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林
摘 要:當代數學理論一致認為: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何謂“有用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顧名思義便是讓當今的數學課呈現出以能解決實際問題為主的數學,讓數學成為學生體驗的數學,從而使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走出傳統觀念上的“授”“教”的圈子,使數學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心中,讓學生體會學數學便是學有用的數學、學生存的本領,使學生從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激情導學,化數學的抽象為具體,形成數學能力。
關鍵詞:探究能力;親身體驗;課堂教學
一、創設民主、寬松的課堂教學環境,使課堂教學的互動有保障
農村初級中學學生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學生長期處于父母外出打工不在家,平時家教缺失的環境下成長,已經養成了不良習慣:自閉、自卑、內向、拘謹……作為教師若不能將數學枯燥、抽象的數學理論及數學符號變得生動起來,那簡直不可能使數學課堂教學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作為情境創設過程中,本人認為,教師的精心鉆研、認真準備、把握教材的要點,從數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等諸方面出發,讓新穎的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數學課的激趣真正有效。本人在新授人教版的九年級數學的“圓錐的側面積與全面積的計算運用”中,便增設了這樣的一道引例:
有一個圓錐形糧堆,其正視圖是邊長為6 m的正三角形ABC,糧堆母線AC的中P處有一個老鼠正在吃糧食,此時,小貓正在B處,它要沿著圓錐面到達P處捕捉老鼠,則小貓所經過的最短路程是m。(結果不取近似值)
上例便是對實用性及趣味性最好的說明,教師通過對此例的分析及與學生交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思考,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的熱情。
二、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強調人人參與的意識,塑造數學課堂中學生的成功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不要使掌握的知識過程讓學生感到厭煩,不要把他們的引進一種疲勞和對一切漠不關心的狀態,而是使他們的整個身心都充滿快樂。”不難看出蘇霍姆林斯基詮釋數學課的真諦便是針對性訓練應該有序,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感受數學情境帶來的快樂,也只有學生參與其中,方能悟出數學這門課程的真諦。本人經過近十幾年的探索,有如下心得:
1.充分挖掘義務教育數學教材的課程設計理念及新課程標準的實際要求,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科學處理教材,讓學生在課堂教學氛圍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探究實質。新課標的要求:數學是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也是對教師能力的考查,讓教師也體會教學相長的真理。涉及具體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本人采用課前三分鐘的生活小常識的智力小測試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創設,另外讓學生課后做數學課堂的小結及撰寫數學小日記,這樣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日常訓練從而達到形成習慣,從實質上讓學生人人參與且參與率高。
2.注重數學的實驗課,讓學生真正動手操作、積極參與到數學情境中實施探索、探究,數學課真正成為人人想上的課。這樣一來,單一的數學的課堂便成了多種形式下的學生的學習方式,另外教育工作者也要從提倡民主、討論、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模式入手,讓學生有個性和創造性地學習。人教版九年制數學教材很多章節均可以通過實驗課的展開,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具體數學實驗過程中形成數學體驗,從而形成學習數學的能力。
總之,探究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為之奮斗一生的追求。本人的觀點便是:激情引趣、互動探究、人人參與、合作共贏、共享成果、及時反饋,真正地打造精品課堂,使學生愉快學習,教師舒心施教,真正達到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的效果。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