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婷?
摘 要:媒介與政治的關系一直是新聞界和政治界備受關注的話題,媒介從來都無法脫離政治而自由存在,媒介的自由主義必須考量政治因素,政治是媒介生存的外部環境之一,媒介的產生和發展必將受到政治場域各種因素的影響。媒介和政治的共生、交互關系對于媒介發展和政治進程都有重要的意義,媒介的發展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政治力量可以控制、影響媒介的產生、興衰、報道內容和議題選擇。
關鍵詞:政治;影響;媒介發展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6-0032-02
媒介發展與政治建設有著共生、交互的關系,媒介技術的變革對政治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媒介為政治建設提供了嶄新的、更直接的監督渠道,拉近了人民大眾與政治的距離,加強了政府與人民的聯系,甚至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政府的決策。拿破侖的一句話完美詮釋了媒介對政治的巨大作用:“一張報紙抵得上三千毛瑟槍。”各國革命時期,報紙廣播等媒介都發揮了重要的宣傳鼓動作用,例如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愛國派創辦的《賓夕法尼亞郵報》和《波士頓郵報》,成為反英的有力的思想武器,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媒介是為權力服務的,政治無法脫離媒介的服務。主流媒體在近二三十年商業化背景下,實現了對政治系統的主導性,大眾媒介私有化的同時出現了政治媒介化現象。
而媒介的發展始終無法脫離政治存在,新聞媒介標榜的“自由、公正”,也是在廣泛政治背景下一定程度的自由,政治是影響媒介發展不容小覷的重要因素。媒介是政府的“喉舌”,一定程度上被政治所操控,是政府的“發聲器”,這在西方政黨選舉中尤為明顯;媒介體制更是無法脫離政治體質的影響;同時媒介的發展依賴官方這個最具權威的“信息源”;媒介還會受到政府的管制和審查。
一、媒介被政黨操控利用,成為政黨選舉的工具
西方政治選舉活動對媒介影響巨大,政治選舉離不開媒介。政治選舉利用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為大眾設置議題、引導大眾輿論。參選者通過大眾媒介在受眾面前展現自己的形象,贏得選民青睞。在民主政治較成熟的西方國家中,不同理念的政黨輪流執政,如英、美、法、意、德等國家,各國的主要傳媒也是按照左右兩種理念分野,媒介具有“黨性原則”。媒介受政府的控制,表現在政治的首要目標:控制新聞中的政治形象,通常會操縱新聞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政治現實無法脫離新聞現實而存在。
以美國三位總統的選舉成功為例: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總統的“爐邊談話”,讓政治通過廣播融入普通民眾的生活,讓民眾覺得“華盛頓與他們的距離,不比起居室離收音機遠”。1960年,電視總統肯尼迪,他是第一位充分認識到電視的傳播潛力并充分發揮電視功能的政治家,同時也對電視媒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包括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美國三大廣播公司連續四天不插播廣告的報道,也是對電視媒介的盛大加冕。2008年,奧巴馬利用互聯網贏得總統選舉,通過對互聯網尤其是社交網絡的靈活運用,奧巴馬和他的支持者形成了直接而迅捷的聯系。媒介的受眾在這里受到政治因素的巨大影響,成千上萬的民眾被吸引到這場席卷全國的宣傳攻勢中。
以美國為例的國外政治選舉活動,充分說明政治活動對媒介發展產生的深刻影響:政治選舉和政治領導人的活動決定著某一特定歷史階段在政治舞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媒介類型;政治力量能夠擴大媒介的影響力;政治對媒介進行議程設置,決定了媒介的議題和報道內容,激發民眾對媒介的參與。在當今傳媒時代,政治的傳播不可避免要通過媒體驅動,媒體政治化進程日益加快。媒體政治化并非從今日始,當統治者認識到媒介在信息傳播中發揮的巨大作用時,媒介便被政治力量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和操縱,以服務于政治。1.候選人通過新聞報道控制信息。官員和候選人決定了新聞議程,進而利用傳播技巧有策略地對新聞報道中的事實進行重塑包裝,競選者會與媒體博弈互動,形成競選有利于自身的新聞報道。2.候選人利用政治廣告塑造形象,較為出名的有布什在1988年對競爭對手攻擊性的負面廣告。此外還利用電視辯論展示候選人的政策訴求。3.近年來因特網成為候選人競選宣傳經濟而重要的手段。然而在政治與媒介的交互發展中,媒介開始熱衷于報道候選人的負面信息,通過參與制造選舉中的輿論陣地等手段擴大自身影響力。同時媒介報道的主觀評論性加強,更注重賽馬式的報道方式,這也是政黨選舉對媒介報道方式、內容的影響。
二、政府將媒介作為其喉舌
