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嫚嫚?
摘 要:地方民生新聞與地域文化以及市民階層的高度融合,使其得到普通民眾的廣泛關注,但其同質化競爭越來越嚴重,只有找準節目定位始終將“以民為本”的方針融入到節目選題、策劃、主持人包裝等等各個細節,才能使地方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獲得更好的發展。本文從地方臺民生新聞的現狀入手,分析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探討其可能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地方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定位;媒介素養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6-0086-02
民生新聞:“從群眾日常生活中采制而來的新聞,內容上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關注群眾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形式上充分利用先進的傳播手段,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和互動性,拉近電視與觀眾的距離。”民生新聞是“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1]。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生問題,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為各地發展的重中之重。為此,央視對《新聞聯播》做出了調整,推出一系列面向民生的“走基層”節目。在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的發展更是如火如荼。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且培養自己準確捕捉社會民生熱點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在網絡時代獲得高收視率。
一、地方電視民生新聞存在的問題
(一)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競爭可以說是到了白熱化的階段。相同地區內,新聞的報道題材和內容難免出現重復的問題,再加之民生新聞節目對自身定位不夠準確,出現了與其他節目雷同的情況。這不僅浪費了新聞資源,也流失掉了部分收視群體[2]。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一個電視臺里有多檔民生新聞節目。以太原市為例,在太原有山西電視臺和黃河電視臺的多檔民生新聞欄目,如《非常事件》《看天下》《都市110》《黃河新聞》等等。就拿《都市110》《黃河新聞》這兩檔節目來說,他們都是對本省的熱點新聞進行追蹤報道特別是突發事件的現場報道比拼的非常激烈。這就導致了在節目中出現同樣新聞的機率是非常大的。而且這些節目在內容策劃、欄目包裝以及運營方面都非常相似,陷入了同質化的窠臼。
(二)新聞價值低,報道方式過于膚淺
民生新聞大多數報道的都是家長里短的生活瑣事。觀眾每天看到的新聞無外乎都是鄰里糾紛、婆媳矛盾、夫妻吵架、下水道堵塞等等。一些幾句話就可以向觀眾說清楚的事件,編導卻為了制造懸念說上十分鐘也講不完。這也體現了新聞工作者缺乏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的眼光,忽視了新聞事件背后真正的意義。
(三)新聞過于煽情
有時在報道過程中記者往往會忽略新聞的客觀性原則,把自己的主觀意愿強加到新聞報道中。特別是在報道一些弱勢群體需要救助的新聞時,記者總是哭哭啼啼地呼吁好心人來捐款。新聞以情動人并無大礙,但是這樣過于煽情不但達不到節目效果還會適得其反,讓觀眾反感節目、覺得記者過于做作。
二、地方電視民生新聞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節目定位不準確
社會民生問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種類繁多,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必須結合自身的特點對節目進行準確的定位。在實際情況中許多節目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心想把節目做全但都不能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定位。
例如一些節目開通了24小時熱線電話方便市民對一些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投訴??墒窃诠澞恐兄皇菍ν对V的問題進行簡單的播報之后就不了了之,問題始終是問題并不能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這樣一來就失去了節目的公信力。
相反山西科教頻道的《都市110》卻做得很好。針對市民反映的問題記者會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之后會聯系事件的相關人員幫助解決問題,使老百姓產生了“有事找記者”的意識和思維。
(二)節目關注對象不全面
“民生”中的“民”指的是所有具有公民權利的自然人,包括城市的市民和農村的農民,這才應該是電視民生新聞的主體。而我們現實中更多的把新聞主體定位在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而忽視了本應更受到關注的弱勢群體——農民,使得占絕大多數的傳播群體被邊緣化,并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民生。
