自然進入意境之中,主動參與探求知識的全過程,道德、情感在不自覺中升華。立志努力學習,學好本領,立志不再讓“放羊”、“賣錢”、“娶老婆”、“生娃”的悲劇重新出現。
如此這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強調學生自我教育的德育思想便得到體現。
3 采用激勵法,激發學生的行為動機
心理學的理論認為,情感和認識過程是緊密聯系的,情感的調節可以把行動引向合理的軌道。班會課中,教師要采用激勵法盡力激發學生的行為動機,作具體的行為指導,這樣變靜態為動態,變枯燥說教為直觀感受,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多種器官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全方位參與,進行立體化滲透,活動取得的效果更為可觀。如以《講文明重禮儀》為主題,教師可以把活動班級分成若干個小組,分別表演在校園生活或社會生活中常遇到的小磨擦時,不同的人所進行的正反兩方面的處理情況。讓學生看出發生小磨擦后,因處理方法不當而造成的“反目成仇”的可惡行為;同時也看到磨擦雙方因注重“講文明、講禮貌”相互謙恭禮讓而和睦相處的可喜一面,以及待人接物、社會公德等角色的表演。
最后,提出“為什么要講文明,講禮貌?”“說一說當你接受禮貌相待是何心情?”等等,分組進行討論。這樣,在情境交融的氣氛中,學生就會懂得講文明、重禮儀的必要性,它是做人的基本品質;懂得禮貌、禮節和禮儀的真正本質:都是人們在社交中表現出來的,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友好;懂得同學間講禮貌的著手之處:首先,同學之間要相互尊重,不可傷害別人的自尊心。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同學之間也要講禮貌,如校內遇到要相互問早、問好,請教發問時別忘了講“請”、“麻煩”等詞,有過失時別忘了講“對不起”等;再次,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相互謙讓。也就是說,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目標在情境交融的氣氛中得到了落實。讓學生懂得從時代需要、個人成長需要,自覺養成講文明、有禮貌的行為習慣。筆者跟隨2000級中專班搞德育活動時,曾用此法來組織,學生感到收獲很大,效果不錯。通過《創建先進班集體》主題班會,討論先進班集體的內涵,提高學生對先進班集體的的認識;讓學生知道如何去創建先進班集體的具體做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接受感染、啟迪和教育;使學生在爭優創先中增強進班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激發學生奮發向上,追求真識,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從而達到提高全體學生德育水平的目的。
4 采用實踐法,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主題班會活動中,應跟其他文化課有所不同,學生在活動中激起了動機,必然轉化成行動。班主任可充分挖掘德育活動性強的特點,注重各個環節的活動訓練,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明白道德觀點,并運用所學道德觀點指導自己的道德行為。如在《我不趕時髦》和《塑造健康人格》等主題,組織時首先選好主持人,主持全班借助教材“讀一讀”、“想一想”和“議一議”。如讀“人格有著獨特的魅力和難以想象的影響力,是做人的基礎,是人的靈魂的折射;人格是成就事業的先決條件,是實現人生理想的助推器”,“人格是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是一人的能力、氣質、性格以及動機、興趣、理想、信念等幾個方面的綜合表現。”“性格內向的人……性格外向的人……”在此基礎上還不能達意,便鼓勵學生用行動來說明則“做一做”,把自己的認識,自己的感想表達來出來。由兩三人牽頭,仿佛玩游戲,趣味濃了,大部分就會參與,整體便帶動起來。筆者在上班會課時,就曾用這種以點帶面激勵參與的方法來組織,半個學期過后,整個班級就有了變化,由原來的一個都不愿意動,發展到誰都喜歡來。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道德教育與德育工作也應如此。
參考文獻:
[1]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編.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黃濟著.教育哲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3]石中英著.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鄭金洲著.教師如何做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簡介:
謝堅(1970-),男,海南儋州人,海南省高級體育運動技術學校,辦公室主任、工會副主席,高級講師,研究方向:德育教育和班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