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艷?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一系列輝煌成就的同時,新聞文化領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聞體制改革從未間斷,媒體產業日新月異、蒸蒸日上,然而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傳媒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新聞體制在新聞產業的變革和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圖通過中美新聞媒體體制的比較,對中國新聞媒體體制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試著提出未來中國新聞媒體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新聞體制;中美比較;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G219.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6-0034-02
新聞體制是社會對媒體實施制約的重要手段,是由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傳媒的所有制性質是傳媒體制的核心,它決定了媒介的工作方針、管理方式和運行方式。在我國的新聞理論中,新聞體制被界定為媒體的所有制性質、媒體決策機構的構成、組織體系、干部制度等[1-2]。新聞體制其實就是新聞行業的社會體系,對新聞業有控制、指導、約束等作用,除了涵蓋新聞業相關的法律、政策法規等,還包括新聞業的組織機構和部門設置等。
一、中西新聞體制的比較
(一)相同點
1.與政府關系密切。政府與新聞媒體的關系源于“新聞自由”的概念,并因政治制度而異。在民主制度的社會中,政府官員對于新聞媒體是既愛又恨,他們一方面尊重新聞自由,一方面又想自我保護的政治利益,在如此兩難的情況下和矛盾的心理中,不可避免和新聞界建立了愛憎關系;而在專制的社會中,政府與新聞媒體往往是主從的關系,政府官員視新聞傳播媒體為政策宣傳的工具[3]。從事實來看,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新聞媒體和政府的關系都不可能完全獨立。美國憲法雖然賦予了媒體“第四政權”的特權,然而在具體的面對國家利益的問題上,媒體必須向政府讓步。自“911事件”以來,媒體受到政府的嚴重壓制,新聞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壓。同樣,中國新聞媒體要接受政府部門的領導。
2.新聞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行業的發展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的約束,自報紙誕生以來,法律法規的建設就沒停止過。美國報業、廣播電視行業、互聯網發展迅速且都伴隨著法律的完善和發展,《憲法第一修正案》等都是與時俱進,基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傳媒行業的法律法規體系。中國的新聞行業起步較晚,法制建設的進程較慢。目前雖然中國仍然沒有一部正規的新聞法,但是行政法規的建設同樣在與時俱進。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新聞行業的壯大,新聞行業法制建設的呼聲越來越高,法律必然也會越來越完善。
3.盈利方式。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媒體的盈利方式基本遵循“二次售賣”的模式,媒體將媒介產品以低于成本的價格賣個媒體受眾,再講受眾賣給廣告商,通過收取廣告獲得利潤。2013年7月26日,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發布報告顯示,在媒介廣告領域,全球廣告59%投放在電視上。各媒介的廣告投放如圖1所示[4]。從圖1可以看出,廣告在各媒體的投入量雖然不同,但是廣告和傳媒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圖1 各領域廣告投放情況
(二)不同之處
1.政府在新聞發生中擔任的角色不同。中國是“黨管媒體”,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媒體對黨負責,要接受黨的領導。除此之外,媒體的報道也受到政府及政府決策的影響。一旦政府有新的動作或者新的舉措,新聞媒體擔負著宣傳的作用。比如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后,各大報社、電視臺甚至網絡媒體都對該會議進行造勢,特別是三中全會召開之前,各種成就報道鋪天蓋地而來。雖然一定程度上報道了事實,但是明顯是對政府政策的一種造勢。美國沒有具體的機構管理媒體。政府很大程度上是讓位于記者報道的。以《信息自由法》為例,其中規定了新聞記者獲取政府信息的具體程序,可以使政府工作透明地展現在公眾面前,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美國《信息自由法》專家洛特·范伯格教授說:“從林登·約翰遜在1966年不情愿地簽署《信息自由法》起,每屆政府都把它當成不同程度的災難。[5]”美國社會對媒體的監管主要是靠各類法律法規,如誹謗法等。民眾可依法起訴媒體,政府則通過立法來監控媒體。
2.媒體的地位不同。中國媒體長期以來都是黨的喉舌,媒體存在的目的之一是傳達社會主流聲音,倡導社會主流價值觀,黨管媒體仍然是近年來的主要基調。近年來媒體的監督作用越發受到重視,但這種監督都是在“黨管媒體”的大背景之下。實行“事業經營”以來,這種關系有一定的改善,但是總體大方向沒有發生變化。美國的媒體是“第四權力”。媒體享有一些特權。舉例來說,《第一修正案》在一定程度上給媒體正當批評的保護。美國新聞媒體在批評公眾人物時享有特權,即被批評者如果是“公眾人物”,其提出訴訟時必須證明新聞媒體存在“實際惡意”。實際上,這類證據并不好找。就媒體和政府的關系來說,媒體主要起監督政府的作用,媒體的監督靠公眾來實現,這樣可以保證新聞自由的最大實現。
