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梅 趙軼
摘 要:本文對即時網絡時代傳統網站編輯所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分析,并選取鳳凰網、新浪網、央視網、新華網四家網站為樣本,分析了四家網站在2013年6月3日發生的吉林禽業大火事件報道中的現狀及不足,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網絡編輯面臨突發事件時的應對策略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即時網絡時代;網絡編輯;突發事件報道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6-0039-03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規模為3.09億,較2011年底增長了5873萬,網民中的微博用戶比例達到54.7%。大規模微博用戶的誕生無不表明,我國的互聯網發展在經歷了從Web1.0到Web2.0的兩次浪潮后,當下正在經歷第三次發展浪潮——即時網絡時代。所謂即時網絡,就是以大規模同時在線的網民的實時互動為基礎的互聯網應用。網民主導內容生產與傳播[1]。即時網絡階段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微博客。
近年來,中國社會頻發的各種突發災難性事件表明,中國社會目前已經進入了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慕尼黑大學和倫敦政治學院教授烏爾里希·貝克所提出的“風險社會[2]”之中。僅2013年5月底6月初,就有3起重大火災事故發生,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以及財產損失。各種頻發的突發災難性事件嚴重危及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往往會吸引大批社會公眾的注意力,這也使得突發災難性事件成為各路媒介關注的焦點。由于互聯網具備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快捷、便利、信息容量大等特點,網絡媒體在突發災難性事件的報道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給網絡編輯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一、即時網絡時代網絡編輯面臨的挑戰
即時網絡時代最核心的規律就是即時,在最短的時間就可以實現信息的傳播,信息的生產、發布、轉載和反饋,幾乎是零時間或趨向零時間。同時,大規模網民同時在線進行實時互動,實現了信息的裂變式傳播。
(一)即時傳播對編輯信息集中控制權的分散消解
Web1.0時代是以新浪、網易、搜狐等門戶網站的發展為代表的,這一階段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了信息傳播的網絡化,即完成了信息從線下到線上的過程。但這一階段的信息仍然集中控制在門戶網站中,由網絡編輯對信息進行編輯控制,信息的傳播仍然壟斷在媒體手中。
到了Web2.0階段,用戶原創(UGC)是其最大特點,這一階段是以博客和網絡社交為代表的。這一階段與Web1.0階段相比,最大的區別在于互聯網的用戶開始成為內容的創造者和應用的主導者,網民開始利用博客、BBS論壇等進行信息的發布。因此,信息的傳播不再是以門戶網站為主的單向傳播模式,網絡編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對信息的控制權。
而進入到即時網絡時代,互聯網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改變。當互聯網上隨時隨地都有數千萬、數億網民同時在線、實時互動時,信息的傳播不再單純依靠媒體的發布,大量網民通過實時互動即實現了信息的傳播。即時網絡時代,信息從生產到傳播到受眾的過程時間被縮短為零,網絡編輯的信息控制權完全被消解。
(二)“碎片化”的傳播形態對編輯意識的重塑
即時網絡時代,互聯網用戶通過大規模同時在線、實時互動來完成信息的傳播,這使得信息在內容傳播上呈現出了一大特點,即信息的“碎片化”。
以微博為例,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等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微博雖然能即時進行信息的傳遞,并利用用戶關系網絡實現信息的裂變式傳播,但其在發布字數上140字的限定,使得其信息傳播必然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這跟Web1.0和Web2.0時代存在著重要的改變。
