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雁 王志強 陶鑫
摘要: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也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獨立學院的學生與普通本科生相比,由于受到社會評價、自身評價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使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定的特殊性,由此也就決定了獨立學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本文通過對青海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和影響因素加以分析,從實際工作出發,提出了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與方法,以便更好提高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獨立學院 大學生 心理問題 對策與方法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高等適齡學生入學率的逐年攀升,獨立學院的規模也不斷擴大。獨立學院是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只要力量,是由普通本科依靠按照新機制和新模式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數量擴張時期的產物。
獨立學院的辦學模式就是將大學的智力優勢和無形資產與適應市場機制的籌資優勢相結合,這也是當前中國高校規模擴張的一種有效的形式,也將成為未來具有特色的一種辦學模式。獨立學院學生作為一個新的學生群體,因此國內對獨立學院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甚少,僅有的一些關注也是以粗放性概括為主。與普通大學相比較,獨立學院學生的心理狀況無論是在收費機制、生源質量、社會認同等方面都表現出很大的差異,他們的學習心理、需求以及動機等也都隨之變化著,表現出獨特的形態,以下是作者針對獨立學院學生所特有的心理特點進行的初步探討。
1 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
獨立學院的學生因為社會的評價及自身的評價等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在學習與生活中缺乏自我認同感,由此就產生了自卑感,認為獨立學院的學生無論是在學習能力還是學習成績都比不上普通本科學校學生,因此自我潛意識存在了一定的壓抑感和自我消極性等自卑的弱點,對自己未來的發展產生迷茫感,找不到發展方向。另外獨立學院的學生很大一部分由于高考前沒有很好的把握自己的實力,沒有很好地制定好準確的目標,因此造成高考并不理想,就導致自己內心存在一定的失敗感,這也是學生心理困境的根源。而獨立學院的學生自卑心理與其他本科院校學生有著明顯的不同,即來自就業競爭、學習能力以及個人實力等。
2 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對于大多數獨立學院的學生來講,他們有機會進入高校大門的,但是由于高考的失利,使得很多學生對自己產生懷疑,造成強烈的自卑感和焦慮心理。而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就是,面對困難時抗挫能力差,自我約束能力欠缺等。但是這些特征在獨立學院學生的身上更加明顯,這就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韌勁,在學習過程中害怕吃苦,“三分鐘學習熱度”是當今大學生對待學習的最佳體現,甚至還有部分學生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和制約自己,迷戀上網聊天、玩網絡游戲、看小說、打牌等等。有的獨立學院學生畢業于重點高中,身邊的同學、朋友都比較優秀,因此他們對生活的期望值較高并不甘于人下,希望自己成為不平凡的人。但是很多學生因為沒有考進理想的大學而進入獨立學院,尤其是在現如今重視文憑、重學歷以及重學校牌子的社會,使他們底氣不足,心理對未來產生困惑。他們看不清楚自己的前途和未來的時候,就會沒有自信心,甚至有的學生開始自暴自棄,對自己產生的懷疑,認為自己各方面都不行,對任何事情都缺乏信心和勇氣,內心自卑的情緒便涌現出來。
3 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形成的原因
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很大方面是我們在平時日常生活中逐漸積累起來的,并不是遺傳的缺陷或某些神秘癥狀的緣故。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心理問題產生是眾多因素形成的,如個人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會因素等等。而教育部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過調查,因各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已經占據大學生總人數的50%左右。
為了避免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嚴重發展,就需要我們重點從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各個方面進行重點關注,如遺傳素質、成熟水平、身體健康狀況和個體人格特質等身心方面。我們可以從兩個因素分析:從客觀環境因素看,期間的學習、生活以及和人相處相對中學而言都發生了變化。而當面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生活環境都會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給大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從主觀因素上分析,大學是人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化的協調發展存在的必然的矛盾沖突,其中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愿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大學生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疾病,如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失望與失寵感、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畏首畏尾甚至自閉癥、抑郁癥等心理問題和疾病。
4 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策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妨礙著其心理健康的成長,會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絆腳石,因此幫助大學生維護和增加其心理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針對大學生當前存在的心理問題,我們可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就大學生自身方面來講,要想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和受挫承受能力,就需要其不斷完善自身的心理四只,同學科學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還可以參加一些能夠豐富自身人生經驗的實踐活動。其次在生活方式上,要想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需要科學地安排好自己每天的學習、鍛煉和休息,真正意義上實現自我的調節。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學校良好的教育環境,也離不開學校和老師的關懷、教育。為了使學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就需要學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給予高度的重視,為新生營造一個樂觀、積極向上以及寬容友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為了做好心理咨詢宣傳工作,就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讓廣大學生掌握咨詢的途徑和方式。為了保證新生能夠多參與有益的課外活動、社團活動,就需要發揮橫向渠道的育人功能,更好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增進友誼。還要加強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做好學生加強保健意識的引導工作,使其真正成為自己的心理保健醫生,讓學生遇到問題能夠有意思地進行自我心理的調節,這樣才能使學生保持自信、樂觀和堅忍不拔的心理品格。為了完善高校的心理衛生機構,幫助大學生解決各種心理問題,就需要建立健全高校心理衛生機構體系,更好地保護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其次,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父母需要多給孩子一點關愛、理想、支持和鼓勵,就要在家庭中采取一些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這樣能夠讓學生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不會給孩子造成心理的艷麗,從而增強家庭心理保健功能,借助家庭的力量來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許凱.探究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教育對策[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11).
[2]徐露凝,孫麗艷.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科技創新導報,2008(35).
[3]謝涵.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對策思考[J].湘潮(下半月)(理論),2008(08).
[4]王燕.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問題分析及應對策略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12).
[5]婁平仁.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經濟師,2008(07).
作者簡介:江雁(1960-)女,西寧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