3.發展現狀不同。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獲得信息方式的改變等因素,傳統的平面媒體報紙不斷受到新興媒體的挑戰,閱讀報紙的人數逐步減少。中國報紙還未走向滅亡,因為背后有強大的政府支撐。雖然整頓和關閉報紙的事情偶爾發生,但是迄今為止,幾乎沒有報紙因為新媒體的沖擊而走向滅亡。相反,很多報紙都在新媒體的環境之下,逐漸開拓屬于自己的市場,努力讓自身適應新技術、新環境。美國報紙失去訂閱讀者的速度在加快,新的數據顯示,近20年來,美國主要報紙的發行量一直在下跌。要付錢的報紙的發行量多年來一直在下跌。據統計,2007至今,共有270多家報紙關閉,9家報業出版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美國的《洛基山新聞》停刊,《西雅圖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只發行網絡版。此外,幾乎所有的報業集團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員。
二、對中國新聞體制改革的建議和思考
(一)合理選擇新聞體制
改革開放以來,新聞體制的改革步伐一直都沒停下來過特別是21世紀以來,中國媒體的規模和發展速度令人震驚,那么相對落后的新聞體制如果不能適應媒體的發展,最終會成為新聞產業發展的絆腳石。至于新聞體制改革,主要表現為中國的新聞事業結構由單一層次向多層次轉化。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新聞媒介無一例外地均為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宣傳機關。改革開放以來,在當的機關報之外,又出現了一些非機關報式的報紙,如婦女報、少年報、老年報等。這類報紙的數目越多,因而人們在某些問題上,人們所接受的不再是一個聲音,一種意見。此外,隨著新聞單位的企業化管理和經濟上的獨立,新聞媒介的自主權日益擴大,新聞批評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從而成為現實政治生活的一種建設性力量。
(二)處理好政府和媒體的關系
政府是唯一具有強制力對新聞媒體進行監督和管理的機構,公眾的監督是確保新聞媒體公益性、公正性和公平性的最后一道防線。其一,政府應該對新聞媒體進行多重力量的監督。可以采用經濟手段,按照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對新聞事業的發展進行調節。在如火如荼的新媒體發展方面,可以適當通過防火墻、因特網內容過濾器等技術管理手段來保證網絡信息的安全。政府還應該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和流通機制,優化信息環境,實現輿論監督制度化,減少社會腐敗,提升公眾監督意識和媒介素養,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最終改變輿論報道的形象。其二,媒介應該加強自律。隨著新聞媒體的商業化發展進行加快,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面臨的誘惑越來越多,如何抵制誘惑,是困擾新聞界的一大難題。一方面,應該建立嚴格的行業標準,讓新聞業的行為有所依據。另一方面,要加強新聞記者道德素養的培訓,可以建立有效執行專業標準和記者信條的監督機關。國家法律在維護最基本的底線時,具有最后的威懾力,但是,道德、倫理的約束不是強制性的,它建立在自覺和自律的基礎上[6]。
(三)把握機遇
隨著經濟發展,中國媒體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以報業集團為例。2003年以后,我國報業集團開始在做大的基礎上不斷做強。從1996年1月15日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成立起,我國報業集團經歷了探索、發展、轉制試點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歷程,到目前,國家共批準建立 39 家報業集團[7]。39家報業集團共擁有報紙271種,這在我國報紙總數中僅占12.7%,但是平均發行量卻占全國所有報紙的平均期印數的33.6%。這說明在輿論導向中這些報業集團占據主導地位。報業集團擁有各種子公司,涉及到了房地產、物流、商業、制造、貿易、旅游等眾多領域。
集團化的經營模式有利于更多更好的傳播新聞,整合自身的資源,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在傳播的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數字化真正列入各大報業集閉的議程,成為中國報業的“關鍵詞”,從2005年開始的。當年8月,家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在第二屆中國報業競爭力年會上宵次提出了 “數字報業”概念。2006年8 第三屆報業競爭力年會召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提出了“數字報業”戰略,并且正式寫入《中國報紙出版業“十一五”發展綱要》(2006-2010)。
美國的報紙倒閉,敲響了中國傳媒業的警鐘。在大數據時代,順應歷史的潮流是大事所趨。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傳統媒體在堅持黨的領導下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長期發展的道路,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 李良榮.新聞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吳世家.政治傳播的研究途徑[C].復旦大學博士生論壇之“大眾傳媒與社會變遷”新聞學院博士生論壇.
[4] 尼爾森.全球廣告視野報告[R].2013-07-30.
[5] (美)彭伯著.張金璽,趙剛譯.大眾傳播法(第13版)[ 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6] 陳兵.拯救傳播——論傳播生態的失衡與重建[J].中國傳媒報告,2004(2).
[7] 宋若濤.試論我國報業集團發展問題及對策[J].中國報業,2010(8).
[8] 吳廷俊.中國新聞史新修[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9] 辜曉進.美國傳媒體制[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
[10] 鄭超然,程曼麗,王泰玄.外國新聞傳播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1] 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2] 李良榮.歷史的選擇[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13] 謝和平.中國的力量——從汶川與海地地震后20天看中國的制度、文化和精神[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