即時網絡時代,信息不再是完整的傳遞和深度的傳播,信息傳播的迅捷以及裂變式傳播帶來的海量信息,對網絡編輯的編輯意識提出了極大挑戰。
(三)“交互式”的傳播方式對編輯思維的影響
Web1.0時代完成了信息傳播的網絡化,但也僅僅是將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由線下轉移到了線上,網絡編輯與網民之間更多仍舊處于單向傳播的形態,二者之間基本沒有互動。
到了Web2.0時代,以博客、BBS等網絡社交為代表的網絡平臺的出現,使得網絡編輯和網民之間開始出現多向傳播,互動成為一種形態,但這一階段的互動仍舊有所延遲。
而以微博為代表的即時網絡時代的到來,大規模的網絡用戶同時在線、即時轉發和評論實現了信息的裂變式、交互式傳播,互動已經成為這一階段最大的特點。交互式傳播方式要求網絡編輯的思維方式必須轉向多元化發展。
二、網絡編輯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應對及不足
突發事件發生以后,網絡媒體以其反應迅捷、使用面廣、信息傳播快速、信息容量大等特點,使其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表現更優于傳統媒體。本文試圖以63吉林禽業大火為例,對網絡編輯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應對進行分析。
2013年6月3日早晨6時6分,吉林德惠市米沙子鎮吉林寶源豐禽業公司發生火災,共造成120余人遇難。事件發生后,不論是傳統媒體的新媒體網站還是商業網站均在第一時間開辟新聞專題,跟進事件報道。本文選擇了鳳凰網、央視網、新浪網和CNTV為樣本,通過對其新聞專題的內容分析,總結了當前網絡編輯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應對現狀以及存在的不足。本文對四家網站的新聞專題首頁報道內容進行了梳理,如表1所示。
表1 四家網站對6·3吉林禽業大火的內容編輯情況表
網站名稱 專 題 內 容
內容導讀 滾動報道 聚合視頻 聚合圖片 分析評論 背景分析 網友評論
鳳凰網 √ √ √ √ √ √
新浪網 √ √ √ √ √ √
央視網 √ √ √ √ √
新華網 √ √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前網絡編輯對突發事件的報道有以下問題。
首先,報道仍以信息單向傳遞為主,互動重視不足。根據表1可以看到,四家網站都注重采用多種方式對突發事件相關內容進行信息傳遞,但“網友評論”這一互動環節只有鳳凰網和新浪網兩家網站進行了設置,央視網以及新華網兩家網站在專題首頁均沒有供網友評論的欄目設置。這一做法在即時網絡時代顯然有所偏差。即使鳳凰網和新浪網兩家網站設置了“網友評論”環節,但也僅僅是提供了一個供網友評論的意見匯聚平臺,沒有任何對網友評論的回復和引導,因此,“互動”性體現不足。
其次,信息內容傳遞基本及時全面,但內容深度不夠。根據表1也可以看出,四家網站都對事件進展隨時進行了關注,但只有新浪網、央視網兩家網站有相關背景資料的介紹,而在專家評論方面,則只有鳳凰網一家有相關內容。本文還重點對鳳凰網新聞專題中最新報道的內容進行梳理,發現對突發事件的報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上,具體如表2所示。
從表2我們也可以看出,網絡編輯對突發事件的報道以事件的進展為主,多報道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以及事件的處置和救援,對于相關的背景信息、事故原因略有涉及。由此可見,網絡編輯對突發事件在內容上仍以動態信息的傳遞為主,較少涉及到對內容的深度解讀。這在信息泛濫的即時網絡時代,造成了報道上的“碎片化”,缺乏深度和整體性。同時,也不利于對網絡用戶的正確引導。
表2 鳳凰網對6·3吉林禽業大火的內容報道情況表
報道內容 傷亡及危害 事件處置
和救援 領導動態 事故原因 背景信息 當地狀況
報道數量(篇) 111 49 29 28 25 13
三、即時網絡時代網絡編輯的突發事件報道策略
即時網絡時代,網絡編輯面對突發事件要想提升網站的知名度和關注度,進行有效的新聞報道,必須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應對:
