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它,可以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甚至還可以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但是,在作文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學生寫作困難或寫得空洞的情況。分析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從我教的兩個班級看,主要原因是“三缺”:即缺材料、缺真情、缺感恩的心。針對這幾點,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帶著學生去家訪
我曾在班里做過調查:兩個班共90多名學生,有63名覺得“沒有可寫的”。是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材料怎能寫好作文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有效的方法就是“走進生活”。我便嘗試著“帶著學生去家訪”。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次帶一個組跟著我去家訪。我們到田間地頭,到學生家里,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和生活,了解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在家訪中,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感悟、積累,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很好地解決了“沒米下鍋”的問題。
通過活動,學生學會了關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學生們每人準備了一個筆記本,把在家里、學校、社會上的所見所聞記在本子上。有了這個“材料庫”,學生再寫文章就不愁“沒有可寫的”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劉x同學,他的作文《深夜家訪》在全縣“教師節作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該文以具體的材料,生動的描寫,再現了老師深夜家訪的情景,贊美了老師對學生的負責和關愛,表現了老師的敬業精神。劉x同學說:“老師帶我們家訪,對我們的作文幫助太大了。”
二、讓真情流淌在筆端
在我的作文教學中,常發現學生言不由衷,無病呻吟的情況。這種空洞的作文顯得做作,令人生厭。他的癥結就在于缺少“真情”。
新課標倡導學生要說真話,抒真情。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是的,作文是用筆說話的,只有發至肺腑,才能打動別人。怎樣才能使學生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呢?我嘗試著進行了“親情”專題訓練。步驟是:1.感受親情:引導學生,回憶那些令人感動的人和事,或者一瞬間,感受至愛親朋對你的點點滴滴的愛。2.暢談親情:分小組活動,大聲說出親人最令你感動的事。每小組一到兩名代表在全班交流。3.抒寫親情:寫一篇贊美親情的文章。評出優秀作文,出一期作文專刊。通過以上訓練,學生們認識了作文就是讓親情流淌在心間,讓真情流淌在筆端。活動中,陳xx同學寫的作文《母親的賬單》被評為班級一等獎,并被校刊《小荷》選登。這篇文章以細膩的文筆,敘寫了母親照顧重病的父親,供養自己讀書的感人事跡,謳歌了母愛的偉大。陳xx同學在介紹自己寫作體會時說:“想著含辛茹苦的母親,我用淚水寫出了這篇文章。”
三、學會感恩,學寫作文
我們是農村中學,我教的兩個班有“留守兒童”70多人,這部分學生最怕寫家庭生活方面的文章。我與他們談心后發現,他們大多不理解父母,有的甚至埋怨父母。他們怕“觸碰到心底最柔弱的地方”,孤獨、恐懼、怨恨,使得他們封閉自己,不愿表達。
要解決這部分學生的寫作問題,我覺得應該先解決他們的思想問題。因此,我嘗試著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首先,讓學生明白道理:做人要學會感恩,欲學作文,先學做人。就像人人都要學會微笑一樣,人人應當心存感恩。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父母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同學們只有感恩父母,才能寫出家的溫暖體驗。其次,讓學生了解他們父母打工的生活。我組織了留守學生參觀開發區的工廠,請留守兒童的家長代表作報告等,學生了解了父母在外打工的辛苦生活。再次,組織一次討論會。圍繞“父母打工為了誰”展開大討論。學生被感動了,爭相發言,傾訴對父母的思念和感恩之情。最后,開展“給父母寫一封信,寫一篇文章”的活動。要求把最想說的話,父母打工后發生的最難忘的事告訴父母。學生們踴躍寫作,出現了很多感人的作品。李x同學在《那段離別的日子》中寫道:“爸媽,你們在杭州還好嗎?今年夏天那里太熱了,你們要多喝水呀!”樸實的話語,流露出對父母的愛和感恩!徐xx同學在《我是父母永遠的寶》中寫道:“我從未讓你們感到驕傲,你們卻始終待我如寶。”字里行間飽含著一個“待優生”對父母的愧疚和對父母的感激!
教會學生用心去感受愛、經營愛,就能在父母的關愛中享受著家的幸福,寫出溫暖而又感動的文字。
在與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真情、學會感恩、抒寫文章的日子里,我們一起快樂,一起收獲!我也深刻地感悟到只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就一定能讓學生寫出血肉豐滿、熱情洋溢的文章!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