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琴
摘 要: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語文課就應該是簡簡單單,扎扎實實的。回歸語文課堂本色,扎實上好低段識字課。首先要扎扎實實識字,把漢字的根留住;再逐字逐句學文,在學文中咬文嚼字,反復朗讀品味文章細節,深入理解課文。
關鍵詞:漢字;課文細節;品味
一、扎扎實實識字,把漢字的根留住
語言的基本構成是字詞。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應當能夠在課堂上扎扎實實地落實。傳統的低年級語文教學,一般第一課時的重點是字詞教學,到第二課時才是讀講分析,各課重點分明,教得很扎實。縱觀現在的教材,生字比以前多了,識字任務比以前重了,字詞教學這一塊更不能忽視。低年級語文的重點,仍然是識字教學。這一認識要傳承,不能偏廢。
在完成“寫”這個要素時,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生字寫端正,寫規范,這就需要老師指點。如何指點?每字重點指導哪幾筆?這也很有講究。需要老師費一番工夫。學生課上練字也需要時間。
二、關注課文細節,反復朗讀品味
新課程關于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的實施建議中指出:“課堂教學符合低段語文課堂教學實際和特點:姓語、姓低、姓小、姓細。”所謂“讀”,就是讓學生充分讀書,并且用心地讀好課文每一細節。在讀的過程中,我認為可以分為四步來讀:
1.讀課題
我們說每一篇文章的題目都有一個題眼,如果讀者拿到一篇文章后,首先抓住了文章的題眼,那他在讀書的過程中,自然就會有目的地去讀,去思考如何來讀這篇文章。因此,我在語文教學的第一步首先會要求學生讀懂課題,善抓文眼,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當學生抓準了文眼,文章的中心意思或重點內容也就略知一二了。
2.初讀課文,弄清字詞
(讀通)文章作為漢語言文字的載體,學生首先應該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意。這個步驟應該是學習小學語文過程中對語文工具性功能的基本體現。如果學生連文章都讀不通順,又怎么能去體會文意,學習文本知識呢?
3.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讀懂)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或聽范讀課文,進一步理清課文脈絡,切實做到心中有文本。在理解文章時,也要從小處入手,有時要靠語音的輕重緩急來展現。
4.精讀課文,品味感悟
(入境)這個環節就是給予學生彰顯個性、凸顯心智的時候,充分體現語文新課標所倡導的“讓學生自主、探究性地學習”。在此,教師也就作為一個真正的引導者,引領學生去獨立思考、解讀文本知識。而且,更要在學習中營造一種民主的氛圍,有利于進一步打開學生的思路,活躍思維。這時候,學生不同的思想火花就會迸發出來。
一堂課,字不離詞,詞不離句,一切皆是語文。學生在語言的反復朗讀和品味中培養了對語言文字的敏感。
參考文獻:
秦訓剛,晏渝生.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