(三)節目內容有偏差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最終目的是“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但有些節目卻將民生問題與百姓生活瑣事混為一談。這使得民生新聞節目的方向與最初的初衷有了偏差。在這方面南陽電視臺《宛都播報》欄目就能準確地定位節目的信息。例如正值寒假將至欄目播出了一條《11歲女童性侵案》的新聞。新聞工作者并不是單純報道這一事件,而是在報道之后將眼光放大到宏觀的角度,以“關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為主題做了一系列的報道。除了廣大的觀眾外,一些相關的法律人士、教育專家以及心理醫生等等也都參與到節目的互動中來。這樣才擴大了新聞的信息量,真正體現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高度與品位。
三、地方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發展策略
真正的民生新聞并不是指新聞的來源,而是從新聞中體現的一種民生立場。各類新聞只要與人民的生計有關,都可以從民生的立場出發予以解讀、貼上民生新聞的標簽[3]。在當下這種情況電視民生新聞如何突破自己獲得長遠的發展? 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節目選題應樹立“大民生”觀念
在民生新聞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要想在眾多電視民生新聞中脫穎而出,首先要做好的就應該是選題工作,做老百姓真正想看的新聞。選題要以民為本,包括就業、教育、社會福利、醫療等等,這些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都是受眾需要和愿意關注的事情。對于負面新聞的報道必須進行“有節制”的導向性處理,不能肆無忌憚地報道。有時在一期節目中連著播出多條帶有暴力、兇殺等血腥的場面的新聞,以此來刺激觀眾的感官增加收視率,給觀眾帶來莫名的恐慌。這與作為一個電視人應該傳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背道而馳的。
(二)策劃應做深做大、體現多樣化
將小題材的新聞能夠做深、做大才最體現記者的功力。在選對題材的前提下要對新聞進行深加工。不僅僅是單一的報道好每一條新聞,要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梢酝ㄟ^加強民眾的互動來將新聞做深、做大。全媒體時代的今天我們可以通過電話、短信、網絡以及時下最流行的微博、微信等等這些平臺,讓民眾參與新聞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
同時,民生新聞報道有零打碎敲的弊端,往往給觀眾“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感覺。應當注重節目內容多樣化以及新聞表達形式多樣化。將新聞做的有趣味性、有人情味,并整合眾多類似個案,組合成主題報道、系列報道,這對擴大節目影響力也很有幫助。例如黃河電視臺的《黃河新聞》專門有一個板塊叫《黃河大交通》,在這個版塊里將記者收集到的所有有關交通的新聞素材整合到一起,這樣多個交通案例的連續報道有助于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識,增強了節目的效果。
(三)記者、主持人應平易近人有個性
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絕不是高高在上的宣講者,而是一名為觀眾提供服務、排憂解難的電視服務人員。要走到基層深入了解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認真傾聽老百姓的話語、體察民情,最大限度地了解每一個新聞事實的真相和老百姓背后的故事。這樣才能拉近與老百姓的距離。有了豐富的社會生活閱歷,才能更好的面對龐雜的新聞內容。一個不經常接觸采訪對象的主持人,其形象肯定與普通百姓的心理期望值相去甚遠,親和力自然也會大打折扣。
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在主持時要說得生動、形象、有趣。這些要求看似簡單,實則不易。這就要求主持人可以在把握住新聞真實性和大方向的前提下適當的加入一些表演的成分,通過生動形象的表述來吸引受眾。另外在方言的運用方面可以說是有利有弊。一方面運用方言可以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另一方面卻排斥了其他地區聽不懂方言的人,這樣收視率會受到影響。所以,特別是地方臺的主持人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恰到好處的運用方言。
(四)傳播途徑與傳播手段多樣化
同樣一條新聞如果能變換傳播方式,那么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在通訊設備如此發達的今天,各大衛視都配有SNG(衛星新聞采集)直播車,那么就應該把SNG直播車很好的運用起來,實現直播常態化。例如紹興電視臺2010年年初的《愛在紹興,情比春暖》,就是一期精心策劃的直播。節目以熱心市民真誠救助嵊州一對貧病交困、相濡以沫的夫妻為切入點,通過妻子到病房探望丈夫、市民廣場熱捐等多個場景設計,展現了人間真愛。短短半個多小時的直播期間,一共為這戶人家匯聚善款多達20.5萬多元。電視直播使這個原本普通的愛心題材,影響力大大超過預期。節目的貼近性與互動性得到了提高。
在全媒體時代的今天微博、微信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各個節目可以創建自己的微博和微信群。通過微博、微信來直播節目、發布信息,觀眾即使不在電視機前收看節目也可以時時加入節目互動。只有不斷地豐富民生新聞節目的傳播途徑和傳播手段,才能使民生新聞節目煥發蓬勃的生機。
四、結 語
多年來,地方民生新聞始終關注百姓冷暖、記錄時代變遷,在輿論監督方面起著不可小視的作用。在新聞實踐當中,地方民生新聞節目努力搭建百姓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平臺,秉承著“三貼一創”的方針,贏得了廣大觀眾的關注與支持,誕生了一批名牌欄目。但同時也要看清現狀、看到自身的不足,做出相應的改變。地方民生新聞只有在內容生產、包裝編排、傳播手段和主持人符號等方面進一步加強,才能制作出更多優秀的民生新聞節目,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魏金城,杜志紅,張天莉.民生新聞興起的啟示[J].新聞愛好者,2005(2).
[2] 胡智鋒,禹成明,袁勝.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
[3] 于丹.孟非:不可復制的民生符號[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