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佩君
摘 要: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很重視文學方面的研究,很多名人騷客為了寫文章嘔心瀝血,把寫文章當成自己的精神寄托,他們把自己的思想和對生活的態度都融入文章當中。在當今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占了很大比例,但是,很多學生對作文課比較反感,導致作文課的教學效率比較低,作文課的這種詬病造成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低下。在作文教學中要多切近生活,讓作文生活化,讓學生關注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然后提高寫作能力。
關鍵詞:作文生活化;體驗生活;積極動筆
一,加強課堂教學,改變學生對作文的態度
學生的作文很多都體現“虛假空”。導致這種問題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關鍵的問題來自于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認為只要讓學生寫了就會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但是,現在看來只會讓學生無比的反感作文,導致學生的作文就是純粹的造,比如有時候為了寫作文把媽媽寫死了,爸爸寫死了,自己成為一個孤兒了,或者構造一些子虛烏有的事情去寫,這些東西學生根本沒有接觸過,不可能寫出讓人感動的東西來。在作文教學中,我認為:首先要讓學生改變這種習慣,我們要領導學生細心地觀察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那種沒有自己的親身感受的作文是沒有絲毫意思的,老師要盡力避免學生寫這樣的作文。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去在沒有親身感受一件事情前寫一篇作文,然后在感受完這件事情后再寫一篇作文,然后把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在小組內相互比較前后兩次作文的變化,這樣學生肯定會感受到兩次作文的差別,然后改變對作文的態度。
二、靈活運用教學方式,多讓學生體驗生活
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局限在課堂上去教學,在下過雨的午后,可以帶學生出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讓他們感受聞聞泥土的香味,感受清新的空氣,這樣學生對雨的理解肯定會加深。教學不能刻板地局限于某一種形式,比如我們可以組織全班學生回家后給爸爸媽媽洗一次腳,通過這樣的活動他們肯定會更深地理解父母的艱辛,然后在寫關于父母方面的作文時肯定會有很大的進步。讓學生融進大自然,融進生活的瑣碎當中,讓學生在這些瑣碎當中感受生活,在這些過程中,要讓學生隨時記下感受的習慣,養成記錄生活中瑣碎的感受。無論使用怎么樣的教學方式,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生活,提升對生活的感悟,從而使學生寫出最為真實的作文。
三、讓學生積極動筆,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
很多學生對作文有一種畏懼感,這是因為他們平時不動手的原因,所以要讓學生勤動手。比如,我們可以在學校定期舉行作文比賽,這種比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寫作的積極性,還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感受生活,讓他們認識到社會紛繁復雜,只有不斷地觀察和感受,才可以抓住生活中的細節,使生活中的點滴成為寫作的素材。要讓學生養成寫作的習慣,只有不斷地動手去寫才能對寫作不感到陌生,我們可以敦促學生寫日記,但是,要注意寫日記不是完成任務,而是自己對生活中的細節的體驗和記錄,學生只有不斷地動筆,才能提高寫作能力。
總之,在小學中年級生活化的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各種方法的結合運用,要讓學生把生活和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李耀仁.芻議小學中年級作文指導[J].陜西教育,2012(4).
編輯 曾彥慧