第一,報道形式上,實現從專題式聚合朝微博式聚合轉變。即時網絡時代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微博,它通過大規模網民的同時在線,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了信息的傳播,信息的生產、發布、轉發和評論,幾乎是零時間或趨向零時間的。微博的誕生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信息的傳遞方式。而隨著微博用戶的大量增長,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對突發事件的信息傳遞上更是顯現了不容小覷的影響力。因此,在即時網絡階段,一旦有突發事件發生,網絡編輯應改變原有的報道模式,不再單純對事件進行專題式聚合,而應該順應微博用戶的習慣,對信息進行微博式聚合。
如在此次6·3吉林禽業大火事件中,鳳凰網就做了這方面的嘗試。在最新報道上,鳳凰網全部采用短文本的形式進行信息的聚合,同時在每條信息后邊都設置了供網民轉發到相關微博的一鍵分享。這種方式的使用能極大為網民提供信息使用的便利,也方便了網民分享信息同時的即時評論。在此次火災事故的報道中,鳳凰網和新浪網都設置了網友評論欄目,但鳳凰網參與評論的網民達252990人次,新浪網參與評論的網民為49515人次。從兩者數據的對比上即可看出微博式聚合模式的采用對網民關注度提升的意義所在。
第二,報道內容上,順應突發事件的周期性規律進行延續性報道。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都有一定的周期性,而網絡媒體可以在一個專題內對所有相關信息進行延續性報道,這是其他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如6·3吉林禽業大火發生后的一個月內,鳳凰網在報道專題中對此事件進行了持續關注,其報道周期大致如下:初始爆發期為6月3日,這一天共有56篇最新報道;頂峰期為6月4日到6月7日,這4天的最新報道即達到174篇;延緩衰退期為6月8日至6月22日,長達半個月的時間的最新報道為24篇。
根據突發事件的這一周期性規律,網絡編輯在進行信息內容選擇時應堅持延續性原則。初始爆發期和頂峰期,社會最為關注的是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和對經濟社會生活的影響,因此,這階段的內容選擇應以報道突發事件的動態為主,尤其是人員傷亡情況以及事件的救援、處置情況。到了頂峰期的后半部分開始,人們會關注災害發生的原因、最終結果、相關背景以及政府的后續措施,因此,從頂峰期后期開始,網絡編輯應注重對這些內容的選擇報道。
如前所述,即時化網絡時代,以微博為代表的即時化應用由于受限發布字數少于140字的要求,信息的傳遞往往呈現出一種“碎片化”的特征。“碎片化”信息的傳遞雖然保證了信息傳遞的快速、準確,但也帶來了信息的零散和淺薄。網絡編輯在突發事件報道中注重順應事件的周期性規律,進行延續性傳播恰能很好的克服“碎片化”帶來的缺憾。
第三,堅持互動原則,注重互動平臺的構建。從Web1.0時代到Web2.0時代,再到如今正在經歷的即時網絡時代,網民親自參與互動的傳播過程會留下更深的印跡,在持續互動中建立關系,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熱情。即時網絡階段,網絡編輯對信息的傳播控制權已被分散消解,這就要求網絡編輯不再簡單擔當信息的發布者和把關者的角色,而應轉變思維,進入社會化媒體平臺,學習和掌握這個平臺的傳播規則,爭取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成為這個平臺的標桿。
根據上文分析,目前網絡編輯在互動平臺的構建上還存在很多不足,而順應即使網絡時代的需求,這一做法是網絡編輯必須突破的。在6·3吉林禽業大火事件發生后,騰訊手機客戶端在進行報道的時候就做到了強化互動。它在報道中每一則報道后都開通了網友評論環節,方便網民在接收信息的同時進行評論。這一做法是值得網絡編輯借鑒的。
同時,網絡編輯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除了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對相關信息進行實時報道以外,還可以努力構建互動平臺,如實時集合網民拍攝的事件現場的相關視頻等,這一方面提升了網民的關注度,另一方面也能增加現場素材的搜集。在事件的中后期,網絡編輯還可以根據本次事件的實際情況,開通相應的平臺,如專門設置互動環節,請相關人士就這一事件中的某些熱點跟網民互動探討,這一做法不僅能為網民提供深度信息,也能夠幫助網民樹立科學、正確的觀察事件的視角。
即時網絡時代的到來給互聯網應用帶來了新的變革,用戶的即時化需要也在不斷增長,而突發性事件由于其影響重大而深遠,對其進行有效報道顯得尤為重要。面臨新的時代的到來,傳統網絡編輯務必轉變自身的思維和觀念,順應新的潮流的變化進行相關新聞的報道。
參考文獻:
[1] 方興東,張靜,張笑容.即時網絡時代的傳播機制與網絡治理[J].現代傳播,2011(5).
[2] (德)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