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萍?
摘 要:災難事件因其突發性、重要性和沖擊性等特點使得災難報道具有重要的新聞價值,電視媒體在直播報道災難新聞時更加強調真實、客觀、理性和專業精神。我國的電視媒體在報道突發災難事故時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本文以雅安地震期間電視媒體的直播報道為例,分析了我國電視媒體災難報道的痼疾,并強調了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回歸。
關鍵詞:災難;電視直播;新聞專業主義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8122(2014)06-0055-02
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 這場突發的災難不僅考驗著官方的救災能力,民間的救援水平而且還有媒體的專業精神。如何來報道災難,這實際上是一個全球電視人都要面臨的問題,因為災難現場充滿著變數,緊張、痛苦甚至等死亡因素。一個在鏡頭前直播的電視人除了要保持理性的頭腦,還有要時刻堅持專業精神、新聞敏感以及人文關懷。在2013年的雅安地震直播中,我國的電視人反應敏捷,第一時間展開電視直播,那么我們是如何報道災難的?這場災難報道又留給我們什么樣的思考?
一、雅安地震電視直播報道問題分析
(一)報道迅速及時,但有效信息不足
在地震發生18分鐘后,上海東方衛視第一個開始直播,上午十點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也開始了直播報道,隨后,各大衛視紛紛派出記者抵達現場。可以說電視媒體的反應是比較迅速及時的,這種即刻直播的現象也體現出了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媒體人觀念的變化,“直播產生公信力”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雖然在信息發布的時效上,電視媒體顯然敵不過網絡社交媒體,但第一時間的畫面直播卻可以成為電視的競爭優勢。二是傳播技術的進步。北京電視臺在其官方微博中描述了在斷水斷電的重災區,雅安地震報道小組的直播裝備:兩套flyaway衛星站、兩套海事衛星、四部衛星電話、一套P2對編輯、四套P2攝像機、兩套3G傳送包、5臺小高清攝像機、兩臺本田發電機、3G路由若干。正是有了這些成熟的技術設備才能夠支撐起他們每天6:30至24:00的電視直播和新媒體發布。
但即便有了這些先進的設備和進步的觀念,我們從地震直播中獲取到的有效信息并不多。這種災難事故的有效信息包括災區的傷亡情況,災民的需求,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接下來如何防災自救以及未來的災后重建。然而,我國電視媒體的報道視角過多的集中在政府的救援工作,英雄的志愿者或是慷慨的募捐人身上,讓人有一種消費災難的感覺,地震中的感人事跡確實有值得報道的地方,它可以提振士氣,凝聚人心,但地震報道的重點應該是災情進展、災民救援以及災后重建,報道重點的偏移實際上也是對公共信息資源的浪費。
我國的電視媒體在報道自然災害導致的災難事故時形成了一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習慣性宣傳思維。而媒體掌握著設置議事日程的優勢,鏡頭主體的選擇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受眾有效信息的獲取,這種宣傳思維的限制會極大的阻礙著媒體的報道和輿論導向。
(二)報道主體錯位,新聞人成了新聞中的人
在一場災難事故當中,記者到底扮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是旁觀者、記錄者還是參與者?是先參與救援還是先記錄事件?雅安電視臺的女記者陳瑩本在4月20日這一天舉行婚禮,地震發生后來不及換裝的她穿著婚紗拿著話筒出現在鏡頭前播報地震發生的情況。有網友稱她是“最美新娘”,但質疑其作秀的聲音也不斷。4月20日晚21時,湖南衛視主播邱啟明啞著嗓子直播雅安地震新聞直到23時,兩個小時的時間里,最后主播的聲音幾乎聽不清楚。
撇開他們的動機不說,其敬業精神值得欽佩,但專業精神卻值得考量。一則新聞當中,記者其實是以記錄者甚至旁觀者的角色出現,過多的介入事件,放大記者本人,甚至給記者過多的鏡頭都是對記者身份的混淆。陳瑩的新娘妝出鏡無疑將人們的視線集中到了記者身上,放大了記者本人而弱化了新聞當中的人和事。邱啟明嘶啞的聲音播報新聞,以至于觀眾后來都聽不清楚他要表達的內容,新聞播報讓觀眾把注意力放到了播音員而非新聞事件上,這無疑是新聞播報的失敗。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張志安說:“如果觀眾關注記者比關注新聞更多,則會喧賓奪主。職業記者,始終以傳播事實為重。”另一名來自成都電視臺的連線記者蔣林的表現卻贏得了網民的掌聲。他在救災一線發回了超過60次的電視、電話連線報道,冷靜客觀地報道了雅安的傷亡情況、救援信息和物資需求,全國十家地方臺進行了轉播,他的報道被稱為“首次震中全景式報道”,一名網友的評價是“成都電視臺的記者蔣林在雅安震區采訪,思路清晰,沒有恐慌,沒有多余情緒,更沒有煽情,為觀眾帶回了很多災區的真實情況。”陳虻曾經問柴靜“如果你來做新聞,你關心什么?”柴靜答“我關心新聞當中的人。”電視的聚光燈效應容易放大個人,電視記者的神態語言、一舉一動都因為鏡頭被放大,被關注,記者在報道中是采訪者,在鏡頭前是配角,報道主體的錯位只會讓新聞人成為新聞中的人。
(三)新新聞主義泛濫,新聞從煽情走向濫情
新新聞主義的觀點風行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它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將文學寫作的手法應用于新聞報道,重視對話、場景和心理描寫,并不遺余力的刻畫細節。這種新的新聞理論讓新聞報道變得更加好看易讀,通過充滿趣味的故事描寫或曲折刺激的情節刻畫來吸引受眾的眼球,有時為達到這一效果,媒體會使用煽情、刺激性的手段來包裝新聞。
