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安強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識和習慣。探究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關鍵詞:角色轉變;激疑思問;交流感悟
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角色要發生轉變
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作為參與者,一定要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放下“架子”走向學生,做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自覺為學生創設自由、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要學、想學、樂學,讓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激疑思問,啟發學生自主探究
古人有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積極啟發,熱情鼓勵學生質疑,使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想問,從不會提問到善于提問,把學生的積極性引入教學中。
葉圣陶先生也說:“教師教任何功課,教都是為了不需要教。”為此,我在語文教學中始終堅持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目的,讓學生“會學”比只要學生“學會”重要得多。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積極啟發,熱情鼓勵學生質疑,使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想問,從不會提問到善于提問,把學生的積極性引入教學中來。
如:在教學《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課時,我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要發憤寫史記?怎樣發憤寫史記?使學生對文本有了探究的欲望,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除此之外,從課后精心設計的問題學習質疑,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交流感悟,倡導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感悟平臺,這樣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讓他們互助互學,集思廣益,從更廣闊的角度去吸取知識、認識世界。要想讓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合作學習,首先,就必須讓他們了解合作學習的重要性,讓他們看到合作學習優勢。其次,在學習過程中,有師生間的和諧、寬松的交流,有生生間的互助合作,適當地處理好這兩個層面之間的關系,學生的合作能力將得到較大的提高。在教學《半截蠟燭》一課時,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在保護半截蠟燭與德軍周旋的過程中,都表現出了過人的沉著、勇敢和機智,值得我們去學習。同學們,你比較欣賞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對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交流著他們獨到的見解,談著他們對人物的認識,在這個充滿相互信任、暢所欲言、和諧融洽的研討氛圍中,認識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課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真正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總之,只有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