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萍

[摘 要]“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二者的現狀是:總體情況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通過數據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大學生信仰之間存在顯著的正面相關的關系。為了堅定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要創新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
[關鍵詞]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5 — 0007 — 02
本課以海南大學海甸校區為例,把海甸校區的17個學院分成人文社科類、理工農醫類和體藝類三類,按比例各抽取2個、3個和1個學院進行調查,每個學院抽10個同學。共發放240份問卷,收回238份,其中有效問卷有236份。
一、 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大學生信仰體系的內涵
(一) 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涵
在國內,“講壇哲學”首先由高清海教授提出。1989年他指出那時擁有“講壇哲學、論壇哲學、實用哲學”。十年后,他又撰文提出:“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實際上是有三類哲學在起作用,即‘講壇哲學——屬于政治宣傳、思想理論教育領域;‘實踐哲學——屬于經濟生活、日常社會生活領域;‘論壇哲學——屬于學者專業活動的學術生活領域。”①“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講壇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在學校講臺上進行的為了提高學生馬克思主義哲學素養而進行的哲學教育活動。
(二) 大學生信仰體系的內涵
雖然關于信仰的定義各有不同,但內涵都是信服和尊崇,外延關涉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參考各種觀點的基礎上,我們認為:信仰是對有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論、學說、宗教的極度信服和尊崇,并奉之為個人行動的準則及最高價值理想。②它是一個以某最高信念為核心、兼包其他相關信念的統一體。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構建指大學生在熟知并相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學說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服和尊崇,并奉馬克思主義為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最高標準和行動指南。
二、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構建的現狀
(一)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狀
本文從學生的角度去探求“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狀。據調查,不喜歡和喜歡馬哲的分別占47.5%和52.5%;對馬哲不了解、大概了解和非常了解的分別占27.1,64.8%和8.1%;上馬哲課時不認真聽講和認真聽講的分別占43.8%和56.2%;對馬哲非常贊同、比較贊同、既不贊同也不反對、不贊同的分別占16.6%,40.9%,32.3%和3.4%,其他的占6.8%;視馬哲為指導工作的重要方法的占50.4%,只停留在理論層面的贊同占36.3%,認為它對現實沒有指導作用的占2.1%,其他的占11.1%。
以上數據反映了大學生“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狀:超過半數的學生喜歡馬哲;近七成的學生對馬哲大概了解或非常了解;近六成的學生上課認真聽講;近六成的學生非常或比較贊同馬哲的科學唯物論,并把它作為自己的世界觀;有近九成學生贊同馬哲的科學辯證法,并有近五成學生把它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說明馬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建設的現狀總體良好。
(二)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構建的現狀
下面從三方面探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構建的具體情況。在實現共產主義信心方面,有11.5%的人對其有100%的信心;有37.9%的人對其有60%-90%的信心;有22.6%的人對其有50%的信心;有18.3%的人有低于40%的信心,其他則沒表態。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方面,有40.7%的人相信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科學的理論體系;有57.6%的人覺得馬克思主義有助于個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有38.6%的人覺得中國應該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在大學生理想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方面,有83.2%的人覺得很有必要把人民幸福、社會和諧、國家的富強等馬克思主義社會理想納入個人理想的范圍內。表1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理想的各因素在大學生心中的地位。
以上數據顯示:大多數學生相信馬克思主義,具備了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第一層次的素質;有半數的學生有共產主義信念,具備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第二層次的素質;有三成學生有共產主義信仰,具備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第三層次的素質。這體現了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從相信到信念再到信仰步步上升的層次性,說明我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構建的總體情況良好。