在此次雅安地震的報道當中,一些電視媒體反復播放地震后斷壁殘垣的景象,抓拍人們淚流滿面的表情,輔之以傷感悲情的背景音樂,以此來刺激受眾的感官,賺取觀眾的眼淚。新聞畫面配上音樂這在國外的新聞報道中幾乎不曾出現,但我國電視媒體在報道重大災難事故時,常常反復展現觸目驚心的畫面,特寫人們痛苦不堪的表情,再配上沉重悲情的音樂,讓受眾痛苦的情緒達到頂峰,不催人淚下不罷休。難道音樂可以出現在以真實、客觀為特征的新聞報道中嗎?這種刻意煽情的報道方式,會使得新聞脫離客觀的立場,甚至從煽情走向濫情。
其實正如商品需要包裝一般,新聞產品在推向市場的時候在形式上進行適當的設計能夠收獲更多受眾的青睞,但過度的包裝和刻意的煽情只會扭曲了報道的本來面目,損傷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四)忽略人文關懷,形成媒體“二次傷害”
在日本的《災害報道十條準則》中的最后一條中就提到“災害報道的初衷是為了保護生命。新聞工作者要再次提醒自己——災害報道是為了受災者的報道。”然而在電視媒體的采訪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比如在4月20日地震直播中某女記者追問一名在地震中失去女兒的母親此刻的感受,對方已經泣不成聲,女記者還是追問不止;4月21日,某女記者為展現災民被搶救的情況,多次打斷醫護人員的搶救,甚至提問對方“今天喝到粥開不開心?”采訪的最初目的其實是為受災者服務的,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災難現場的情況,但這種忽略受訪者的感受,“窮追猛打”似的“逼訪”其實是媒體的“隱形暴力”,會造成對被訪者的“二次傷害”,也違背了采訪的初衷。我們常常說記者要具備人文關懷,這種人文關懷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對生命的敬畏、對人的尊重、和對災難面前弱小個體的悲憫和關切。日本的NHK電視臺在報道重大傷亡事件時,從不播放血腥場面或死者遇難時的慘狀,采訪遇難者家屬時也避免其直面鏡頭,所有微小細節的處理都時刻在體現著對人的關懷和尊重。
二、反思:災難報道呼喚新聞專業主義精神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太平洋沿岸發生了九級特大地震,日本的公共電視臺NHK以冷靜、及時、客觀的報道贏得世界的尊重。我們仍然記得直升機航拍海嘯肆虐吞噬房屋街道的畫面,仍然記得主播們戴著安全帽在主播臺前冷靜的播報地震的最新情況,仍然記得電視直播拍攝到的日本民眾有序的排成長隊領取物資的景象,沒有煽情、沒有虛張聲勢、整個報道是理性,有序而冷靜的。這正是新聞媒體專業主義精神的體現。
新聞專業主義的理念形成于19世紀90年代的美國,它的基本觀點是媒介必須以服務大眾為宗旨,新聞工作必須遵循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原則。在災難報道當中,這種專業精神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職業素養。災情發生后記者要能夠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克服環境的惡劣,將最新的情況傳播出來,因而掌握電視攝錄技術,具備快速反應能力是對記者的職業技能要求。有時候面對滿目瘡痍,同胞的苦難,記者個人也難免會感到悲傷,但作為一名專業記者,理性要能夠克服感性,呈現在鏡頭前的一定是客觀、真實的,不帶情緒的陳述。
其次是新聞敏感。新聞敏感是一名記者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形成的,災難報道的現場,信息紛繁復雜,哪些是重要的資訊,什么是人們亟待了解的情況,什么是需要重點報道的信息,記者的“把關人”功能,媒體的議程設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視線,因而,擺脫固有的宣傳思維,從災情出發,從受眾心理出發,從新聞價值出發,讓電視直播報道盡可能回歸新聞本原。
最后是人文關懷。信息爆炸的時代,媒體為了爭奪受眾眼球,追求新聞話題、轟動效應,讓新聞娛樂化,報道故事化,沒有真正體現對災民的關懷和對弱者的尊重。如何在災難報道中彰顯人文關懷呢?例如減少拍攝災難現場的血腥場面,關注災難中的個體的生存狀態,考慮受訪的心理感受,總而言之,關懷、尊重甚至服務于災難中的每一個個體。
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回歸其實是一種媒體的報道觀念問題,它體現在電視畫面的呈現、報道重點的選擇和記者采訪的方式等等,每一個電視記者在開展直播報道前都需要問問自己,觀眾此刻最想知道的是什么?鏡頭呈現的畫面會不會刺激到受眾?這樣的提問會不會造成對被訪者的“二次傷害”?懷著對生命的敬畏,以專業的精神和職業的態度來對待新聞中的每個事物,只有這樣,在任何重大災難事故面前,電視媒體才會呈現出一種更加理性、客觀和成熟的面貌。
參考文獻:
[1] 彭湘蓉.突發事件媒體信息報道與新聞專業主義考量[J].當代傳播,2011(5).
[2] 李巖.新聞專業主義在中國大陸的實踐與變異[J].當代傳播,2011(1).
[3] 田新玲,張曉多.從新聞專業主義建構看六十年來突發事件報道[J].今傳媒,2010(2).
[4] 呂鵬.中西方電視新聞專業主義比較:源流、發展及要求[J].現代視聽,2011(5).
[5] 朱啟曼.新媒介生態環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的理論與實踐[J].新聞世界,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