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頌朗
摘 要: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并提高其自信心。“激勵性評價”就體現了這一要求。將“激勵性評價”運用于語文課堂日常教學,能激活課堂,給語文教學帶來新氣象。
關鍵詞:激勵性評價;熱愛;情感;內容;機智
美國的文學巨匠馬克·吐溫曾說:“別人一句贊美的話讓我開心了兩個月。”馬克·吐溫不是個愛虛榮的人,別人一句贊美的話卻也能讓他欣喜好一陣子,名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孩子們呢?由此聯想到我們語文課上的激勵性評價,語文老師自然不會再吝嗇自己的贊美語言了。
什么是激勵性評價?所謂“激勵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語言、情感和恰當的教學方式,不失時機地從不同角度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肯定、鼓勵和贊揚,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誘發其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一種策略。那么,我們在日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呢?
一、熱愛學生是進行激勵性評價的基石
夸美紐斯曾這么說:“孩子們求學的欲望是由老師激發起來的,假如老師是溫和的,循循善誘的,不用粗魯的辦法去使學生疏遠他們,而用仁慈的感情與語言去吸引他們,就容易得到學生的好感了。”由此可見,教師熱愛學生、善待學生,那么就會如同磁鐵一般,吸引學生、激勵著學生去積極思維,用心學習,克服困難,走向成功。
案例:我班有一個學生平時沉默寡言,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一課時,他在同學的鼓勵下,在短劇中扮演了皇帝的角色,并且演得非常形象生動,不時博得了陣陣掌聲。課后,他在日記中把整個演出過程及感受寫下來并交給我。我在評語中這樣寫道:“你的表演很到位,同學們為觀看到你的精彩表演而高興。相信自己吧!抬起頭,別自卑,勇敢地鍛煉自己,別怕,大家都會幫助你的!老師相信,你經過努力,一定會成為一個不錯的學生。”真的,從那以后,這位學生變化很大:平時不再沉默寡言了,上課發言也積極多了,尤其自信心也增強了不少。
“親其師,信其道”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教師只有對學生抱有強烈的愛,寬容的理解,誠摯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學生對老師的崇敬、信任和親近,才能創造激勵學生學習的感情基礎。
二、傾注情感是激勵性評價的關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樣一個“好”,可以說得平淡如水,讓人感到有勉強應付之嫌,也可以說得激情滿懷,讓人感受到你發自內心的贊賞。教師的一句話,一個字,甚至一個眼神,對學生情緒和情感的影響都很大。
案例:在教學《散步》這一課時,我要求學生對文中的“我”、“我”的母親、“我”的兒子三個人物形象進行討論,學生意見很快統一起來;但當分析到“我”的妻子時,大家都沉默了。正在這時,忽然有個女生“刷”地舉起了手,大家的目光不由自主地一齊投向了她,她充滿感情地說:“我認為文中的妻子是溫柔賢惠的!”我沒動聲色,接著追問:“為什么,你能從課文里找到根據嗎?”她立即讀道:“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答得好!”我充滿激情地大聲說,并帶頭鼓起掌來,霎時,教室里掌聲四起。
“你的想法確實與眾不同”“魯迅是大文豪,你是小文豪”“你的確很有自己的見解”等等,教師的評價應該注重情感投入,要用簡短、恰當的措辭,熱情地給予褒獎,才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成功的愉悅。
三、注重內容是激勵性評價的核心
能激發內驅力的評價,不僅要注重情感因素,而且應注重內容翔實,有根有據,防止激勵性語言蒼白乏力。也就是說,激勵要以事實說話,“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這就要求教師充分掌握學生的可比性材料,學生過去的有關情況和學生在班級或更廣范圍內所處位置等情況,并藝術性地加以運用,進行有效的激勵。
案例:在一節公開示范課上,學習《勇氣》一課時,我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之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勇氣》,哪位同學告訴大家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開始活躍起來了)。
生1:一個法國婦女救美國傘兵的故事。
(學生開始竊竊私語,似有不同之處)
生2:我不同意,應該是一個美國傘兵兩次向法國婦女求救,而法國婦女兩次毫不猶豫地救助美國傘兵的故事。
師:(稱贊):從大家的掌聲中,我已經聽出了大家的傾向,那么你認為題目中的“勇氣”指的是什么?
生2:是美國傘兵兩次向法國婦女求救的勇氣和法國婦女舍生忘死兩次救傘兵的勇氣!
師:非常好!你用了一個“舍生忘死”,使我頓時茅塞頓開……
經過我的這一激勵性評價,學生的發言更加積極了。
四、講究機智是激勵性評價的手段
充滿機智的評價語言,充滿個性魅力和藝術情趣的激勵性課堂評價,創造的是和諧融洽的真情空間,激活的是學生無限的創新思維。它不僅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敏捷和靈活,更能使課堂妙趣橫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案例:在上《華南虎》一課時,我要求學生用讀來表現華南虎對“自由”的渴望時,第一個學生讀得不夠好,我說:“你讀得這么平淡,我怎么能感受得到呢?”第二個讀得有進步了,我就說:“哦,你讓我感覺到華南虎的‘渴求了。”第三個讀得情感到位了,我評價道:“呀,這下我真的感到一只華南虎對‘自由的無限渴望啦!”在這種形象、生動的語言激勵下,每個學生都興趣盎然,參與熱情十分高漲。原因就在于我指出學生的不足時,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辭加以表達,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使課堂教學評價的調控功能得以有效發揮。
“多送蜜,少栽刺”。我認為,這里的“蜜”就是指激勵性評價。事實上,在日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地運用激勵性評價來感染學生。那么,讓我們把愛心與溫情化作清涼的細雨,共同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吧!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7.
[2]周衛勇.走向發展性課程評價[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06.
[3]劉澤興.新課程教學設計[M].華文出版社,2002-07.
[4]張曉梅.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8.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