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杰
摘要: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以生為本”的課堂越來越深入人心。在借鑒課改名校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反復推敲醞釀,確定了“激欲·牽手”課堂學習模式。在“牽手”這一層面上最重要的活動方式就是“小組學習”。因此,小組人數與組數的確定、組長的確定與培養、小組的命名與分工、小組的座位與排列、小組的評價與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勢在必行。
關鍵詞:以生為本;激欲牽手;小組建設
“激欲·牽手”課堂學習模式,其核心是在創設學生對知識渴求的情境中,通過小組自主、互助學習,增強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更注重經歷知識的發生過程和獲取知識的能力,彰顯以生為本、合作學習的魅力。
一、人數與組數的確定
實行A、B、C、D異質的4人組為基本方式,因各班人數差異及教室座位布局原因也可以少數為6人組。如54人的班級可劃分為12個組(4人的9組,6人的3組),這樣既解決了分組過多、組長素質差異大的問題,又解決了小組過大不易調控的弊端,同時有利于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分組不是隨機的,而是在全面了解學生基礎上的一種協調組合,要考慮的因素有:綜合成績、管理能力、學科成績、語言表達、書寫能力、互助精神等,保證每個組都能很好地開展各種學習活動。
二、組長的確定與培養
組長是一個小組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是教師的得力助手,是聯系教師與全班學生的紐帶。因此選好組長,直接關系小組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成敗。小組長要選擇有一定號召力、責任心、協調能力強的學生,并至少兩周進行一次培訓。根據學生對各學科的學習情況設定學科組長,如,語文1號是組長,數學2號是組長……由本學科最優秀的學生擔任組長,能更好地引領小組成員學好這一學科,也能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都有鍛煉和展示的機會。
三、小組的命名與分工
把每組成員由高到低編為1~4號,1號與4號結對,2號和3號結對,形成同伴互助。這樣結對的目的在于:1號一般是本組最優秀者,盡管與4號反差較大,但能真正幫助、指導4號;2、3號學習能力接近,具備相互交流能力。在4人小組內,設一名組長,負責組織、裁判和檢查;一名記錄員,負責記錄、整理發言內容;一名匯報員,負責匯報小組學習成果;一名記分員,專門記錄本組在課堂上所得到的分數。
四、小組的座位與排列
整體座位設置是背朝窗面朝墻的形式,各組座位的排列要綜合考慮每個組員的學習成績、行為習慣、性別個性等,能起到互相監督、互相幫助、互相制衡的作用,便于課上一對一的討論,有利于小組內的牽手,組長也可以左右呼應,前后照應,下面以班級座位第一排示意圖為例說明。
■
五、小組的評價與文化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賞識,而學生在這方面的需要更為強烈。要使課堂上學生能長期地保持“善于交流,勇于展示,敢于質疑”的積極狀態,就必須要做好小組評價工作,營造一種“組組有事做,人人想展示”的課堂氛圍。各學科每節課均采用10分制對小組進行評價。每節課得分由組內的記分員及時準確地填寫在記錄單上,每天匯總后報給科代表,科代表每周匯總報給科任教師,取小組成員的平均數作為小組得分。每月進行星級學習小組、小組長、最佳搭檔、進步最快等評選活動,把整個評價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小組合作達標,從而達到以小組團體目標的達成促進個人目標的達成,并努力使之形成小組文化。
實踐證明,將學習小組在“激欲·牽手”課堂中的運用是高效的,既很好地解決了學生全員參與學習的同時也保證了樂學隊伍的壯大;同周邊同級學校相比,我們的學生學習成績和各方面的素質也是最高的。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