三、“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構建的關系
哲學與信仰的關系一直是西方思想家們爭論的焦點,其一個火熱階段是中世紀教父哲學和經院哲學時期。早期基督教神學家德爾圖良認為“正因為它荒謬,我才相信”,奧古斯丁則認為“信仰尋求理解”,托馬斯.阿奎那不僅“看到了哲學與神學——理性與信仰之間的具體區別”,而且還看到“哲學與神學之間就有某種的重疊”。①中世紀哲學越往前發展就越正確認識到信仰獨立性及哲學對信仰的作用。
國內在關于馬哲與信仰的關系上,張同印先生從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培養途徑出發,指出“形成信仰以一定知識為基礎,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以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前提②”,二者存在影響與被影響的關系。李秦序,于東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是一種信仰③”,二者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以上學者只從理論上論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信仰之間的關系,本文則通過數據來證明二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對大學生對馬哲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評價與信仰什么之間交叉分析,發現大學生們對馬哲的評價越高,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就越堅定。此外,“評價馬哲唯物論”、“評價馬哲辯證法”與信仰什么之間的Pearson卡方漸進值分別是0.005和0.03,這說明對馬哲的評價與信仰什么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注:只要P值小于0.05,就代表兩個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此外,通過“對馬哲的評價”與“對實現共產主義的信心”的交叉分析發現“是否喜歡馬哲”、“對馬哲的了解”、“上課認真聽講情況”與對共產主義的信心之間的Pearson值分別是:0.014、0.019、0.002。這說明:越喜歡馬哲、對馬哲越了解、上課越認真聽講,對實現共產主義的信心就越強,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大學生信仰體系構建之間存在正面相關的關系。
四、 創新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改善大學生信仰體系構建現狀
雖然總體情況良好,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在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方面,還有47.5%的學生不喜歡馬哲,有27.1%的學生對馬哲很不了解;在共產主義信仰方面,僅33.4%的學生信仰或傾向信仰共產主義,有25.1%的學生對實現共產主義的信心低于50%。其最主要問題在于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所以要創新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而言,可以:
(一) 重視哲學對信仰的作用,廣泛開設哲學類課程
哲學本是一門啟人智慧、予人信仰的學問,但是,通過訪談我們知道很多學生從高中起就對馬哲存在一種認識上的偏見,覺得馬哲就是一堆教條,缺乏哲理性和趣味性。并且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課很單一,大部分學生接受的是作為公共課的馬哲,只有哲學類的院校才開西哲和中哲。這導致很多學生上馬哲課時有種應付心態甚至抵觸情緒。這就需要:廣泛開設相關哲學類課程,加大哲學在公共課和選修課中的比重,提高哲學在教育中的地位。
(二) 講壇哲學要跟上論壇哲學步伐,創新教學內容
我國很多高校每年會舉辦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論壇,“論壇馬克思主義哲學”更新很快,碩果累累。但是,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得相對緩慢,主要表現在:根據論壇成果更新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速度慢,不能把馬哲界的最新學術思想和學術成果傳授給學生。其后果是教學內容固定單一,知識體系老套僵化,馬哲的育人作用微弱。這就啟示我們要:使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跟上論壇哲學進步的步伐,根據論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來創新講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內容。
(三) 打造一支優秀的馬哲教師隊伍,提高教學效果
無論何時,教師是傳授知識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還有20.9%的學生因為馬哲老師的各種問題而對其持負面評價。所以需要重點培養老師們的以下素質:第一,有深厚的哲學素養和扎實的理論基礎,不僅精通馬克思主義哲學,而且精通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第二,有較強的人格魅力,不僅能與學生建立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而且能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朋友關系;第三,要讓其教學方法多樣化,根據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既能傳授真理,又能用蘇格拉底式平等對話方法去啟發學生。
(四)變革哲學成績評價體系,激發學生學習和積極性
馬哲作為一門課,必然要用評價指標去評定成績。據調查,有39.6%的學生學習馬哲的動機僅是追求考試不掛科或滿意的成績。好的評價指標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壞的評價指標則不僅打壓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走上死記硬背的不歸路。所以,老師在出試卷和改試卷及綜合評價一個學生時,都應該本著鼓勵思考和創新的原則,不能一味否定學生在試卷中提出的不同見解。
〔責任編輯:譚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