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到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基本完成這一歷史階段,美國媒體成為政黨領導人的喉舌,這期間的報刊以失去新聞獨立性為代價換取了政府穩定的財政支持,媒介與政治官員緊密聯系,大都直接聽命于某個資產階級政黨,政治對于媒介的影響在這一時期尤為明顯。媒介報道的內容大多與政治掛鉤,即使在新聞報道中也帶有明顯的傾向性或偏見。獨立戰爭結束后,聯邦黨人和反聯邦黨人分別創辦《合眾國公報》和《國民公報》互相謾罵,在漢密爾頓和杰斐遜的幕后操縱下互相攻擊謾罵,造謠誹謗,為各自黨派爭取利益。政治群體利用媒介傳播信息,每個媒介都有其偏向性,政治力量可以利用媒介的偏向性,將政治信息以自己愿意的方式和偏見的程度傳達到受眾那里。從而改變信息本來的意義和它所施加于受眾的影響。美國總統里根的第一任白宮聯絡主任戴維曾說:“我們要盡我們的所能控制人們所看到的東西,我們要塑造它,而不是讓電視塑造它,你必須想辦法把它控制在有利于你的方面。[1]”因此,政府“可以巧妙地設計新聞發布會,委任特定的記者,設計好特定的問題,細心地為大眾準備故事,讓他們信服。[2]”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媒介是政府的喉舌”這一理論表現得尤為突出。列寧時期,列寧明確提出報刊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工具。創辦《火星報》時他指出,創辦全俄政治性機關報的任務,是有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特殊的處境決定的[3],可見特殊歷史條件、政治背景下,政府能夠影響媒介的產生、內容、發展方向、受眾對象和目標。
在我國,媒介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既是政治的工具,也是政治的構成。共產黨提出:“我們國家的報紙、廣播、電視、通訊社,尤其是黨報,是共產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喉舌”一詞突出了共產黨領導下新聞事業的政治宣傳功能,因此在我國實行“黨管媒體”體制。
三、政治體制影響媒介體制
一個國家的媒介體制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該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甚至地理特征。社會主義國家中,蘇聯實行國有國營的媒介制度,南斯拉夫實行公有公營制度,中國實行完全國有和有限商業運作相結合的模式。我國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媒介體制的特點是國有國營,雙重領導,法規指導,政策調控,我國政府對媒介實行事業單位和企業管理制度,此外有批準登記掛靠制度和審讀制度,并有禁載規定和重大事件定調的權力,行政級別與干部委派也受政府管制。這一系列特點與我國的國家制度和政黨制度密切相關。同時也適應于黨維護社會穩定、群眾安定的需要,有助于中國共產黨對新聞媒介的管理和調控。而在資本主義制度的美國,既有強大的私營臺,也有政府和各社會團體扶植的公共臺,即私營為主、國營為輔。不同的國家制度存在同的媒介體制,在美國,媒介制作和分發組織均為私人公司,媒介體系的運作依靠自由市場原則支配。
四、政府對媒介提出管制措施
以國外特殊歷史時期的政策為例:英國1487年成立的星法院,成為英國封建王朝最重要的專制機器,也是英國報紙出現以前一長段歷史中禁止自由發表意見的又一障礙。在英國專制制度之下,報業舉步維艱,星法院暴戾恣睢。英國18世紀的印花稅,津貼制,也是政府管制報業的措施,印花稅成為報業沉重的經濟負擔,而政府通過這一舉措既增加了財政收入,又達到了控制報業的目的。印花稅法案實施不到半年,英國報刊總數便銳減了一半。印花稅是政府對報業的直接管制,津貼制則是政府對媒介的簡介管制措施。政府或者政黨出資補貼報刊和報人,使得媒介必須為資助自己的政黨說話,撰寫支持官方立場的文章。在其他國家類似的制度也存在,成為政府影響媒介的重要形式。目前政府對媒介的控制主要分為兩種:事前約束和事后審查,以保證媒介發布內容合乎政府統治。
五、政治力量是媒介重要的、信賴的消息來源和影響力來源
媒介的發展離不開消息來源,客觀報道理論和新聞的真實性也要求媒介在報道時對消息來源多加控制,消息來源是新聞媒體制造產品的第一個交換市場,不管媒體多么獨立自由,記者總要和消息來源維持一種穩定、持久的良好關系,以便于及時獲得新聞線索。政治力量,尤其是政府文件和政府官員的聲音,是消息來源中最具權威、最被受眾信賴的一部分,因此在這里媒介對政治力量有作為消息來源不可替代的依賴性。同時,新聞記者每天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稿件,時間壓力和工作壓力也促使他們渴望與消息來源建立良好的關系,因此記者和政府在這一消息來源之間形成了一種密切的共生關系。此外,政治也為媒介提供了一個表現舞臺,是媒介影響力的重要來源,很多重大的政治事件的發生都是媒介斬頭露角、擴大自身影響力的良好契機。這樣的結果是,在某種程度上,媒體缺乏對于政府實施批判監督的力度,因為政府官員幾乎總是新聞媒介最重要的消息來源。“今天的記者和政府官員,有著遠比19世紀時更為密切和經常的聯系”,媒體的報道“和官方決策的視角密切聯系”[4]。
六、政府對媒介的“軟控制”
媒體自身有利益訴求,政府通過投放政治廣告對媒體進行“軟控制”。媒體上各種形式的政治廣告是數額驚人的一項重大產業,美國的主要政黨特別注重利用媒體,以輿論傳播維護樹立自身形象從而擴大自身影響。主要政黨在廣告上投放了大量資金,使得政黨和政府控制媒體有了新的途徑,政治采訪可能變成政治說服或者政黨進行的隱蔽宣傳。許多媒介對政治廣告的依賴性較大,若政黨或政府以撤出廣告資金為要挾,媒體一般都會迫于壓力屈服。
此外,相比社會主義國家對媒介強有力的控制,流行于西方的新聞執政理論認為,政府應該想辦法調動媒介興奮點,使媒體自覺圍繞政府報道、追蹤,通過建立、完善新聞機制等措施,運用傳播技巧,順應新聞規律,實現議程設置來塑造輿論民意,從而使得社會成員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更強烈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 唐曉等.當代西方國家政治制度[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
[2] (英)約翰·基恩著.卻繼紅,劉士軍譯.媒體與民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 童兵.馬克思主義新聞經典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4] 張巨巖.權力的聲音——美國的媒體和戰爭[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